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P71

  ..續本文上一頁色的俱生緣;五、于結生時,心所依處作爲果報名法的俱生緣,反之後者也作爲心所依處的俱生緣。

  相互緣:相互緣有叁種:一、心與心所互相作爲相互緣;二、四大元素互相作爲相互緣;叁、心所依處與果報名蘊互相作爲相互緣。事實上此緣是俱生緣的一個分類。于一般的俱生緣,緣法只是純粹使緣生法與它同時生起,而無須具有互相支助的緣力。然而在相互緣裏,每一個緣法在支助緣生法的同時,也在同樣的方式之下受到後者支助而作爲緣生法。這就好比叁腳架,每一只腳都互相支助,使叁腳架能筆直地站立。

  依止緣:依止緣有叁種:一、心與心所互相作爲依止緣以及作爲俱生色法的依止緣;二、四大元素互相作爲依止緣以及作爲所造色的依止緣;叁、六依處作爲七識界的依止緣。于此緣,緣法以作爲緣生法的支助或依處而導致後者生起。該緣法與緣生法之間的關系就好比大地支助植物或畫布支助彩色。

  依止緣的兩大分類是:一、俱生依止;二、前生依止。俱生依止在各方面都與俱生緣相同。前生依止則再有兩個小分類。其一是「依處前生依止」,這項與在討論前生緣時所提及的「依處前生緣」相同。另一者名爲「依處所緣前生依止」,這是指心由心所依處支助而生起,而又同時緣取該心所依處爲所緣的特別情況。如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心所依處同時作爲同一心的依處與所緣。關于這情況,《發趣論》說:「某人以智觀照內處爲無常、苦、無我;他享受它、樂于它、取它爲所緣,而生起了貪欲、邪見、疑、掉舉、憂。」

  食緣:于此緣,緣法維持緣生法存在以及支助後者成長。這就好比支撐著舊屋子以防止它倒塌的柱子。如是食的主要作用是支持或鞏固。食緣有兩種:一、色食;二、名食。(一)色食是食物裏的食素(營養),它是色身的緣法。當食物被消化時,其食素製造了新的食生色。食生色當中的食生食素也能支助由四因所生的一切色聚以繼續製造新的色聚。在體內,由四因所生的一切色聚裏的食素能增強與它共存于同一粒色聚裏的其它色法,也能支助其它色聚裏的色法。(二)名食有叁種:一、觸食;二、意思食;叁、識食。它們是俱生名色法的食緣。

  根緣:于此緣,緣法通過在其範圍之內執行其控製力而支助緣生法。此緣好比一組大臣,每人都在國內的某個地區有治理權,但並不會幹涉其它地區。根緣有叁種:一、前生根;二、色命根;叁、俱生根。(一)于前生根,每一個在過去有分住時生起的五淨色都是它們各自相符的根識及心所的根緣。這是由于淨色控製了以它爲依處的心之效力。例如敏銳的眼的視覺清晰;差勁的眼則視力弱。(二)在業生色聚裏的命根色是在同一粒色聚裏的其它色法的色命根緣,因爲它以維持它們的生命來控製它們。(叁)十五種無色根裏的每一個都是相應名法及俱生色法的俱生根緣。

  于諸根當中,女性根與男性根並不是根緣裏的緣法。它們被除外是因爲它們沒有作爲緣的作用。緣有叁種作用──産生、支助與維持,但性根並沒有執行這叁種作用的任何一個。然而它們還是被列入根這一類,因爲它們控製(女或男)性的身體結構、外表、性格及傾向,致使整個人的性格傾向于女性或男性。

  不相應緣:于此緣,緣法是支助現在色法的名法,或是支助現在名法的色法。此緣的緣法及緣生法兩者必須屬于不同的種類:若一者是色法,另一者必定是名法;若一者是名法,另一者必定是色法。這就有如摻在一起的水與油,雖然放在一起卻依然保持分離。不相應緣有叁種:一、在結生的那一剎那,心所依處是諸果報名蘊的俱生不相應緣,而心與心所則是俱生色法的俱生不相應緣;二、後生心與心所是前生色身的後生不相應緣;叁、在生命期裏,六依處是七識界的前生不相應緣。

  如是在結生時,心所依處與諸名蘊同時生起,而互相作爲不相應緣,這是因爲有分別它們爲色法與名法之相。再者,在結生時,諸名蘊也是其它種類業生色的不相應緣。在生命期裏,諸名蘊則是俱生心生色的不相應緣。不相應緣也有前生與後生的種類:于前者,色法是緣法,名法是緣生法;于後者,名法是緣法,色法是緣生法。這兩種個別與前生依止緣及後生緣相同。

