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14

  ..續本文上一頁才能以恭敬心精進地修行,並且能證悟涅槃。因此大家也應當去除驕慢,以恭敬心精進地修行

  (二)瞋恨蓋:禅修的時候,如果不能降伏內心的瞋恨或惡意,你就無法培育定力。對佛陀有很強瞋心的阿拉瓦加夜叉(Alavaka yakkha)就是很好的例子。

  有一天傍晚,當阿拉瓦加參加在雪山舉行的夜叉聚會時,佛陀來到阿拉威(Alavi),坐在阿拉瓦加夜叉的宮殿裏。當阿拉瓦加接到他的守門者及兩個夜叉朋友的通知,知道佛陀正坐在他的宮殿裏時,他非常生氣。他回到宮殿,並且用九種武器攻擊佛陀,但是全部都無效。然後他率領由四個師組成的可怕軍團,摻雜著手持武器的各種鬼怪,花了半個夜晚的時間去驚嚇佛陀。如此做無法驚嚇佛陀之後,他心裏想:「我要投擲無敵的白神衣這項武器。」據說,如果阿拉瓦加夜叉暴怒而將他的白神衣投擲到天空的話,就會有十二年的旱災發生。如果白神衣被投擲到地上,所有的樹木、植物與其它物品都會幹枯,並且會有十二年的時間大地空無植物。如果白神衣被投入海洋,所有的海水會像熱鍋裏的水滴那般地幹掉。如果白神衣被投在像須彌山那樣的高山,那高山就會倒塌、裂成碎片。

  于是阿拉瓦加繞著佛陀飛升,越飛越高,然後將他的白神衣投向佛陀。白神衣在天空中發出雷震一般的可怕響聲,四處放射煙霧與火焰,向著佛陀飛來。但是當它飛到接近佛陀的時候,卻變成了一塊擦腳布,掉落在佛陀的腳上。

  看到這一幕時,阿拉瓦加夜叉變得軟弱無力,他感到自己完全失去了驕傲,就像犄角已經折斷的牛或毒牙已被拔除的眼鏡蛇一樣。他心裏想:「爲什麼白神衣會無效呢?」然後他猜想:「一定是因爲沙門喬達摩安住于慈心的緣故。現在我要用令人厭煩的言語來使他喪失慈心。」所以他說:「沙門,出去!」佛陀和藹地回答說:「好的,朋友阿拉瓦加。」並且照著他的命令而走到宮殿外面去。那時阿拉瓦加心裏想:「原來沙門喬達摩這樣聽話,我只下了一次命令他就出去了。我卻無緣無故地跟他鬥了整個晚上。」如此想了之後,阿拉瓦加的心開始軟化。爲了再試驗佛陀,他再次對佛陀說:「進來,沙門!」佛陀再次和藹地回答說:「好的,朋友阿拉瓦加。」而走進了宮殿。

  如此,阿拉瓦加要佛陀走出與走進宮殿,反複下命令叁次,佛陀都照著做了。于是阿拉瓦加心裏想:「我要讓他整夜疲累,然後抓住他的雙腳,將他丟到恒河對岸去。」所以他第四次命令佛陀說:「出去,沙門!」佛陀知道阿拉瓦加內心的計劃,因此回答說:「我知道你心裏的邪惡計劃,所以我不出去了。你要怎麼做就盡管做吧。」

  那時夜叉心裏想:「現在我要問沙門喬達摩一些問題。如果他不能給我滿意的答案,我就要使他瘋狂,挖出他的心髒,抓住他的雙腳而將他丟到恒河對岸去。」因此他對佛陀說:「沙門,我要問你幾個問題。如果你不回答我,我就要使你瘋狂,或挖出你的心髒,或抓住你的雙腳而將你丟過恒河。」佛陀說:「朋友,在這個包括諸天、諸魔、諸梵天的世間,在包括諸沙門與婆羅門、諸天與人的衆生中,我見不到有任何人能使我瘋狂,或挖出我的心髒,或抓住我的雙腳而將我丟過恒河。不過,你盡管問吧。」于是阿拉瓦加夜叉以偈問佛陀說:

  世間人最好的財富是什麼?

  善修行什麼能夠帶來快樂?

  各種味中最甜蜜的是什麼?

  如何生活可稱最好的生活?

  佛陀回答說:

  信是世間人最好的財富。

  善修行正道能帶來快樂。

  諸味中最甜蜜的是真理。

  以智而活可稱最佳生活。

  阿拉瓦加再問說:

  如何渡洪流?如何渡海洋?

  如何越災殃?如何得淨化?

  佛陀回答說:

  以信渡洪流。警惕渡海洋。

  精進越災殃。以智得淨化。

  聽完佛陀的回答之後,阿拉瓦加證悟了須陀洹果。

  如此,即使阿拉瓦加具足了只聽聞佛法就能證悟聖果的充分波羅蜜,然而只要他的瞋恨還未消除,他就還不能證果。這就是爲什麼佛陀要善巧地使他的心軟化的緣故。在去除對佛陀的瞋心並且以恭敬心聽聞佛法之後,他證得了初果須陀洹。

  (叁)昏沈睡眠蓋:當你在禅坐當中感到昏昏欲睡時,你能保持專注嗎?不能。這是很大的障礙。你必須借著注視光明、按摩眼、耳、肢體等方法來去除昏沈與睡眠。

  (四)掉舉追悔蓋:這也是很強的障礙。修行安般念的時候,如果掉舉與追悔很厲害的話,你應當用數息的方法來對治。除了呼吸以外,不要去注意其它的目標。你應當停止胡思亂想、停止言談、停止在內心與自己爭吵。

