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火界不及風界。此時地界與水界弱而無力,因爲它們無法伸展與移動。
由于水界之後伴隨著地界是將腳落下的條件,所以在這個動作中水界與地界偏強,這是由于它們能力的緣故。水界的本質最沈重,所以在此動作中地界不及水界。此時火界與風界弱而無力,因爲它們無法使已上舉之物向下落。
由于地界之後伴隨著水界是保持腳踏在地面上的條件,所以在這項動作中地界與水界偏強,這是由于它們能力的緣故。保持腳踏在地面上就像固定東西一樣,由于地界在這方面的功能特別強盛,所以水界不及地界。將腳向地面壓下的動作中,水界的作用也是不及地界。
如此,舉起腳時的色法及造成那色法的名法不會存在伸腳時,因爲它們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存在于一個步驟中的名色法不會持續到下一個步驟,它們就在生起的步驟中壞滅,猶如丟進熱鍋裏的芝麻立即破裂一樣。由于快速的生滅變化,名色法當然無法從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像這樣,誰在向前走?向前走是誰的?從究竟的意義來看,發生的只是名色法的生滅而已。
就像烤芝麻的時候,芝麻的破裂與破裂的聲音幾乎同時發生。同樣地,行法的壞滅幾乎與它的生起同時發生。
一個心念生起,
另一心念壞滅,
名色次第生滅,
進行猶如水流。
當心生色法生起時,在同樣那個心識剎那中也有名法生起。但是名法進行自己的過程,而不會與同時生起的色法接近、再接觸或相關聯。所以說:一個名法與色法同時生起,另一個名法與該色法同時壞滅。名法生滅的速度是色法的十七倍。與名法同時生起的色法會持續存在十七個心識剎那,而且它會與第十七個心識剎那生起的名法同時壞滅。
可能有人會認爲名法與色法的壽命相同。然而這與注釋所說的「色法變化慢,壞滅遲」互相違背,而且也違背經上的這段話:「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事物像心那樣快速變化。」。
識蘊的快速變化乃是透過與其它叁種名蘊及目標的單純結合而發生。由于心與心所的本質是認識目標或擁有目標,它們生起之後根據其強度而認識目標。認識過程一完成,心與心所就立刻壞滅。
然而,色法不會執取目標,不能認識目標,而是被認識的目標。認識的過程經曆十六個心識剎那,加上一個過去有分的剎那,總共是十七個心識剎那。色法的緩慢變化乃是由于地、水、火、風這四界的遲鈍性所造成的。
唯有已經依循諸佛古道而體證真理的如來,才具有如實了知各種現象的智慧。借著那樣的智慧,佛陀陳述前生緣是色法,後生緣是名法 。基于這點,認爲名法與色法壽命相同是不妥當的。因此注釋者阿難陀長老說:應當以這裏所敘述的方式來了解其意義。
以此方式說明是因爲比較容易了解心與身體動作或言語動作同時壞滅的情況。
應當如此理解其意義:另一個心與在它之前第十七個心識剎那時生起的色法同時壞滅。名法的壽命是一個心識剎那,而色法的壽命是十七個心識剎那,因此同時生起的名色法不能同時壞滅,所以說:一個心念生起,另一個心念壞滅。
心流就像河流一般,因爲每一秒中都有數萬億個心逐一地生滅過去。除非你進入滅盡定或投生到無想天,否則心流從來不曾中斷。現在你在累積修行的善業(波羅蜜),如果能在行走時觀照名色法,那麼在每一秒或每一分中都有上萬億個善業生滅,就像水流一樣。如果修行一小時的話,所累積的善業更是不計其數。譬如雨滴雖小,但是積聚許多雨滴之後,就能形成長江大河。同樣地,如果你勤于累積修行的善業,它們也將在你的心路過程中形成江河般的一股強大力量,這些就是你的波羅蜜。它們將在你的生死輪回中結成許多善報,乃至資助你證悟涅槃。因此在每一種威儀的前進與返回時,你都應當慢慢地行動,並且以恭敬心專注于觀照名色法。
有一種頸與喙都很長的黑色鳥,專門捉水中的魚來吃。每當捉到魚時,牠沒有時間去咀嚼,而只會一口將魚快速地吞下去。如果你吃飯的速度很快,沒有充分咀嚼就吞下去,那麼你就像那種鳥一樣。
在向前進與返回等一切動作當中,你都不應像那種鳥那樣快速地從事,而應當慢慢地行動,同時觀照究竟名色法。若能如此觀照,我們就可以說你具備不癡正知。
然而,講道理很簡單,實際修行起來可不容易。首先你必須培育定力,例如達到安般第四禅。然後在向前進之前,先站在經行道的一處,閉上眼睛修行安般念達到第四禅。出定之後就對自己的身體修行四界分別觀。見到色聚之後就分析色聚,直到照見究竟色法。然後注意心髒裏面,同時慢慢地開始走,觀察想要使身體向前進的意門心路過程。之後再觀察由那些意門心路過程産生的心生色聚,你會見到其中的風界特別強盛。風界會造成身表,這裏的身表是指身體向前進的動作。觀察這些帶動的心生色法之後,也應當觀察四類被帶動的色法(所生身)。慢慢向前進的同時觀察帶動與被帶動這兩種色法。如此,禅修者在一切動作中都應當慢慢地進行,猶如行駛在不平路上的水車,而不應像快速將魚吞下去的鳥。
