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11

  ..續本文上一頁入同樣的地方──涅槃,所以說四念處只是一種法。不同的念處卻同樣都會歸到涅槃,稱爲「集合于一處」。

  在這裏,大家不要誤解說只修行四念處中的單一種念處就足以證悟涅槃。我要進一步解釋這一點。在《相應部》中有兩部《不遍知經》(Aparijanana Sutta),佛陀在經中說:「諸比丘,如果不能以叁種遍知來了知一切名色法或五蘊法,就無法解脫生死輪回。」叁種遍知是:

  一、 所知遍知(bata paribba):即名色分別智與緣攝受智。

  二、 審察遍知(tirana paribba度遍知):即思惟智與生滅隨觀智。這兩種觀智觀照名色法及它們之因緣的生滅,所以稱爲審察遍知。

  叁、 斷遍知(pahana paribba):即從壞滅隨觀智起乃至道智。除了能夠根本斷除煩惱的道智之外,其余的觀智只能暫時斷除煩惱 。

  因此,根據《不遍知經》,如果想要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輪回,你就必須以叁種遍知來了知一切名色或五蘊及它們的因,並且觀照它們爲無常、苦、無我。

  再者,《阿毗達摩藏》的注釋也解釋說:只觀照色或只觀照名都不足以證悟涅槃。因此禅修者必須有時觀照色,有時觀照名。在觀照名色法的時候,如果只觀照內在或只觀照外在的名色法,這樣也不足以證悟涅槃。必須有時觀照內在的名色法,有時觀照外在的名色法。

  佛陀在《大念處經》中教導身、受、心、法這四念處。修行身念處的時候,你注重在觀照色法,但是只觀照色法是不夠的,還必須觀照名法。同理,修行受念處的時候,你注重在觀照受,但是只觀照受是不夠的,必須也觀照色法及其它的名法。修行心念處的時候,你注重在觀照心,但是只觀照心是不夠的,必須也觀照色法及其它的名法。在法念處當中,佛陀教導觀照五蘊等各種不同的方法。所以大家不要誤解說只觀照四念處當中的一種就足以證悟涅槃。

  在經中,佛陀繼續開示說:

  「何謂四念處?在此,諸比丘,比丘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于觀身爲身,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于觀受爲受,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于觀心爲心,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于觀法爲法,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

  在聽聞佛法的四衆當中,佛陀只稱說比丘。什麼是「比丘」呢?「比丘」一詞是指精進地修行佛法的人。天神以及除了比丘以外的其它人當然也精進地修行佛法,但是由于比丘的身份殊勝,所以佛陀稱說比丘。在接受佛法的各種人當中,比丘最爲崇高,因爲比丘適合于接受各種教導。再者,提到最崇高的人之時,其它的人也都包括在內了。就好像皇家出巡的時候,提到國王之時,他的隨行人員也都包括在內了。

  佛陀在經文中說「觀身爲身」,這裏的身指的是色身,即色法的群體。就如之前我所說的,只觀照色法不足以證悟涅槃,必須也觀照名法爲無常、苦、無我。然而在教導身念處時,佛陀注重于觀照色身,因爲他想在受、心及法念處裏個別地教導觀照名身。

  色身是由大大小小的物質成份聚集而成的,例如頭發、身毛、指甲、牙齒等等。以集合體的角度來看,身就像象群、車群一般。

  就不淨物之焦點的意義來說,身體是可厭惡的。身體是惡心之物、極度可厭之物的誕生地。誕生地就是産生的地方。産生了什麼東西呢?産生了頭發等不淨物。因此身體是汙穢不淨之物的發源地。

  在「觀身爲身」這一句中,爲什麼「身」字被用了兩次?這是爲了確定目標、將目標分離出來以及徹底地分解事物密集(ghana)的表象。

  色法有叁種密集,即相續密集(santati ghana)、組合密集(samuha ghana)與作用密集(kicca ghana)。如果禅修者只能在身上的某個部位觀察到硬,某個部位觀察到冷等等,而還未能見到色聚(究竟色法聚集成的微粒),那麼他就還沒有破除相續密集。唯有當他能夠見到色聚之時,才破除了相續密集。再者,即使禅修者能夠見到色聚,但是如果無法分析單一粒色聚裏的究竟色法,那麼他就還沒有破除組合密集,意思就是說他還不能透視究竟色法。唯有當禅修者能夠分析色聚裏的地、水、火、風等究竟色法之後,他才破除了組合密集。再者,即使能夠分析色聚裏的究竟色法,但是如果還不能了知每一種究竟色法的作用,那麼他就還沒有破除作用密集,因爲色聚裏的每一種究竟色法各有不同的作用。所以你必須有系統地辨識每一種色法的特相、作用、現狀、近因,以便破除作用密集。由于這個原因,所以佛陀在經上教導「觀身爲身」,這個「身」字被用了兩次。

  在身上不能觀照到受、心或法,只能觀照到身。因此,借著指出身念處的觀法只能在身上修行,如此透過分離來確定目標。

  關于這一點,我要舉個例子來解釋。在修行的時候,可能在你身體的某個部位會有僵硬或熱的情況發生。由于那樣的硬或熱,你可能會感覺到痛。這時如果你作意那個硬或熱爲感受,那就錯了。因爲硬與熱是四界的特相,是色法而不是感受。根據佛陀所教導的「觀身爲身」,我們必須將色法觀照爲色法,不能將色法觀照爲受、心或名法。