  有緣與不離去緣:有緣與不離去緣都有五種:俱生、前生、後生、段食及色命。此二緣的含義相同,只是名稱不同而已。于此緣,緣法支助緣生法生起或在與緣生法同時存在的時刻支助緣生法繼續存在。然而緣法與緣生法並不需要是俱生法;所需的只是這兩者有暫時重疊存在的時候,以及緣法在它們重疊存在的時段裏有以某種方式支助緣生法。如是有緣包括了前生、後生及俱生法。這裏只提及五種有緣,但由于這五種裏面還有更細的分類,所以有緣還包含了其它各種不同的緣。

  【以上解釋摘錄自《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索引

  一畫

  一切品 394

  一切處業處sabbatthaka-kammatthana 137

  一來sakadagami 77

  一時的解脫samayavimokkha 323

  一境性 101

  二畫

  入出息行者assasapassasakammika 102

  入出息身assasapassasakaya 56

  入出息念anapanasati 7,89

  入流sotapanna 77

  入舍pakkhandana patinissagga 368

  七日藥 352

  七葉窟sattapannilena 34

  七種聖財satta ariya dhanani 279

  七覺支bojjhavga 19,69,270

  八聖道分 29,117,376

  九分教 251

  九種墳場觀navasivathika 11,189

  十二處ayatana 18,261

  十種結 265

  叁畫

  大心材喻經

  Mahasaropama Sutta 319

  大方廣經Mahavedalla Sutta 211

  大友長老Mahamitta 277

  大寺Mahavihara 52

  大因緣經Mahanidana Sutta 33,126,130,211,395

  大名居士Mahanama 391

  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 362,377

  大長老Mahathera 157

  大財長者子Mahadhanasetthiputta 381

  大善生優陀夷經Mahasakuludayi Sutta 208

  大象迹喻經Mahahatthipadopama Sutta 207,402

  大疏鈔Mahatika 395

  大教誡羅(目+侯)羅經Maharahulovada Sutta 207,402

  大龍大長老Mahanaga Mahathera 267

  小心材喻經

  Culasaropama Sutta 325

  小方等經(小方廣經)Cula Vedalla Sutta 84,211

  小因緣經Culanidana Sutta 211

  小須摩叁藏長老Elder Tipitaka-Culasuma 36

  小須陀洹 253

  小愛盡經Culatanhasavkhaya Sutta 211

  小龍叁藏長老Elder Tipitaka-Culanaga 36

  叁十二身分 130,174,192

  叁摩地經Samadhi Sutta 180

  叁種輪轉 111

  上智經Abhibba Sutta 78

  山達帝大臣Minister Santati 38

  四畫

  止行者 56,389

  止滅patipassaddha 224

  止禅 1

  不可動搖的心解脫 324

  不如理作意ayonisomanasikara 88,230

  不時解脫asamayavimokkha 323

  不淨觀patikulamanasikara 9,137,174

  不還anagami 77

  不動適應經Anebjasappaya Sutta 33,211

  不遍知經(不通解經)Aparijanana Sutta 60,395

  不癡正知asammoha sampajabba 132

  心生色 57,103

  心行citta-savkhara 364

  心材喻經Saropama Sutta

   33

  心的定法citta-niyama 225

  心念處cittanupassana 15,58,219

  五十相 276

  五自在 101

  五取蘊pabcupadanakkhandha 18,255

  五戒持者 280

  五蓋 16,229

  五禅支 101

  五蘊般涅槃Khandha Parinibbana 393

  六六經Chachakka Sutta

   55

  六內處 262

  六外處 262

  六界 401

  六處相應 395

  六蓋 72

  分別诤事論Vibhavgappakarana 170

  分別論Vibhavga 72,207,383

  中部Majjhima Nikaya 84,126,211,337,362

  中部注 323,411

  火吠舍Aggivessana 212

  火界tejo dhatu 146,164

  天使經Devaduta Sutta 277

  天眼通 322

  文句爲最者padaparama 390

  王舍城 34,319, 334

  比達末羅長老Elder Pitamala 52

  水界apo dhatu 146,164

  瓦卡利長老Vakkali Thera 252,273

  內處 262

  五畫

  四大 3

  四法集 301

  四界 3,180

  四界分別觀dhatumanasikara 69,102,176,180

  四念處 7,61

  四邪行agati 59

  四食ahara 59,38…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去塵除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