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69

  ..續本文上一頁要的特相。它與偏愛及反感相對。

  七清淨:一、戒清淨;二、心清淨;叁、見清淨;四、度疑清淨;五、道非道智見清淨;六、行道智見清淨;七、智見清淨。

  【七清淨與諸觀智】

  清淨 修行

   一、戒清淨 四清淨戒

   二、心清淨 近行定與安止定

   叁、見清淨 辨識名法與色法的特相、作用、現起與近因(名色分別智)

   四、度疑清淨 辨識名法與色法的諸緣(即緣起)(緣攝受智)

   五、道非道智見清淨 一、思惟智二、生滅智(未成熟的階段) 分辨正道與邪道

   六、行道智見清淨 二、生滅智(成熟的階段)叁、壞滅智四、怖畏智五、過患智六、厭離智七、欲解脫智八、審察智九、行舍智十、隨順智

  于第六及第七之間 十一、(更改)種姓智

   七、智見清淨 四出世間道智

  戒清淨(silavisuddhi)/四種遍清淨戒:別解脫律儀戒、根律儀戒、活命遍淨戒、資具依止戒。這是依比丘之戒而說的。

  別解脫律儀戒(Patimokkhasamvarasila):別解脫是比丘必須遵守的基本戒。此戒一共有輕重不等的二百廿七條戒。完全遵守別解脫則被稱爲「別解脫律儀戒」。

  根律儀戒(indriyasamvara-sila):是指以正念防護諸根,在遇到外緣時,不讓心執取可喜所緣,也不讓心排斥不可喜所緣。

  活命遍淨戒(ajivaparisuddhisila):是有關比丘獲取生活必須品的方式。他不應以不適合比丘的方式獲取必須品。

  資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ila):是指比丘必須在用衣、食、住、藥四種資具或必須品之前、當時與之後適當地省察運用它們的正確目的。

  心清淨(cittavisuddhi):包含了兩種定,即近行定與安止定。

  見清淨(ditthivisuddhi):依特相、作用、現起與近因辨識名色。見清淨因爲能協助人們清除「永恒之我」的邪見而得其名。通過辨識所謂的人只是在因緣和合之下生起的名色法組合,在它們之內或背後並沒有一個主宰的我存在,即會達到這階段的清淨。這階段也名爲「名色分別智」,因爲是依名色法的特相等分別它們。

  度疑清淨(kankhavitaranavisuddhi):辨識那些名色法的諸緣。通過緣起之智,禅修者辨識現在的名色組合並不是無端端地生起,也不是萬能之神所造或因靈魂而有,而是因爲過去世的無明、愛、取、行與業而生起。他也運用相同的法則辨識過去與未來名色法的諸緣。這階段也名爲「緣攝受智」。

  道非道智見清淨(maggamagga-banadassana-visuddhi):通過辨識光明等觀之染爲進展的障礙而得以分辨道與非道之特相。

  思惟智(sammasanabana):即以觀照名色法叁相修觀的階段。首先禅修者必須把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的色法都歸納于色蘊,同樣地他也把一切的受、想、行與識歸納于各自的蘊,即受蘊、想蘊、行蘊與識蘊,然後觀照歸納爲五蘊等的行法之叁相。一切行法都有以下叁相:一、「壞滅而無常」,因爲它們在生起之處即遭受壞滅,而沒有轉變爲其它法或有所遺留;二、「可畏而苦」,因爲一切無常之法都不可靠而可畏;叁、「無實質而無我」,因爲它們沒有我、實質或主宰者。

  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bana):觀照諸行法生滅之智。「生」是指生起之時;「滅」是指變易、毀壞與消失之時。「依緣」修習生滅智是指禅修者觀照諸行如何由于它們的諸緣生起而生起以及由于它們的諸緣滅盡而滅盡。「依剎那」修習生滅智是指觀照諸行法的剎那生滅。

  生滅智有兩個階段。在「未成熟」的生滅智階段,當觀照力提升時,十種「觀之染」(vipassan”upakkilesa)即可能會生起于禅修者。他可能會看到從其身發射出極亮的光明(obhasa)。他也可能會體驗到從所未有極強的喜(piti)、輕安(passaddhi)與樂(sukha)。其勝解(adhimokkha)與策勵(paggaha)增長、智(bana)趨向成熟、念(upatthana)變得穩定及舍(upekkha)變得不受動搖。他也可能會對這些體驗生起了微細的欲(nikanti),即享受與執著這些體驗。

  分辨道與非道之特相:當禅修者體驗上述首九種 殊勝的經驗時,若缺少分辨的能力,他就可能會以爲自己已經達到出世間道果,也就可能會停止進展,而只是享受那些體驗,並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在執著它們。但若他有能力分辨,他將會知道這些體驗只是成熟的觀智的副産品,會觀照它們爲無常、苦、無我,繼續提升其觀禅之修習,而不會執著它們。分辨十種觀之染爲非道,觀禅是道的能力被稱爲道非道智見清淨。

  行道智見清淨(patipadabanadassanavisuddhi):當他如此脫離那些進展的障礙而繼續修行時,證得了有關叁相的一系列觀智,即從生滅智直至隨順智,這九種觀智名爲行道智見清淨。以下是這九種觀智:

