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法思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色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聲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香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味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觸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法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色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聲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香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味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觸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法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色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聲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香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味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觸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法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裏舍棄愛欲、滅除愛欲。
諸比丘,這稱爲苦滅聖谛。
四、道谛
諸比丘,何謂導致苦滅的道聖谛?
那就是八聖道分,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諸比丘,什麼是正見呢?諸比丘,正見就是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苦滅的智慧、了知導致苦滅之道的智慧。諸比丘,這稱爲正見。
諸比丘,什麼是正思惟呢?出離思惟、無瞋思惟、無害思惟,諸比丘,這稱爲正思惟。
諸比丘,什麼是正語呢?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諸比丘,這稱爲正語。
諸比丘,什麼是正業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諸比丘,這稱爲正業。
諸比丘,什麼是正命呢?在此,諸比丘,聖弟子舍離邪命而以正當的方法謀生,諸比丘,這稱爲正命。
諸比丘,什麼是正精進呢?在此,諸比丘,比丘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避免尚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生起。他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降伏已經生起的邪惡不善法。他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法生起。他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使已經生起的善法持續、不衰退、增長、廣大、成就圓滿。諸比丘,這稱爲正精進。
諸比丘,什麼是正念呢?在此,諸比丘,比丘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于觀身爲身,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于觀受爲受,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于觀心爲心,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于觀法爲法,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諸比丘,這稱爲正念。
諸比丘,什麼是正定呢?在此,諸比丘,比丘遠離愛欲,遠離不善法,進入並安住于具有尋、伺及由遠離而生之喜、樂的初禅。平息了尋、伺之後,借著獲得內在的清淨與一心,他進入並安住于沒有尋、伺,但具有由定而生之喜、樂的第二禅。舍離了喜之後,他保持舍心,具備正念與正知,如此他以身 感受快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此快樂是安住于舍心與正念者所感受的。』他進入並安住于第叁禅。由于舍離了苦與樂及先前滅除了喜與憂,他進入並安住于超越苦樂及由舍與正念淨化的第四禅。諸比丘,這稱爲正定。
諸比丘,這稱爲導致苦滅的道聖谛。
如此,他安住于觀照內在的法爲法、安住于觀照外在的法爲法或安住于觀照內在與外在的法爲法。他安住于觀照法的生起現象、安住于觀照法的壞滅現象或安住于觀照法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爲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依四聖谛而安住于觀法爲法的方法。
