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24

  ..續本文上一頁那麼在行、住、坐、臥等每一種姿勢當中,你都應當只專注于呼吸。如果忘了專注于呼吸,那麼你應當退回到開始忘失正念之處,重新再走。如此你的正念就會增強,定力也會隨著增強。定力夠強時你就能證得禅那。若能以禅那爲基礎而精進地修行觀禅,你就可能證悟阿羅漢果,解脫生死輪回。

  堅忍不拔的毅力是很重要的。對于《大念處經》中所提到的每一種念處,佛陀都教導說比丘要以熱誠、正知、正念來修行。這叁項是證悟涅槃的必要因素。大家應當在一切姿勢中都保持不斷的精進、清明的正知與敏銳的正念。

  另一個值得學習的典範是走廊住者摩诃弗沙長老(Mahaphussa)。據說他履行「往返任務」十九年。當農夫、播種者、打谷者及其它人看見長老以那種方式行走時,他們說:「這位長老走了又停,停了又走。爲什麼他如此做呢?是否他記不得路?或者他忘了什麼東西?」

  長老只是一心專注于修行,履行沙門的任務(即修習戒、定、慧),不在意人們如何談論。他在二十年內證悟阿羅漢果。

  在長老證悟阿羅漢果那天晚上,住在他經行道一端的天神站在那裏,並且由手指放出光明。于是四大天王、帝釋天王(Sakka)及娑婆世界主梵天(Brahma Sahampati)都來侍候長老。森林住者摩诃提舍長老見到光明。隔天他來問摩诃弗沙長老說:「尊者,昨晚你這裏有光明,那是什麼?」

  爲了轉移話題,摩诃弗沙長老說:「光明是燈火、珠寶之類的光。」但是摩诃提舍長老再叁逼問他說:「你保守著某一項秘密。」最後他只好承認,而將自己的證悟告訴摩诃提舍長老。

  大家應當向這位長老看齊,不要向別人炫耀自己的修行成果。向別人炫耀是不好的,因爲有些人會相信你,有些人不會,因此就會有許多問題發生。所以不應該將自己的修行成果告訴別人,你只能依照佛法而爲別人講解修行的道理而已。

  也像黑蔓篷的摩诃那伽長老(Mahanaga)的例子。據說他履行「往返任務」,並且以「我要禮敬世尊的六年艱辛奮鬥 」的想法而立定決心,要在七年裏只站立與行走。立定此決心是顯示適合堅持的姿勢,限製自己在這些姿勢的人並不拒絕坐著吃飯的姿勢,因爲在吃飯時及其它類似的情況下,坐姿是適當的。應當了解這裏所說的「只」字乃是禁止其它情況的坐姿與臥姿,即對禅修而言不是絕對必要的坐姿與臥姿。當他再度履行「往返任務」十六年之後,他證悟阿羅漢果。

  在這個故事中,摩诃那伽長老在七年的時間裏只站立與行走,精進修行,不躺下來睡覺。爲什麼他能如此精進修行呢?因爲他要禮敬世尊六年的艱辛奮鬥。大家也應當如此禮敬世尊,精進修行,不要因爲幾天睡不好覺就感到焦慮或氣餒。長老如此勇猛精進地修行七年之後,又再以十六年的時間履行「往返任務」,因此他一直都在精進修行。大家應當以他作爲學習的榜樣。

  據說他修行的情況是如此:在入村托缽時,他只在專注于禅修業處時才舉起腳走路。如果在不專注于業處時就行走,那麼他就會退回來,重新再走。當他走到離村子的距離是村民從村子望出來還分不出他是沙門或牛那麼遠的時候,他開始穿著袈裟覆蓋雙肩。用肩上所背水瓶的水洗缽之後,他在嘴裏含一口水。爲什麼他口中要含水呢?因爲他心裏想:「願我的心不受到任何幹擾,即使是向前來頂禮或布施食物的人說:『願你長壽!』這樣的幹擾也沒有。」但是若有人問他當天是什麼日期或寺院裏有多少比丘,他就會吞下那口水,然後回答。如果沒有人問到日期等事,那麼在離開村子時,他會將水吐在村門口,然後離去。

  從這裏可以知道談話對修行而言是不好的。談話多了會産生許多妄想,如此定力就會衰退,因而使你無法透視究竟名色法及它們的因,更無法觀照它們爲無常、苦、無我。所以大家應當效法這位長老的榜樣,保持默然,精進修行。

  另外,就像在迦蘭巴落處僧寺度過雨季安居的五十位比丘。在陽曆七月的月圓日(即將開始安居時),他們訂立這項約定:「如果還未證悟阿羅漢果,我們就不互相交談。」

  這些比丘入村托缽的時候,口中都含著水。當有人問到日期等事時,他們會將水吞下然後回答。否則的話,在離開村子時他們會將水吐在村門口,然後離去。

  那個村子裏的人看地上有幾口水的痕迹,就知道當天有幾位比丘入村來托缽。他們心裏想:「是什麼緣故這些比丘既不跟我們談話,彼此也不交談?一定是他們之間發生爭吵所以彼此才不交談。」于是他們說:「來吧,我們去調解他們,使他們互相原諒!」他們一起來到僧寺。在僧寺裏,他們看不到有任何兩位比丘聚在一起。在那群村民中有一位很有智慧的人,他說:「諸位善人,喜歡爭吵的人住的地方不是這個樣子。在這裏,佛塔與菩提樹的平臺都打掃得很幹淨,掃帚排列得很整齊,飲用的水和清洗的水都准備得很妥當。」于是他們就回去了。那個僧寺的比丘們都在叁個月內證悟阿羅漢果,然後舉行一次清淨的自恣。