  生滅智(成熟階段):這與觀之染生起之前的觀智是同一智,但在克服觀之染以後,它變得成熟、更強及敏銳。

  壞滅智(bhangabana):當禅修者的觀智變得敏銳時,他不再作意諸行法的生時與住時,而只觀照它們的壞滅,這即是壞滅智。

  怖畏智(bhayabana):當禅修者觀照叁世行法的壞滅時,覺知在一切生存地裏不斷壞滅的這些行法是可畏的。

  過患智(adinavabana):通過覺知一切行法爲可畏,禅修者照見它們爲毫無實質、不圓滿、毫無可取而只有過患,也明了只有無生無滅的無爲法才是安全的。

  厭離智(nibbidabana):當知見一切行法的過患之後,他對它們感到厭離,不再樂于一切生存地的任何行法。

  欲解脫智(mubcitukamyatabana):這是在觀照時生起欲脫離一切行法之願。

  審察智(patisankhabana):爲了脫離諸行法,禅修者再以種種方法觀照那些行法的叁相。當他清晰地審察諸行法的叁相時,那即是審察智。

  行舍智(sankharupekkhabana):在審察之後,禅修者照見諸行法當中無一物可執取爲「我」及「我的」,因此舍棄了怖畏與取樂兩者,而對一切行法感到中舍,如是生起了行舍智。

  隨順智(anulomabana):這是在出世間道心路過程裏,于種姓心之前生起的欲界心。此智被稱爲隨順是因爲它順著之前八種觀智的作用以及順著之後道智的作用。

  當他如此觀照時,由于其智已成熟,他感到:「如今道安止即將生起。」于是在有分斷之後生起了意門轉向;隨著生起的是兩個或叁個緣取目標的無常等任何一相的觀智心,它們被稱爲遍作、近行與隨順。當行舍智與隨順智圓滿時也被稱爲「導向出起之觀」。

  智見清淨(banadassanavisuddhi):通過修習六清淨而次第地證得的四聖道名爲智見清淨。

  在隨順心之後生起了取涅槃爲目標的(更改)種姓心,超越了凡夫的種姓而達到聖者的種姓。在這之後即刻生起了須陀洹道;該道心徹知苦谛、斷除集谛、證悟滅谛及開展道谛而證入了出世間安止心路過程。之後有兩個或叁個果心生滅,然後再沈入有分。在有分中止之後,生起了省察智。智者省察道、果、涅槃以及省察或沒有省察他已斷與還剩下的煩惱。

  (更改)種姓心(gotrabhucitta):這是第一個轉向涅槃之心,也是出世間道的無間緣。它被稱爲「更改種姓」,因爲它是從凡夫種姓進入聖者種姓的轉變點。雖然此智與道智一樣緣取涅槃爲目標,但它並不能像道智一樣驅除覆蓋四聖谛的煩惱。在趨向第二及更高的道心時,它被稱爲「淨化」(vodana),而不是「更改種姓」,因爲那時禅修者已屬于聖者的種姓。

  道:道心(maggacitta)同時執行與四聖谛有關的四種作用。在此所提及的這四種作用是遍知苦、斷除渴愛(苦之因)、證悟涅槃(苦之滅盡)及開展八聖道。于利根者沒有遍作心生起,所以在道心之後有叁個果心生起;于鈍根者則有遍作心生起,所以在道心之後只有兩個果心生起。

  省察智(paccavekkhanabana):在四出世間道每一者之後,聲聞弟子通常都會省察道、果與涅槃,但並不一定會省察已斷除及還剩下的煩惱。如是最多有十九種省察智:首叁道每一者都有五種(即省察道、果、涅槃、已斷之煩惱、未斷之煩惱),而第四道則只有四種。這是因爲已完全解脫的阿羅漢已沒有剩下的煩惱。

  五蘊(khandha):巴利文khandha(蘊)的意思是「組」、「堆」或「聚集」。佛陀把有情分析爲五蘊。在諸經裏他說道:「無論是那一類色──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或近,這一切色都稱爲色蘊。」對于其它四蘊也是如此。(《相應部》22:48/iii,47)

  五取蘊(upadanakkhandha):稱爲取蘊是因爲它們組成了執取的目標。佛陀說:「無論是那一類與漏有關及會被執取的色──過去、未來、現在等,這一切色都稱爲色取蘊。」再次,對于其它四取蘊的定義也是如此。(《相應部》22:48/iii,48)在此,一切能被四取所執取的五蘊成份皆名爲取蘊。這包括了所有色蘊及屬于世間的四名蘊。出世間的四名蘊並不屬于取蘊,因爲它們完全超越了執取的範圍,也就是說它們不會成爲貪或邪見的目標。

  緣起法:緣起法基本上是解釋生死輪轉(vatta)的因緣結構,開顯維持生死輪轉及令它從一世轉到另一世的諸緣。在注疏裏,緣起被定義爲:諸果同等地依靠諸緣的聚合而生起。這顯示了沒有單獨的因能夠産生單獨的果,也沒有單獨的果能夠緣于單獨…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