..续本文上一页刻专注于禅修业处。这样的比丘就是在修行走路等时候的正知。然而,在入睡的时候,业处会变得不清楚;禅修者不应让业处变得不清楚。因此,比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经行时、站立时、坐着时观照之后,在躺卧时也如此观照:「身体没有知觉,床也没有知觉。身体不会知道:『我躺在床上。』床也不会知道:『身体躺在我上面。』」当他一再地思惟着:「无知觉的身体躺在无知觉的床上。」心就进入有分。醒来之后他立刻专注于业处。这样的比丘就是在修行睡眠时的正知。
以上解释过的这七组是修行正知的第一个阶段,接着佛陀开示第二个阶段如下: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
这里的「身」是指色身与名身,也就是色法的群体与名法的群体,换句话说就是五蕴。因此你必须观照内在的五蕴、外在的五蕴以及在一次静坐中交替地观照内在与外在的五蕴。
接着佛陀开示第三个阶段如下:
「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
在这个阶段,你必须观照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首先你应当照见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过去因,然后观照由于这五种因生起,所以果报五蕴生起。这是因缘生。
在未来你证悟阿罗汉果时,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因会完全灭尽。你必须观照由于这五种因完全灭尽,所以在般涅槃时五蕴完全灭尽。这是因缘灭。
观照因缘生灭之后,应当观照五蕴与五种因的剎那生起与坏灭,这就是剎那生灭。你必须观照这两种生灭。
接着佛陀开示第四个阶段如下:
「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
这是指从坏灭随观智以上的那些高层观智。在这个阶段,禅修者只见到究竟名色法及其因的坏灭而已。
接着佛陀继续开示说:
「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
当他的观智成熟时,圣道智与圣果智会以涅槃为目标而生起。证悟阿罗汉果之后,他就能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一切五蕴。
然后佛陀为正知的修行法这一节作结论说:
「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这就是以正知来修行身念处的方法。在这里,正念与五取蕴是苦谛;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苦因是集谛;苦谛与集谛这两者的完全灭尽是灭谛;了知苦谛与集谛完全灭尽的八圣道分是道谛。如此精进地修行四圣谛之后就能达到寂静。这是致力于修行四种正知的比丘证悟阿罗汉果、达到解脱之道。
丁、不净观(patikulamanasikara可厌作意)
依四种正知来解释身念处之后,接着佛陀依不净观来解释身念处如下:
「再者,诸比丘,比丘思惟这个身体,从脚掌思惟上来及从头发思惟下去,这个身体由皮肤所包裹,并且充满许多不净之物:『在这个身体当中有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液、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液。』」
像经文所教导的这样,以正念观照身体中各种不净物的修行方法称为不净观。这种修行方法是外道所没有的,只在佛陀出现于世间时才有。这种观身不净的正念能带来下列的利益:
一、 大悚惧(mahasamvega);
二、 大瑜伽安稳(mahayogakkhema);
三、 大正念与正知(mahasatisampajabba);
四、 获得智见(banadassanapatilabha);
五、 当下的安乐住处(ditthadhammasukhavihara);
六、 现证智慧与解脱之果(vijjavimuttiphala- sacchikiriya):即证悟阿罗汉道果。
此法门有七种善巧的学习方法:
一、 反复地念诵三十二身分(的名称)(vacasa);
二、 反复地记忆三十二身分(manasa);
三、 依照颜色来确定头发等各身分(vannato);
四、 依照形状来确定各身分(santhanato);
五、 依照其位置在肚脐的上方或下方来确定各身分(disato);
六、 依照所占有的部位来确定各身分(okasato);
七、 依照与其它部份划分的界限来确定各身分(paricchedato)。
此法门有十种善巧的修行方法:
一、 次第地观照(anupubbato);
二、 不要观照得太快(natisighato);
三、 不要观照得太慢(natisanikato);
四、 排除散乱(vikkhepa-patibahanato);