觀照色法之後應當觀照名法。如何觀照呢?首先觀察在心髒裏生起有分心,然後觀察想要使身體向前進的意門心路過程。意門心路過程包含四種名蘊,上述的帶動與被帶動的色法是色蘊,所以總共是五蘊。如此,在向前進與返回的時候,有時你應當觀照色法,有時應當觀照名法。若能這樣仔細地觀照,你就能漸漸精通不癡正知。
二、向前看與向旁看時的正知
經文中說:「向前看或向旁看的時候,他以正知而行。」在此也必須保持四種正知,即有益正知、適宜正知、行處正知與不癡正知。
「向前看」是指看向自己前面的方向;「向旁看」是指看向其它方向。
在這裏沒有提到其它種看的方式,如向下看、向上看與向後看,因爲沙門不適合那樣看。這裏只提到向前看與向旁看,因爲這兩種方式適合沙門。另一種解釋法是:借著提到這兩種,其它種看的方式也都包括在內。當比丘掃地或用黏土與牛糞塗地時,就會向下看;當比丘去除蜘蛛網或做其它類似的工作時,就會向上看;爲了躲避從後面而來的危險時,就會向後看。因此注釋者寫出「另一種解釋法」這一段文字,指出含藏在字裏行間、沒有直接表達出來的意義。
一、有益正知:先明了向前看的利益然後才行動,而不是受到「我要向前看」的念頭驅使就立刻向前看。這必須引述難陀尊者的例子作爲「身證」。當難陀尊者修習梵行時,曾經因爲未婚妻國美王妃(Queen Janapadakalyani)的緣故而對梵行生起厭煩等不善心。了解那樣的心態之後,他感到很慚愧,激勵自己說:「我要善加收攝自己。」于是,當他必須向東方看的時候,他會全心全意地如此看:「當我看向東方時,願我不被貪欲的、憂惱的、低劣的、不善的心所左右。」如此他變得很精進,並且非常謹慎地守護感官根門。透過履行沙門的所有任務,他在自製方面達到很高的成就。因此佛陀將他列爲守護根門第一的大弟子。佛陀說:「諸比丘,難陀是我的衆弟子中守護根門第一的弟子。」
大家應該以難陀尊者作爲學習的榜樣。爲什麼呢?在《善梵經》(Subrahma Sutta)中佛陀說:「如果不修行七覺支及守護根門,就無法證悟涅槃、解脫生死輪回。」因此,如果想要證悟涅槃、解脫生死輪回,你就必須謹慎地守護自己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舉例而言,怎樣守護自己的舌根呢?那就是要知足。如果不知足,你的舌頭就會常常不安份地活動起來,想吃這個,想吃那個。這是不好的。不知足就無法守護根門,也就無法解脫生死輪回。因此大家應當知足並且學習難陀尊者謹慎守護根門的榜樣。
二、適宜正知:應當以前面在禮敬佛塔等章節中所解釋的方式來理解適宜正知。
叁、行處正知:就是堅持專注于禅修業處。向前看與向旁看時都應當將禅修業處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位。
如果你的根本業處是安般念,那麼在向前看與向旁看時你都應當一心專注于呼吸。如果你的根本業處是四界分別觀,那麼在向前看與向旁看時你都應當一心專注于四界的特相。如此一心專注于自己的根本業處就是行處正知。
四、不癡正知:它是指觀禅而言。在自己的名色相續流當中,事實上並沒有自我或靈魂在向前看或向旁看,向前看或向旁看純粹只是各種現象的展現而已。因此不癡正知就是如實地了知事物的真相。當「我要向前看」這樣的心生起時,它會産生心生的風界(vayo dhatu),而造成身體的動作。由于心生風界的擴散,下眼皮會向下開,上眼皮會向上開。當然,沒有任何人用機器來將眼睛打開。
在這裏你必須照見究竟名色法。首先應當有系統地修行四界分別觀,見到色聚之後就分析色聚裏的究竟色法。然後觀照「我要向前看」的心産生帶動的色法,那些色法中的風界特別強盛,而且能産生身體的動作。接著你應當觀照你的眼睛及眼睛的周圍,那裏有業生、心生、時節生與食生這四類色法,它們是被帶動的色法。由于上述帶動色法之作用,就造成被帶動色法的移動,于是下眼皮會向下開,上眼皮會向上開。你必須照見這些現象。
然後應當觀照産生帶動色法的意門心路過程。這些意門心路過程包含四種名蘊,加上前述的帶動與被帶動色法,總共是五蘊。在向前看與向旁看時,你必須如此照見五蘊。
眼睛向前或向旁看了之後,所看的顔色會同時撞擊眼門與意門(有分心),包含眼識在內的眼門心路過程 就會生起,執行看的作用。這樣的清楚理解稱爲不癡正知。再者,應當透過對根的正確認識、因緣及短暫的情況來了解不癡正知。
首先,對根的正確認識是如此:當顔色撞擊有分心(意門)時,會有兩個波動的有分心生滅,然後有分心就停止生起。接著依次第而生起的是轉向心、眼識、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以及七個速行心(眼門心路過程)。
有分心是維持一生中心識持續生起的主要因素。由于有分…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