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转正*轮▪P19

  ..续本文上一页大布施。当佛陀宣说随喜的谢词时,富楼那与妻子及女儿优多罗全部证得须陀洹果。

  在这个故事里,富楼那与妻子都是有德行的人;他们所供养的物品是以正当方法取得的;他们在供养时有清净无染的心;他们对业果法则有坚强的信心;他们在供养之前、供养之时与供养之后心里都很欢喜;而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是:接受者舍利弗尊者是刚从灭尽定出定的阿罗汉。由于所有的必要因素都已齐全,所以他那次供养的意门心路过程中第一个速行心的思在当生就结成很大的善报。这种业称为「现法受业」(ditthadhamma-vedaniya-kamma)。

  虽然这种果报似乎好得令人难以相信,但是与他的第七个速行心及其余五个速行心的思将在未来世结成的果报相比之下,这种现世的善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第七个速行心的思成熟时称为「次生受业」(upapajja-vedaniya kamma);它会产生来世天界的殊胜微妙善报。而中间五个速行心的思成熟时称为「后后受业」(aparapariya-vedaniya-kamma);它们会在更远的未来世产生极为殊妙的善报,而且持续很长久的时间。这是由于他在那次布施之前、之时与之后累积非常多善业的缘故。如果你还记得一弹指之间有数百万个意门心路过程生灭,而业就是在每一个意门心路过程里七个速行心中形成的,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他累积了那么多的善业。

  业的另一种四分法是:重业(garuka-kamma)、惯习业(acinna-kamma)、近业(asanna-kamma)、已作业(katatta-kamma)。

  「重业」(garuka-kamma)包括非常令人谴责的、非常不利的不善业,以及非常强而且有利益的善业。重业是非常强的业,必定会产生下一世的结生,没有任何其它业可以阻止它。当同时有几个重业即将成熟时,最重的业会优先成熟,而造成投生。

  不善的重业包括:

  一、 杀母;

  二、 杀父;

  三、 杀阿罗汉

  四、 以恶意使活着的佛陀身上流血;

  五、 使和合的僧团分裂;

  六、 坚持地执着于否定因果的决定邪见(niyata-miccha-ditthi),到临命终时都还不舍弃。

  在上述这些业当中,前五种(即五逆罪)都是只要做了一次就成为重业;而第六种(决定邪见)则必须坚持到临死时还不舍弃才成为重业。这类邪见当中经常被提到的三种是:

  一、 无作用见(Akiriyaditthi):否定善业与不善业能产生作用。

  二、 无因见(Ahetukaditthi):否定果报有原因。

  三、 空无见(Natthikaditthi):否定因能产生果报。

  这些决定邪见的业力是如此的重大,它们乃至能使人在地狱里受苦一大劫或更长的时间。只要这种业力还未耗尽,即使在大劫末期世界被毁坏,欲界众生都投生到梵天界去的时候,正在地狱里受这种邪见的苦报者仍然无法脱离地狱之苦。那时他不会像其它恶道众生那样投生到人间或天界去精进修行禅定,而会投生到他方世界的地狱里继续受苦报。

  然而,如果一个人在临命终之前舍弃这类的邪见,那么他的邪见业就不是重业,也不会造成那样严重的苦报。舍利弗尊者的外甥长爪梵志(Dighanakha paribbajaka)就是一个例子:他原本执着断见;但是与佛陀交谈之后,他舍弃了断见。这就是为什么他在听闻《长爪经》(Dighanakha Sutta)之后能证得须陀洹果的因素之一。

  善的重业是指维持到临死时定力都还不退失的八定而言。它们是广大业(mahaggata-kamma)。然而,如果无法将定力维持到临死时还不退失,那样的八定就不算是重业。

  「惯习业」(acinna-kamma)是指经常、习惯、重复做的业。若临死时有惯习业与非惯习业都即将成熟,则惯习业会优先成熟;若有几个惯习业即将成熟,则最惯习的业将优先成熟而造成下一世的投生;不论是其惯习的是善行或恶行。如法居士(Dhammika)就是一个例子:他一生当中都持续地布施。在他临死时这种善业成熟,他见到诸天神驾着荣耀辉煌的天界马车来迎接他。

  「近业」(asanna-kamma)是指在临死时非常清晰地回忆起来的过去所造之业或临死时所造之业。当一个人临死时清楚地回忆起过去所作的某一种业时,那个业的业力会造成他下一世的投生。波斯匿王的王后末利迦(Queen Mallika)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虽然她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但是她在临死时回忆起那一生中所做的一件错事,于是那个业造成她投生到地狱里。不过后来由于善业的缘故,她在地狱受苦一段短时间之后就投生到天界去了。