五、 超越概念(pannattisamatikkamanato);
六、 逐渐去除不清晰的身分(anupubbamubcanato);
七、 观照能导致安止的身分(appanato);
八、 九、十、依照《增上心经》(Adhicitta Sutta)、《清凉经》(Sitibhava Sutta)与《觉支善巧经》(Bojjhavgakosalla Sutta)的教导来修行。
接着佛陀以譬喻来开示:
「诸比丘,就像一个两端开口的袋子,里面装满了各种谷类,如粳米、米、绿豆、豆、芝麻、精米。一个视力良好的人打开袋子,检查它们,说:『这是粳米、这是米、这是绿豆、这是豆、这是芝麻、这是精米。』
同样地,诸比丘,比丘思惟这个身体,从脚掌思惟上来及从头发思惟下去,这个身体由皮肤所包裹,并且充满许多不净之物:『在这个身体当中有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液、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液。』」
这个譬喻所象征的意义如下:两端开口的袋子比喻由地、水、火、风这四界(四大)所构成的身体;装在袋子里面的各种谷类比喻头发等三十二个部份;视力良好的人比喻禅修者;打开袋子之后,清楚地见到各种谷类比喻禅修者清楚地见到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
能清楚地观照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之后,就能以三种方法来继续修行:
一、 色遍:你可以专注于身分的颜色来修行色遍,例如专注于骨骼的白色来修行白遍。如此循序渐进地修行,就能达到白遍的第四禅。以第四禅为基础进而修行四种无色界定,如此就能成就八定。
二、 不净观:正是佛陀在本经中开示的修行方法。你可以观三十二身分的整体或任何一身分为不净,因而达到初禅。有一位大长老名叫无畏(Abhaya),他能以这两种方式修行三十二身分,各都达到初禅。
三、 四界分别观:对每一身分修行四界分别观就能见到色聚。分析色聚之后就能见到究竟色法。这就是四界分别观的详尽法。
在本经中,佛陀教导观察三十二身分为不净。如何观察呢?前面已经谈过,首先你必须反复地念诵三十二身分的名称,其次必须反复地记忆三十二身分等等,这是尚未修成其它业处的初学者所用的方法。对于已经成就其它种业处的人,例如修行安般念达到第四禅或修行四界分别观达到近行定的人,他们可以在智慧之光的帮助下清楚地见到三十二身分。
能够专注三十二身分为不净而达到初禅之后,进一步应当如何修行呢?佛陀开示如下: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
在这里有三种身,即:(一)三十二身分、(二)色身、(三)名身。你必须于内在与外在都照见这三种身。如何照见呢?如果你能清楚地照见三十二身分,那时就有强盛的光明产生,这种光明称为智慧之光。在此光的帮助之下,观察坐在你前面那位禅修者的三十二身分。观察清楚之后,再回来观自己的三十二身分,然后再观外面那人的三十二身分,如此内外交替观照。然后观照外面另一个人的三十二身分,也是内外交替地观照。之后再换另一个人……如此一再地内外交替观照。观照的时候,如果智慧之光变暗或消失,就再回来修行安般念,达到第四禅。当智慧之光很强盛时,又可以再观照内外的三十二身分。必须如此由近而远,逐渐扩大到全世界。如果在智慧之光中见到其它动物,也应当观照它们的三十二身分。
当你专注外在的三十二身分为不净时,只能达到近行定,不能达到安止定。为什么呢?因为外在三十二身分的不净观不像内在的那么清楚,所以专注内在三十二身分为不净时可以达到初禅,而专注外在三十二身分为不净时只能达到近行定而已。当禅修者观照外在的三十二身分为不净,一个接一个快速地观照时,他可以明显地检查到五禅支,但是他不会知道那只是近行定的五禅支而已,因为他观照得很快速。然而如果他像观照内在三十二身分时一样慢慢地观照,就会了解观照外在三十二身分的定力不如观照内在三十二身分的定力那么强。近行定的五禅支还不够强,不能长久地维持定力;而安止定的五禅支则强而有力,能够使定力维持一段很长的时间。
成功地达到初禅之后,你可以在初禅的基础上,逐一地对三十二身分修行四界分别观,例如观照自己头发的四界,你将只见到色聚而已。分析色聚之后就能见到头发里的四十四种色法。应当以同样的方式观照一一身分的四界,照见究竟色法。成功之后,也应当以同样的方式观照六门,即观照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及心脏的究竟色法。六门与三十二身分中的色法称为色身。
然后你必须观照取究竟色法为目标而生起的究竟名法,包括禅那名法,这些名法称为名身。你必须如此观照内在与外在的三十二身分、色身与名身。接着佛陀开示下一个阶段:
「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
《正念之道 大念处经析解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