修行念處的成果
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處七年的人,可望得到兩種成果之一:今生證得阿羅漢果;若還有煩惱未盡的話,則證得阿那含果。
不用說七年,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處六年的人,可望得到兩種成果之一:今生證得阿羅漢果;若還有煩惱未盡的話,則證得阿那含果。
不用說六年,諸比丘……
不用說五年,諸比丘……
不用說四年,諸比丘……
不用說叁年,諸比丘……
不用說二年,諸比丘……
不用說一年,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處七個月的人,可望得到兩種成果之一:今生證得阿羅漢果;若還有煩惱未盡的話,則證得阿那含果。
不用說七個月,諸比丘……
不用說六個月,諸比丘……
不用說五個月,諸比丘……
不用說四個月,諸比丘……
不用說叁個月,諸比丘……
不用說二個月,諸比丘……
不用說一個月,諸比丘……
不用說半個月,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處七天的人,可望得到兩種成果之一:今生證得阿羅漢果;若還有煩惱未盡的話,則證得阿那含果。
這就是爲什麼說:『諸比丘,這是使衆生清淨、超越憂愁與悲傷、滅除痛苦與憂惱、成就正道與現證涅槃的單一道路,那就是四念處。』」
世尊如此開示之後,諸比丘對世尊的話感到愉悅與歡喜。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禮敬 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者
大念處經析解
在這次禅修營當中,我要爲大家詳細地解說《大念處經》。這部經是佛陀住在俱盧國(Kuru)的劍磨瑟昙城(Kammasadhamma)時所開示的。據說,在劍磨瑟昙城裏沒有適合世尊居住的處所,但在城外則有一處水源充足、風景宜人的大樹林,世尊就住在那個樹林裏,並且以劍磨瑟昙城作爲他托缽的地方。
俱盧國受到宜人的氣候及其它各種舒適條件的庇蔭,例如維持身心健康所必需的優良食物與飲水,因此那裏的居民身心健康,智慧力強,能夠接受深奧的教理;所以世尊對他們開示這部含義深奧的經,教導二十一種證悟阿羅漢果的修行方法 。就像一個人得到金色的寶盒之後,會將此寶盒裝滿各種香花或七寶;同樣地,得到俱盧國人民這樣的聽衆之後,世尊開示深奧的佛法。基于同樣的理由,世尊在那裏還開示了其它深奧的經,如《大因緣經》(Mahanidana Sutta)、《心材喻經》(Saropama Sutta)、《樹譬喻經》(Rukkhupama Sutta)、《護國經》(Ratthapala Sutta)《摩犍地耶經》(Magandiya Sutta)及《不動適應經》(Anebjasappaya Sutta)等。
再者,在那個國度裏的四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通常都精勤地運用正念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即使連奴隸、工人、仆人也都談論正念的修行法。在水井旁邊或紡織房裏,聽不到任何人在談論閑言閑語。如果有女人問另一個女人說:「大姊,妳修行那一種念處?」而得到的答案是:「我不修行任何念處。」那麼問的人會批評回答的人說:「妳的生命是可恥的,雖然妳活著,卻像死人一樣。」然後她會教導後者某一種念處的修行方法。然而,如果她得到的答案是後者正在修行某一種念處,那麼她會稱贊後者說:「善哉,善哉!妳的生命是可敬的,妳不枉費出生爲人。正是爲了像妳這樣的人,正等正覺佛陀才出現于世間。」因此,在獲得許多深具智能的聽衆之下,佛陀開示了含義深奧的《大念處經》。這部經的開頭是如此:
總說(uddeso)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俱盧國的一個市鎮,名爲劍磨瑟昙。那時世尊稱呼諸比丘說:「諸比丘。」諸比丘回答說:「世尊。」世尊如此開示:
「諸比丘,這是使衆生清淨、超越憂愁與悲傷、滅除痛苦與憂惱、成就正道與現證涅槃的單一道路,那就是四念處。」
經文一開始說到「如是我聞」,這裏的「我」指的是誰呢?這裏的「我」是指阿難尊者,他是佛陀的堂弟。佛陀滅度之後,在王舍城的七葉窟(sattapannilena)所舉行的第一次佛教聖典結集中,經藏就是由阿難尊者背誦出來的。
佛陀在經上說:四念處是單一的道路。何謂「單一的道路」呢?它的意思是指:本質上,這不是一條雙向的道路;或者指:這是一條「單獨的路」,因爲這條路必須自己單獨走,沒有伴侶同行。所謂「沒有伴侶」有兩種情況:一、舍離與群衆來往之後,獨處而沒有夥伴。二、透過內心寂靜而舍離愛欲。
或者由于這是最上等人之路,因此稱爲「單一的道路」。在一切衆生之中,世尊是最上等之人,因此這條路稱爲世尊之路。雖然也有其它人走在這條路上,但是由于這條路是由世尊所開創的,因此稱爲世尊之路;所以有一句話說:「婆羅門,世尊是未創之路的開創者。」這條路只在佛陀的法與律當中才有,是外道所沒有的。因此佛陀說:「須跋陀,八聖道分只存在于我的法與律當中。」再者,「單一的道路」指的是它通向單一的目標,意即只通向涅槃。雖然在初步的階段此法門可透過不同的方法來修行,但是到了後來它只趣向單一的目標,即涅槃。這就是爲什麼娑婆世界主梵天(Brahma Sahampati)說:
「佛陀充滿慈悲,他見到無生的涅槃,並且見到通向涅槃的唯一道路。過去的諸佛與聖者依循此道而渡過生死洪流;未來的諸佛與聖者依循此道而渡過生死洪流;現在的佛與諸聖者也依循此道而渡過生死洪流。此道路就是八聖道分,這是想要證悟涅槃的人必須經曆的道路。」
疏鈔解釋說:由于涅槃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說沒有愛欲共相伴隨,因此稱爲單一。有一句話說:「真理只有一個,沒有第二個。」因此八聖道分…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