  过去所做而不包含在前面这三种的业称为「已作业」(katatta-kamma)。当没有前三种业成熟时,则「已作业」将造成下一世的投生。

  在上述四种业当中,「重业」最优先成熟,这就是它之所以称为重业的缘故。当没有即将成熟的重业时,最惯习的业优先成熟。若也没有即将成熟的惯习业时,临死时回忆起的业──近业──将会成熟。如果也没有近业成熟,则当世或过去世曾作的业(已作业)将会成熟。

  业的另一种四分法是:令生业(janaka-kamma)、支持业(upatthambhaka-kamma)、妨害业(upapilaka- kamma)、毁坏业(upaghataka-kamma)。

  「令生业」(janaka)是造成投生的业,能够产生下一世结生时及那一期生命中的果报名色蕴。它可以是善的或不善的。唯有在临死时成熟的业才是令生业,才能造成下一世的结生。

  「支持业」(upatthambhaka)本身不能产生投生的果报,但是当其它的业产生投生的果报之后,它能够强化已经生起的苦报或乐报并且使它延续下去。例如当善的令生业导致某个众生投生为人时,支持业即协助延长其寿命,确保其健康乃至丰衣足食等。

  「妨害业」(upapilaka)则是在其它业产生投生的果报之后阻挠与障碍已经生起的苦报或乐报,不使它延续下去。它切断其它业的果报,但并没有产生投生的果报。例如当某个众生由于善的令生业而投生为人时,妨害业会带来许多病痛,而阻止那人享受其善业带来的善报。

  「毁坏业」(upaghataka-kamma)本身可以是善的或不善的。它中断弱的业,而结成自己的果报。正如一阵敌对的力量能够中止正在飞行的箭,使它坠落。例如,某个众生由于善的令生业而生为天神,但是某个毁坏业突然成熟,使他突然死亡而投生于四恶道之一。

  另一种理解的方式是如此:当某种业被造作之后,在投生时或一期生命中,由于那个业的结果而有名色法(精神与物质)产生,则那个业称为「令生业」。当某种业被造作之后,它借着抑制干扰因素与激起强化因素而帮助与延续其它业所结成的苦报或乐报,那种业称为「支持业」。当某种业被造作之后,令生业所结成的苦报或乐报被它以生病或四大不调的方式阻碍,那种业称为「妨害业」。当某种业被造作之后,其它种业的果报由于令生业效力的缘故,原本能够持续得更久,但是却被这种业毁坏、切断及取而代之,这种业称为「毁坏业」。

  让我们举提婆达多(Devadatta)为例来说明这四种业:他有善的令生业使他投生在皇族里。由于该令生业及支持业的缘故,他得以继续活在幸福的生活中。但是后来当他造作恶行而被僧团隔绝时,妨害业即开始生起效力,他开始受人轻视。他造成僧团分裂的重业则是毁坏业,使他投生到阿鼻地狱里。

  唯有佛陀的业果智才能清楚地照见上述十二种业其业果相续的真实本质;那种智慧是弟子们所没有的。然而修行观禅的人还是能部份地了知业果相续的情况。

  心中有了这种业果法则的知识之后,让我们开始来看佛陀如何逐一地回答婆罗门学生须婆的十四个问题。佛陀说:

  「那么,学生,谛听并且密切地注意我将说的话。」

  婆罗门学生须婆问答说:「是的,尊者。」世尊如此说:

  回答一

  「在此,学生,有男人或女人杀害众生,性情凶暴,双手沾满血腥,从事殴打与暴力,对众生残酷。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短命。学生,这就是导致短命之道,即杀害众生,性情凶暴,双手沾满血腥,从事殴打与暴力,对众生残酷。」

  投生为人是善业的果报,投生于四恶道则是恶业的果报。如果杀生的业直接决定投生的方式,它会造成投生于四恶道之一道。但是,如果有善业成熟,造成他投生为人,那么杀生的业会产生与造成投生的业相反的作用,带来种种灾难,乃至严重时会造成提早死亡。再者,尽管善业造成他投生为人,但是由于杀业的缘故,那善业不能使他长寿;他还是会短命。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以下将谈到的不善业在人界成熟的例子:在每一个例子里,不善业借着引起与其本身特质相符合的灾难而妨碍造成投生人界的善业。

  我想讲述目犍连尊者的故事:他在过去某一生中,曾经受到妻子煽动而企图杀害自己的父母亲。他的父母都双眼失明。他的妻子不愿意侍候他们,因此捏造了许多关于他们的不实故事。由于妻子的那些诬告,使他生起想要杀害父母的念头。有一天,他带着父母坐着牛车穿过森林,要到另一个村子去。走在森林中时,他们在某处停下来。他假装是强盗而狠狠地殴打自己的父母,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死。

  在那次事件中,他累积了多少不善业呢?许许多多的不善业。如果那时他殴打父母五分钟的话,他就累积了数以万亿计的不善业。他的动机是要杀害他们;那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不善…

《转正*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