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它。
想(sabba):想的特相是體會目標的品質;作用是對它作個印記,以便再次體會相同的目標時能夠知道「這是一樣的」,或者其作用是認出以前已體會過的目標;現起是通過以前已領會過的表征分析目標;近因是所出現的目標。
思(cetana):是實現識知過程的目的之心所,由此它稱爲「思」。諸注疏對思的解釋是:它組織各相應法以對目標采取行動。其特相是意願的狀況;作用是累積(業);現起是指導互相配合;近因是相應法。它就有如一位大弟子,不單只自己背誦功課,也確保其它弟子都背誦功課;所以當思開始對目標作業時,它也指揮其它相應法執行各自的任務。思是造業的最主要因素,因爲所采取的行動之善惡即決定于思。
一境性(ekaggata):這是心與目標結合爲一境。它有令心專一的能力,執行把心專注于目標的作用。
名法命根(jivita):命根有兩種,其一是維持相應名法之命的名命根,另一者是維持俱生色法之命的命根色。二者之中只有名命根是心所。
作意(manasikara):作意是令心轉向目標的心所;通過它目標才得以呈現于心。作意有如船的舵,控製船的方向以朝向目的地。應分別作意與尋兩者:前者把相應法轉向目標,後者則把它們投入目標。作意是一切心不可或缺的識知因素;尋則是並非不可缺少的特有心所。
尋(vitakka):尋把心投向目標。其特相是把心投向或導向目標;作用是全面地撞擊目標;現起是把心導向目標;近因即是目標。一般的尋只是把心投向目標。然而,通過培育定,尋則能變成禅支。其時它名爲「安止」(appana),即把心安止于目標。尋亦稱爲「思惟」(sankappa),且分爲「邪思惟」(micchasankappa)與「正思惟」(sammasankappa)兩種。後者是八聖道分的第二道分。
伺(vicara):伺也是禅支之一,其特相是重複地省察目標;作用是重複地把相應名法置于目標;現起是把它們鈎住目標;近因是目標。
精進(viriya):其特相是支持、奮鬥或激起力量;作用是支持或穩固相應名法;現起是不放棄;近因是悚懼、逼迫感(samvega)或精進事,即任何能夠激起精進之事。
喜(piti):其特相是「令歡喜」;作用是令身與心清新或遍布勝心生色至全身;現起是身心喜悅;近因是名色(或目標;或目標 + 依處 + 觸)。
欲(chanda):在此欲是指欲行動,即要實行某件事或要獲取某些成就。應分別此「欲」(chanda)與屬于不善的貪(lobha)或貪欲(raga)。後兩者肯定是不善;但前者則不定,當它與善心所配合時,即能作爲追求良善目的的善欲。
癡(moha):癡是無明(avijja)的同義詞。其特相是心盲目或無智(abbana,不能透徹地知見究竟法的真實性);作用是覆蔽或不能徹知目標的真實性;現起是沒有正見或心昏暗;近因是不如理作意(ayoniso manasikara,即作意目標爲常、樂、我、淨等)。它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
掉舉(uddhacca):掉舉(散亂)的特相是不平靜,如被風吹起漣漪的水;作用是令心不穩定,如風吹動旗幡;現起是混亂;近因是對散亂之心起不如理作意。
貪(lobha):貪是第一個不善因,包括一切自私的欲念、渴求、執著與執取。其特相是執著目標;作用是黏著目標,如肉黏著熱鍋;現起是不能舍棄;近因是認爲導致束縛之法有樂味。
邪見(ditthi):此見是指錯見。其特相是不明智(錯誤)地分析事物;作用是錯誤地認爲行法是常、樂、我、淨;現起是錯誤的理解或相信;近因是不願見聖者等等。
慢(mana):慢的特相是驕傲;作用是自稱自贊;現起是虛榮;近因是與見不相應的貪。它好比發了瘋。
瞋(dosa):瞋是第二個不善因,包括了一切及各程度的反感、惡念、生氣、煩躁、惱怒、怨恨。其特相是凶惡殘暴;作用是怒燒自己的依處,即它所依靠而生起的名色法;現起是毀壞身心或自己與他人的福祉;近因是瞋怒事。
嫉妒(issa):其特相是嫉羨他人的成就;作用是不喜他人的成就;現起是厭惡(不能忍受看到)他人的成就;近因是他人的成就。
悭(macchariya):其特相是隱秘自己已得或當得的利益;作用是不能忍受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利益;現起是躲避與他人分享自己所得和吝啬;近因是自己的成就。
追悔(kukkucca惡作)是追悔已造之惡或當行而未行之善。其特相是事後追悔;作用是追悔已造的惡,以及沒有實行的善;現起是憶起時感到後悔;近因是已造的惡及未行的善。
昏沈(thina):昏沈是心的軟弱或沈重。其特相是缺乏精進;作用是去除精進;現起是心的消沈;近因是不如理地作意無聊或怠惰。
