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同等或較低的道果,不能觀到較高層次的道果。
詞語彙解
聖典結集(savgayana):第一次聖典結集在佛陀般涅槃叁個月後由大迦葉尊者爲首的五百長老比丘在王舍城(Rajagaha)舉行;第二次結集在佛陀入滅一百年後在毘舍離(Vesali)舉行;第叁次結集在佛陀入滅兩百多年後在巴達離布達(Pataliputta)舉行。這叁次聖典結集所編的聖典采用巴利文來保存與傳承;巴利文(Pali)是古印度的「中國」(現今的印度東北部)所用的一種語文。這些聖典被稱爲叁藏。
叁藏(Tipitaka):第一藏是律藏,包含比丘與比丘尼的戒條以及僧團運作的條規;第二藏是經藏,收集佛陀四十五年弘化期裏在不同時候所給予的開示;第叁藏是阿毗達摩藏或論藏,包含佛陀上等或特別的教法。
阿毗達摩藏(Abhidhamma Pitaka,亦作論藏):這是上座部佛教所承認的巴利叁藏聖典之其中一藏,是佛教的權威性聖典,包含佛陀上等或特別的教法。此藏是佛陀入滅後的早期在印度舉辦的叁次佛教聖典結集時所編。論藏裏有七部論:《法聚論》(Dhammasangani)、《分別論》(Vibhavga)、《界論》(Dhatukatha)、《人施設論》(Puggalapabbatti)、《事論》(Kathavatthu)、《雙論》(Yamaka)及《發趣論》(Patthana)。有別于諸經,這些論並不是記錄生活上的演說或討論,而是極其精確及有系統地把佛法的要義分門別類與诠釋。
世俗谛(sammutisacca):世俗谛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觀念(pabbatti)和表達方式。它包括組成世間還未受到分析的種種現象,如:有情、人、男人、女人、動物,以及看似恒常不變的事物。就《阿毗達摩》的觀點,這些現象並沒有究竟實質,只是由心構想而成的産物,並非基于其自性而存在、不可再分解的究竟法。
究竟谛(paramatthasacca):究竟谛乃是分析現象至其究竟實體,即純粹只論諸究竟法。究竟法是基于它們各自的自性(sabhava)而存在、不可再分解的法。此等實際存在之法是組成種種錯綜複雜現象的成份。
究竟法(paramattha);在《阿毗達摩藏》裏一共有四種究竟法:心、心所、色、涅槃。首叁種(心、心所與色)包含一切有爲法(因緣和合而成之法);第四種(涅槃)是無爲的究竟法(不是由于因緣和合而成之法)。
心(citta):諸論師以叁方面诠釋心:造作者、工具、活動。(一)作爲造作者,心是識知目標者。(二)作爲工具,與心相應的心所通過心而得以識知目標。(叁)作爲活動,心純粹只是識知的過程。
心所(cetasika):諸心所是與心同時發生的名法,通過執行個別專有的作用來協助心全面地識知目標。心所不能不與心同時生起,心也不能脫離心所而單獨生起。雖然這兩者在作用上互相依賴,但心是識知的主要成份。心與心所之間的關系就有如國王與大臣。一切心所共有之相如下:(一)與心同生;(二)與心同滅;(叁)與心緣取同一目標;(四)與心擁有同一依處。
色(rupa):諸論師認爲:「稱爲色是因爲它遭受熱、冷等色法妨害緣所造成的變易之故。」佛陀本身解釋「色法」一詞說:「諸比丘,爲何說是色?因爲它被破壞,所以稱之爲色。(《相應部》22:79/iii,86)色法可分爲兩類:四大元素(四大種色)及由四大元素所造的色法。四大元素(mahabhuta)是地界、水界、火界與風界,它們是色法不可分離的主要元素,組成了小至微粒子,大至山嶽的一切物質。所造色(upadaya rupa)是源自或依靠四大元素而有,它們一共有二十四種。
涅槃(Nibbana):在詞源學方面意爲「被吹滅」或「被熄滅」,因此它表示熄滅了世間的貪、瞋、癡之火。涅槃是一個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是完全出世間的,而且只有一個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爲世間的無爲不死界。涅槃被稱爲空(subbata)是因爲它毫無貪瞋癡,也因爲它毫無一切有爲法;被稱爲無相(animitta)是因爲它毫無貪瞋癡之相,也因爲它毫無一切有爲法之相;被稱爲無願(appanihita)是因爲它毫無貪瞋癡的渴望,也因爲它毫無渴愛之欲。
欲界心(kamavacaracitta):欲(kama)的意義包含:(一)能欲,即渴望享受欲樂;(二)所欲,即顔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五欲的對象。欲地(kama-bhumi)是欲生存地;包括十一界,即四惡道、人間與六欲界天。欲界心包括一切主要出現于欲地之心,盡管它們也能夠在其它地裏生起。