  如此,就像摩诃那伽長老以及在迦蘭巴落處僧寺度過雨季的衆比丘一樣,第四種比丘只在心專注于禅修業處時才舉腳行走。走到接近村子時就在嘴裏含一口水。他先觀察街道,然後走進沒有醉漢、賭徒等不良者鬧事,也沒有不馴伏的象、馬等出沒的街道托缽。

  托缽時,他不會像匆忙的人那樣快速地行走,因爲並沒有急速托缽這樣的頭陀支。相反地,他安詳地走,就像行駛在不平路上的水車一樣。這是很好的比喻。裝滿水的水車行駛在不平的路上時必須慢慢行駛;如果行駛稍微快一點的話,水就會溢出來。比丘行走時也是一樣,應當安詳地慢慢走。依次第地走到每一家門前之後,他等一會兒,以便知道屋主是否想布施食物。接受食物之後,他走到村內、村外或回到僧寺。在那裏,他坐在一個宜人、合適的地方,專注于食物可厭的觀想,思惟取用食物有如爲輪軸上油、爲瘡口塗上藥膏及像在吃自己小孩的肉一樣。而且他作八種如理的思惟:取用食物不是爲了玩樂、陶醉、美貌與長胖,只是爲了支持身體、維持生命、停止饑餓之苦與幫助修習梵行。

  用餐後他洗缽,然後休息一會兒,讓身體從用餐所導致的疲累中恢複過來。用餐後他就像用餐前那樣地專注于禅修業處。在後夜時他就像初夜時那樣地專注于禅修業處。

  如此遵守往返任務的人若具備斷盡煩惱的必要條件,甚至可以在年輕時就證悟阿羅漢果。若不能在早年時證果,則他將在中年時證果。若不能在中年時證果,則他將在臨死時證果。若不能在臨死時證果,則他將在來世投生爲天神時證果。若不能在作天神時證果,則在沒有佛出現于世間時,他會投生爲人,證悟真理,成爲辟支佛。若未能如此證悟真理,則在正等正覺佛陀再出現于世間時,他會成爲像婆醯尊者(Bahiya Daruciriya)那樣的快速證悟者,或者像舍利弗尊者那樣的大智慧者,或者像摩诃目犍連尊者那樣的大神通者,或者像摩诃迦葉尊者那樣的頭陀行者,或者像阿那律尊者那樣具足天眼通,或者像優波離尊者那樣精通戒律,或者像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尊者那樣善于說法,或者像離婆多尊者那樣居住于森林,或者像阿難尊者那樣博學多聞,或者像佛陀之子羅候羅尊者那樣聰敏好學。

  在前面說過的這四種比丘當中,前去與返回時都專注于禅修業處的比丘達到行處正知的頂峰。

  第四種正知是不癡正知,這是針對修行觀禅的人而言。不癡正知就是在向前進等動作時不迷惑。這必須以下列的方法來理解:當一個慧眼受到蒙蔽的凡夫前進或返回時,他是頭腦胡塗的,認爲:「自我在向前進;向前進的行爲是由自我産生的。」或「我在向前進;向前進的行爲是由我産生的。」等等。然而,在佛陀的教法中,不迷惑的比丘如此想:「當一個人想著『我要向前進』時,那個心産生的風界會造成身體的動作。由于心生風界的擴散作用,身體才會向前行走。」

  我要再加以解釋:如果在向前進時你心裏想:「我在向前進」或「向前進是由我産生的」,那不是在修行觀禅,而只是膚淺的方法而已。然而,比丘應當了知什麼呢?首先他必須觀照自己的心,尤其是觀照想要使身體動作的意門心路過程。當比丘心裏想「我要向前進」時,就會有許多意門心路過程生起,它們會産生許多色聚。那些色聚中的風界特別強盛,它們能産生身體的動作,即身表。他必須照見那些色聚並且分析它們。每一粒色聚中至少有九種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顔色、香、味、食素及身表。它們是帶動的色法。由于其中風界的擴散作用,身體才會向前進。

  除了帶動的色法之外,還必須觀照被帶動的色法,即構成所生身的四類色法。也必須觀照産生帶動色法的意門心路過程。帶動與被帶動的色法是色蘊,意門心路過程包含四種名蘊,總共是五蘊。修行觀禅的人必須在向前進與返回時照見這五蘊,如此才可說是依照佛陀的教導,在向前進與返回時都以正知而行。

  注釋將身體行走時的每一步分爲六個階段:(一)舉起腳、(二)伸出腳、(叁)腳向前移、(四)腳向下落、(五)腳踏在地面、(六)腳向地面壓下,以便接著跨出第二步。

  在舉起腳時地界(pathavi)與水界(apo)弱而無力,而火界(tejo)與風界(vayo)強而有力。在伸出腳與腳向前移時也是同樣的情況。但是在腳向下落、腳踏在地面及腳向地面壓下時,地界與水界強而有力,而火界與風界弱而無力。

  由于火界之後伴隨著風界是舉起腳的條件,所以在舉起腳的動作中火界與風界偏強,這是由于它們能力的緣故。火界特別有助于舉起腳,所以在此動作中風界不及火界。此時地界與水界弱而無力,因爲它們無法向上舉。

  由于風界之後伴隨著火界是伸出腳與移動腳的條件,所以在這兩項動作中風界與火界偏強,這是由于它們能力的緣故。風界的本質是活動,而且由于在伸腳與移腳的動作中,風界的作用特別強盛,所以…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