睡眠(middha):睡眠是心所沈滯的狀態。其特相是不適業;作用是閉塞識門;現起是昏昏欲睡;近因與昏沈的一樣。
昏沈與睡眠必定同時發生,且與精進對立。昏沈有如心的病;睡眠則有如心所的病。
疑(vicikiccha):在此疑是指宗教上的疑;在佛教的角度來看即是不能相信佛、法、僧叁寶以及對過去世、對未來世、對過去世與未來世、對緣起有疑心。其特相是懷疑;作用是起動搖;現起是猶豫不決及有多種立場;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信(saddha):其特相是對當信之事有信心。作用是澄清,有如清水寶石能夠使混濁的水變得清澈;或啓發,如出發越渡洪流。現起是不迷蒙,即去除心之不淨,或決意而不猶豫。近因是當信之事,或聽聞正法等等(須陀洹的素質)。
念(sati):詞意爲「憶念」,然而作爲心所,它是心于當下能夠清楚覺知其目標,而不是純粹只是回憶過去。其特相是對目標念念分明而不流失;作用是不迷惑或不忘失;現起是守護或心面對目標的狀態;近因是強而有力的想或四念處。
慚(hiri)與愧(ottappa):慚的特相是對惡行感到厭惡,愧的特相是對惡行感到害怕;兩者的作用都是不造惡;現起是退避諸惡;各自的近因是尊重自己與尊重他人。佛陀稱此二法爲世間的守護者,因爲它們製止世間陷入廣泛的不道德。
無貪(alobha):其特相是心不貪求目標或心不執著目標,如水珠不黏住荷葉;作用是不執著;現起是無著;近因是目標,或依處 + 目標 + 觸,或如理作意。應明白無貪並不只是指沒有貪念,而是也包括正面的品德,如布施與舍離。
無瞋(adosa):其特相是不粗野或不對抗;作用是去除怨恨或去除怒火;現起是可喜可愛;近因是目標,或依處 + 目標 + 觸,或如理作意。無瞋也包括慈愛、溫和、和藹、友善等良好品德。
當無瞋顯現爲慈愛或慈梵住時,其特相是促進有情的幸福;作用是願他們幸福;現起是去除瞋恨;近因是視有情爲可喜可取。應分辨此慈愛和它的近敵,即自私的愛。
中舍性(tatramajjhattata):這是舍心的同義詞,不是舍受,而是心平衡、無著與平等的態度。其特相是平衡心與心所;作用是防止過多或不足或去除偏袒;現起是中舍地旁觀心與心所,如馬車夫中舍地旁視平穩前進之馬;近因是相應名法,或依處 + 目標 + 觸,或如理作意。
對有情保持中舍的舍無量心是中舍性心所。它不分別與不偏袒地對待一切有情,平等地看待他們。不應混淆此舍與其近敵:「由于無明而生起的世俗舍(不懂得分別)」。
身輕安(kayapassaddhi)與心輕安(citta-passaddhi):這兩種輕安各自的特相是平靜心所與心的不安;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不安;現起是心所與心的安甯冷靜;近因是心所與心。它們對治導致煩躁的掉舉與惡作。
正語(sammavaca):正語是刻意遠離惡語:妄語、惡口、兩舌、绮語(廢話)。
正業(sammakammanta):正業是刻意遠離身惡行:殺生、偷盜、邪淫。
正命(samma-ajiva):正命是刻意遠離邪命──如買賣毒品、麻醉品、武器、奴隸以及供屠宰的動物。
悲(karuna):其特相是欲拔除他人的痛苦;作用是不忍見他人之苦;現起是不殘忍;近因是以如理作意見到受盡苦難的有情沒有依歸。當能去除殘忍時此悲即已成功,若導致悲傷則已失敗。
(隨)喜(mudita):其特相是隨喜他人的成就;作用是不妒嫉他人的成就;現起是去除厭惡他人的成就;近因是見到他人的成就。當能去除厭惡時此喜即已成功,若導致同歡同樂則已失敗。
慧根(pabbindriya):巴利文pabba是慧,或如實知見諸法。在此稱它爲根是因爲對于如實知見諸法它占了主要的地位。在《阿毗達摩藏》裏,慧(pabba)、智(bana)、無癡(amoha)叁者是同義詞。慧的特相是透徹地如實知見究竟法的自性相;作用是如照亮目標的油燈一般;現起是不迷惑;近因是如理作意(《清淨道論》第十四章、段七:「由于佛陀說有定者能如實知見諸法,慧的近因是定」;《殊勝義注》英、頁一六二:「慧的近因是不迷惑,有如一位很好的森林向導。」)
四界(dhatu)/四大種色:因爲它們「持有自性」所以稱爲「界」:
地界(pathavidhatu):地界是擴展的元素;它的特相是硬;作用是作爲其它元素與所造色的立足處;現起是接受;近因是其它叁大元素。
水界(apodhatu):水界令其它色法黏在一起,因而避免它們被分散。其特相是流動或溢出;作用是增長其它俱生色法;現起是把同一粒色聚裏的諸色握在一起或黏著;近因是其它叁大元素。根據《阿毗達摩藏》的觀點,水界與其它叁大元素不一樣,是不能直接通過觸覺覺知,而只能間接地從觀察其它色法黏在一起而得知…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