色界心(rupavacaracitta):色界心是與色地(rupa-bhumi)相關之心或屬于名爲色禅(rupajhana)的禅那心。在色地並沒有粗顯的色法,而只有極其微細的色法。欲投生至此界就必須證得禅那(jhana),一種從修定中獲得的高等成就。一般上色禅是通過專注于色法目標而得,如地遍、身體的部份等等。依靠這類目標而證得的廣大心即稱爲色界心。
無色界心(arupavacaracitta):無色界心是與無色地(arupabhumi)相關之心,或屬于名爲無色禅(arupajhana)的禅那心。在修習禅定以獲得超越色禅的無色禅時,禅修者必須棄除一切與色法有關的目標,而專注于無色法目標,如無邊虛空等等。依靠這類目標而證得的廣大心即稱爲無色界心。
出世間心(lokuttaracitta):出世間心是超越由五取蘊組成的世間之心。此心導向脫離生死輪回及證入涅槃:苦的止息。一共有八種出世間心。這些心屬于證悟的四個層次:一、須陀洹(入流);二、斯陀含(一還);叁、阿那含(不還);四、阿羅漢。每一層次皆有兩種心:道心(maggacitta)與果心(phalacitta)。一切出世間心所緣取的目標都是無爲究竟界,即涅槃。但依各自不同的作用,而分別爲道心與果心。道心的作用是斷除(或永遠地減弱 )諸煩惱;果心的作用是體驗相符的道心所帶來的某種程度解脫。道心是善心;果心則是果報心。
須陀洹道心(sotapatti-maggacitta):進入趣向解脫的不退轉之道是爲入流,而體驗此道之心則名爲入流道心或須陀洹道心。「流」(sota,音譯:須陀)即是八聖道分: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如恒河之水不斷地從喜瑪拉雅山流向海洋,出世間八聖道分亦從正見之生起不斷地流向證悟涅槃。須陀洹道心的作用是斷除首叁結:(一)身見或我見;(二)對叁寶的懷疑;(叁)執著地相信實行儀式能趣向解脫(戒禁取)。它也斷除了一切足以導致投生四惡道的貪瞋癡,而且永遠地根除了其它五心,即四個與邪見相應的貪根心以及與疑相應的癡根心。已證得入流者肯定會在最多七世的時間內證得最終的解脫,而且肯定不會投生至任何惡道。
斯陀含道心(sakadagami-maggacitta):此心是與八聖道相應而屬于一還界之心。此心沒有斷除任何「結」,但滅除了較粗的欲欲(對欲樂的欲求)與瞋恚。已達到此境者最多只會再回到人間一次即證得最終的解脫。
阿那含道心(anagami-maggacitta):已證得第叁道者將不會再次投生到欲界。若這類人在今世不能證得阿羅漢果,他即會在來世投生到色界天以及在其地證得最終的解脫。阿那含(不還)道心斷除了欲欲與瞋恚二結,也永遠地根除了兩個瞋根心。
阿羅漢道心(arahatta-maggacitta):阿羅漢是已完全解脫者;他已破除煩惱敵。阿羅漢道心是令人直接證得阿羅漢果、完全解脫的心。此心徹底斷除了五個微細「結」,即對色界生命之欲求、對無色界生命之欲求、我慢(驕傲)、掉舉與無明。它也斷除了剩余的不善心:四個邪見不相應貪根心以及一個掉舉相應癡根心。
果心(phalacitta):每一個道心都會令與之相符的果心自動地緊接其後在同一心路過程裏生起。過後,當聖弟子進入果定時果心即會連續地生起許多次。如前所述,果心是屬于果報心(vipakacitta),是出世間道之果。
因/根(hetu):在經中,巴利文hetu用以表達廣義的「原因」。它與「緣」(paccaya)是同義詞,且常連成一詞;它代表任何作爲其它事物的因之法。
善心(kusala-citta):是與善因──無貪、無瞋;或無貪、無瞋、無癡(慧)──相應的心。這類心在精神上是健全的,在道德上是無可指責的以及會帶來愉悅的果報。
不善心(akusalacitta)是與不善因──癡;或貪與癡;或瞋與癡──相應的心。這類心稱爲不善是因爲它們在精神上不健全,在道德上應受指責以及會帶來痛苦的果報。
果報心(vipaka-citta):善心與不善心兩者是「業」(kamma)。緣于業成熟而生起的心是果報心;它包括善業與不善業的果報。應明白在此所指的業與果報兩者皆是純粹屬于精神方面的。業是與善心或不善心相應的「思」;其果報是其它體驗成熟之業的心。
唯作心(kiriya-citta):這類心非業亦非果報。它雖涉及心識活動,但此活動並沒有造業,因此不能産生果報。
觸(phassa):不應把觸理解爲只是色法在撞擊身根。事實上它是一個心所,通過它心得以「接觸」目標,而啓動了整個心路過程。
受(vedana):受是感受及體驗目標的心所;此感受可以是樂、苦、或舍。其它心所只是間接地體驗目標(所緣),但受則直接與完全地體驗…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