  (五)懷疑蓋:禅修的時候,你必須對佛陀、佛法及已經證悟聖果的比丘僧團有夠強的信心。如果你的信心夠強,那麼懷疑就會消失無蹤。修行安般念的時候,你必須深信修行安般念能夠使你證得禅那,不要有任何懷疑。如果你心裏想:「我恐怕不能證得禅那吧!」這樣的懷疑將是培育定力的大障礙。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夠強的波羅蜜能夠證得禅那,因爲每個人都曾經投生于梵天界無數次,尤其是在劫末,世界即將被火災、水災或風災毀滅的時候。那時欲界的衆生都培育定力,證得禅那,然後投生到梵天界去。生到梵天界之後,他們還是繼續修行禅定。因此大家應當對禅修法門及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

  (六)無明蓋:當你修行到能照見究竟名色法及它們的因時,你的觀智能夠暫時去除無明蓋。當你修行到證悟阿羅漢果時,無明蓋就會完全地消失。

  在本經中,佛陀以去除貪欲及憂惱來代表去除所有的障礙。去除貪欲的同時,也去除了對身體樂受的陶醉、對身的取樂及認爲身是常、樂、我、淨的錯誤見解。去除憂惱的同時,也去除了對身體苦受的不滿、對修行身念處的不歡喜及不想面對身體無常、苦、無我、不淨這些真實本質的心態。

  去除貪欲及憂惱顯示出禅修的力量與善巧。當比丘能夠清楚地觀照身體的叁十二個部份,並且能觀照究竟色法爲無常、苦、無我與不淨的時候,這些修行將能使他舍離對身體樂受的陶醉以及對身體苦受的不滿,並且使他遠離對身的取樂而樂于修行身念處。由于他能夠以觀智清楚地見到現象的真實本質,所以他的心不會被假象所蒙蔽,而能夠面對真實本質。因此這些修行方法能夠産生禅修的力量。而禅修的善巧就是使自己能夠致力于修行的技巧。

  關于「比丘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于觀身爲身」等這一段經文的另一種解釋法如下:「觀」是指禅修的法門。「安住」是指持續地守護著禅修的目標。在這裏,禅修的目標就是身。

  「以熱誠」等這一句乃是借著熱誠來說明正精進(sammappadhana正勤);借著「正念」與「正知」來說明在所有的情況下都保持修行或守護禅修目標的方法。或者借著「正念」來說明修行身念處所得到的定力,借著「正知」來說明修行所得到的智慧,借著「去除貪欲及憂惱」來說明修行所得到的成果。

  疏鈔解釋說:借著正念與正知來說明適合于一切情況的修行方法,因爲透過這兩種素質的力量,禅修者得以守護禅修的目標以及保持不間斷的如理作意。

  例如在修行安般念的時候,大家應該以清明有力的正念,經常對呼吸明記不忘,並且以正知來了知呼吸。如果能在一切的姿勢裏都持續地如此修行,你就能守護你的禅修目標以及你自己的心。

  再者,關于正念與正知這兩種素質,批注《殊勝義注》(Atthasalini)的《根本複注》(Mulatika)中談到:「對于致力于修行任何一種禅修法門的人,在一切時刻裏,這兩種素質都能幫助他們去除障礙,提升內在的涵養。」

  什麼是「內在的涵養」呢?它的意思是去除所有的煩惱:“cittam dantam sukha vaham”──「已被降伏的心能帶來安樂。」免離煩惱的心能夠引導人達到涅槃。

  注釋繼續解釋「他安住于觀受爲受……觀心爲心……觀法爲法……」這一段。在這裏,重複使用「受」、「心」、「法」等字的理由可以依照上述身念處裏重複使用「身」字的理由來理解。

  有叁種「受」,即樂受、苦受與不苦不樂受(舍受)。可能有人會問說:「應當如何觀照受呢?」應當觀樂受是苦,因爲事實上它們是苦的;應當觀苦受如刺,因爲它們會帶來困擾;應當觀不苦不樂受爲無常,因爲它們不能自主、不能獨立等等。

  因此佛陀說:

  能觀樂受爲苦,及觀苦受如刺,

  離苦樂之中和,能觀爲無常者,

  必能如實了知,及寂然地行道。

  (相應部.iv.第207頁.P.T.S.版)

  疏鈔解釋說:「能觀樂受爲苦」意思是能以智慧之眼見到樂受變易的本質,意即它們一生起後就立刻壞滅,因此樂受是苦。「及觀苦受如刺」意思是能見到苦受帶來損害、刺穿入骨、以及難以驅除。「中和」是指不苦不樂受是甯靜的,因爲它不像苦受與樂受那樣粗顯以及它具有安和的本質。

  這叁種受都是無常的,因爲它們生起之後立刻壞滅。它們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而且處在不斷變化的狀態。能夠如此觀照的人就能如實了知、寂然行道。

  再者,應當觀照一切的受都是苦,因爲世尊曾經說:「凡所有受皆是苦。」因爲所有的受都受到不斷生滅的逼迫。

  也應當依照《中部‧小方等經》(Cula Vedalla Sutta, Majjhima Nikaya)中法施(Dhammadinna)阿羅漢比丘尼對她以前的丈夫毘舍佉(Visakha)所說的話來解釋:「賢友毘舍佉,樂受存在的時候是樂的,轉變的時候是苦的。苦受存在的時候是苦的,轉變的時候是樂的。知道不苦不樂受存在的時候是樂的,不知道它存在的時候是苦的。」

  對于受,也應當依照前面說過的無常等七種隨觀來觀照:

  1. 無常隨觀:應當觀照受是無常的,而不是常的,因爲受生起之後就立即壞滅。

  2. 苦隨觀:應當觀照受是苦的,而不是樂的,因爲它受到不斷生滅的逼迫。

  3. 無我隨觀:應當觀照受是無我的,而不是我,因爲在受當中沒有…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