  在身體中,除了頭發、身毛等大大小小的成份之外,沒有單一不變的事物存在,沒有男人或女人可得。身中只有基本色法(四大種色,即四界)與所造色法,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如果你有系統地修行安般念達到第四禅,那時禅定的光明會變得很強。在這種光明的幫助下,如果你觀察身體,就可以很清楚地見到構成身體的叁十二個部份。除了這叁十二部份之外,你看不到其它的東西。叁十二身分的集合體就稱爲男人或女人。

  再者,如果你有系統地修行四界分別觀,你會見到稱爲色聚的微粒。如果分析那些色聚,你可以透視到每一粒色聚都含有四大種色及所造色。四大種色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所造色包括顔色、香、味、食素等。身體中除了四大種色與所造色之外,沒有其它東西存在。

  對于身體有叁種觀照法:(一)觀照身體中頭、手、腳等大大小小各部份組合的情況,就像觀察馬車的組成零件一般。(二)觀照身體裏的頭發、身毛、指甲等,可以比喻爲觀察一個城市的各個構成部份。(叁)觀照身體是四大種色與所造色組合而成的,可以比喻爲一層接一層地剝除芭蕉樹幹,或者就像松開原本握著的空拳一般。爲什麼呢?因爲四大種色與所造色一生即滅,它們之中沒有永恒存在的實質。因此,可以用種種方式指出身是集合體,藉此而徹底地分解密集的表象。

  在身體裏,除了前面談到的集合體之外,沒有另外的身、男人、女人或其它任何物體存在。衆生以種種方式對上述這樣的純粹集合體生起錯誤的看法,所以古代的注釋者說:

  他所看的事物沒有正確地被見過,

  他沒有正確地見過他所看的事物,

  由于不見實相故他受到枷鎖束縛,

  這個受束縛的愚人無法得到解脫。

  讓我先解釋首兩句:「他所看的事物沒有正確地被見過,他沒有正確地見過他所看的事物」。如果要照見實相,禅修者應當照見究竟名色法。但是如果他見到男人、女人、兒子、女兒、父親、母親等等,這種見不是正確的見。爲什麼呢?因爲這種見會增加貪欲、瞋恨等煩惱。這種見是使煩惱增長的原因,稱爲邪執(micchabhinivesa),會導致他對純粹是集合體之物産生邪見。第叁句「由于不見實相故他受到枷鎖束縛」:既然沒有正確地見到究竟的名色法,他就一直受到枷鎖束縛。這裏所謂的「受到枷鎖束縛」是指他無法脫離邪見。如果他錯誤地認爲有男人、女人等真實存在,這種錯知就是無明。由于無明,就會對這些目標生起愛。愈來愈強的愛稱爲取。由于無明、愛、取這些煩惱,他會造下善業與惡業,這些善惡業稱爲行。由于這些善惡業的力量,就會造成再度投生,産生新的五蘊,如此一再輪回生死,所以第四句說:「這個受束縛的愚人無法得到解脫。」怎樣才能斷除無明、愛、取呢?你必須透視究竟名色法,以便知見實相。

  在這裏,依據「借著分離而確定目標」及「徹底地分解事物密集的表象」這兩句話,應當了解到:此人觀照身只是身,而不將身觀爲其它事物,因爲他能夠見到色聚及透視其中的究竟色法。這意味著什麼呢?在這個確定是無常、苦、無我、不淨的身中,他見不到常、樂、我、淨。身念處就是在觀照無常、苦、無我與不淨這些特質所集合起來的物體。他觀照究竟色法一生即滅,因此是無常的;它們一直受到生滅的逼迫,因此是苦的;它們之中沒有恒常的我存在,因此是無我的;它們一直伴隨著可厭惡的顔色、氣味等等,因此是不淨的。如此,他將究竟色法只觀爲無常、苦、無我、不淨。

  事實上根本沒有觀照我或觀照屬于我之物的身念處。觀照頭發等集合體中的究竟色法才算是身念處。

  也必須如此地了解其含義:「觀身爲身」乃是逐步地見到身是無常等特質的集合體。正如《無礙解道》(Patisambhidamagga)所教導的句子:「在此身中,他觀照無常,而不是觀照常。」等等,總共有七種隨觀:

  一、 他觀照身是無常的,而不是常的。這是無常隨觀(aniccanupassana)。

  二、 他觀照身是苦的,而不是樂的。這是苦隨觀(dukkhanupassana)。

  叁、 他觀照身是無我的,而不是我。這是無我隨觀(anattanupassana)。

  四、 當他觀照身爲無常、苦、無我時,他會厭離身而不喜愛身。這是厭離隨觀(nibbidanupassana)。厭離隨觀以及接下來的叁種隨觀並不是另外的觀照方法,而是在持續地觀照身爲無常、苦、無我達到相當程度的時候,這些隨觀就會生起。

  五、 他觀照身爲無常、苦、無我時,不是爲了生起貪欲,而是爲了遠離貪欲。這是離欲隨觀(viraganup…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