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转正*轮▪P18

  ..续本文上一页也是心使牠们多样化的;然而心远比畜生界的那些众生更多样化。」

  要点在于:畜生界众生的多样化反映出造成牠们投生为畜生的过去业的多样化。而业的多样化又根源于爱欲(tanha)心所的多样化。

  鹌鹑、鹧鸪等畜生在过去世造种种业时并不会如此想:「我们将要变成如此这般多样化。」但是,当过去某种恶业的业力成熟时,就造成他们投生于相称的鹌鹑、鹧鸪等物种(yoni)当中。牠们的外表型态、生活方式等差异都根源于物种。投生于某一物种的众生就相称于该物种而有多样化的差异。因此差异在物种中形成,而物种反映出过去的业。

  例如,若你在过去生累积了投生为人的善业,当那个善业的业力成熟时,你就会投生于相称的人类物种里,而且根据那个物种而产生五取蕴。这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通常有相似之处的理由。

  同样地,如果你在过去世累积了投生为鹌鹑的恶业,当该恶业的业力成熟时,就会使你投生于相称的鹌鹑物种里,而且依照该物种而产生五取蕴。因此差异在物种中形成,而物种反映出过去的业。

  当你在过去世累积善业时,如果存着在未来世享受感官快乐的强烈欲望,当那个业力产生今世的果报时,你就会有享受感官快乐的强烈欲望,成为具有贪欲性格的人。同样的因果关系可以运用于具有瞋恨性格、愚痴性格、骄慢性格、嫉妒性格等人。

  当你在过去世累积善业时,如果对佛、法、僧三宝、业果法则等具有坚强的信心,当那个业力产生今世的果报时,你就会成为充满信心、具有信心性格的人。

  当你在过去世累积善业时,如果那个善业伴随着强而有力的慈爱,或者被慈心禅那所围绕,当那个业力产生今世的果报时,你就会成为充满慈爱、具有仁慈性格的人。

  当你在过去世累积善业时,如果那个善业被强而有力的智慧(如观智)所围绕,当那个业力产生今世的果报时,你就会成为利根性、具有智慧性格的人。再者,如果是像行舍智(savkharupekkhabana)那样强的观智之业力产生今世的果报,你就会具有证悟涅槃的强而有力、敏锐的智慧。如果修行止禅与观禅,你将能快速地彻悟四圣谛。

  由于这个缘故,所以佛陀如此开示:

  「因此,诸比丘,应当经常如此地反省自己的心:『长久以来,这个心就一直受到贪、瞋、痴所污染。』诸比丘,众生透过心的烦恼而染污;众生透过心的清净而净化。」

  在《中部》(Majjhima Nikaya)里有一部经,名为《小业分别经》(Culakammavibhavga Sutta)。我想依照那部经来解释业与果的多样化。

  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那时婆罗门学生须婆都提子来见世尊,与世尊互相问候。互相问候之后,他坐在一旁,问世尊关于业与果多样化的十四个问题。

  为什么他会问这些问题呢?根据《中部》的注释,他的父亲都提婆罗门(Brahmin Todeyya)是憍萨罗国王的国师。由于都提在世时极端吝啬,所以死后投生为自己家里的狗。佛陀将这件事告诉须婆,并且要那只狗将牠前世作人时所埋藏的宝藏挖出来,藉此证明此狗确实是须婆的父亲投生的。这件事激起须婆对佛陀的信心,促使他来见佛陀,并且请问业报的作用。请聆听他所提出的十四个问题:

  「大师乔达摩,是什么因缘使人类有高下之分?人类有:(一)短命与(二)长寿;(三)多病与(四)健康;(五)丑陋与(六)美丽;(七)无影响力与(八)有影响力;(九)贫穷与(十)富有;(十一)出身低贱与(十二)出身高贵;(十三)智慧暗昧与(十四)智慧高超。大师乔达摩,人类有这些高下之分的原因是什么? 」

  佛陀首先以简要的方式回答他:

  「学生,众生是他们自己所造之业的拥有者,业的继承人;他们起源于业,系缚于业,以业为依靠处。就是业使得众生有高下之分。」

  那时须婆如此请求佛陀详尽地解释:

  「对于大师乔达摩简要说明而未详细阐述的这段话,我不了解其中的详尽含义。如果大师乔达摩肯为我说法,使我了知大师乔达摩所说的详尽含义,我将感到非常欢喜。」

  为什么佛陀会以闻法者无法明了其话中含义的方式来说法呢?那是因为婆罗门通常很骄傲,他们自认为是一切人当中最有智慧的。如果佛陀一开始就详细地回答,他们可能会说他们早也已经知道佛陀所说的道理。因此佛陀先简要地回答,当须婆请求佛陀详细地说法时,佛陀才逐一地回答其问题。

  在开始解释佛陀的回答之前,我想先讨论业果法则;这将使我们对佛陀所作的回答有更深入的了解。业果法则非常深奥,是凡夫很难清楚地见到的。它是佛陀教法的核心。要成为真正的佛教徒,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与深信业果法则;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地注意业果法则的解释。

  根据佛陀的教导,一弹指之间就有数百万个意门心路过程生灭过去。每一个意门心路过程里有七个速行心(javana)。业就是在速行心剎那中形成。速行心剎那中的思特别称为业。但是《发趣论》(Patthana)的业缘章里提到:速行剎那中名法的力量(业力)也称为业。请先记住这一点。

  业可以分为四种,即现法受业(ditthadhamma- vedaniya kamma)、次生受业(upapajja-vedaniya kamma)、后后受业(aparapariya-vedaniya kamma)、既有业(ahosi kamma)。

  「现法受业」是指会在当生产生果报的业。「次生受业」是指会在下一生产生果报的业。「后后受业」是指会在下一生之后的未来生中产生果报的业。「既有业」是指所谓的「虽然有这种业形成,但是过去没有产生果报,现在没有产生果报,未来也将不会产生果报」。

  在这些业里头,(一)、七个速行心当中第一个速行心的思,不论是善的或恶的,都称为「现法受业」。就欲界众生而言,第一个速行心是七个速行心当中最弱的一个,它可能会在当生结成果报。若是没有在当生结成果报,则它称为既有业,意即虽然有这种业形成,但是过去没有结成果报,现在没有结成果报,未来也不会结成果报,而只是有业的名称而已。

  (二)、达成目标的第七个速行心的思称为「次生受业」。就欲界众生而言,它是七个速行心当中第二弱的。所谓「达成目标」是指完成布施等或杀生等目的。当这个思获得适当的助缘及受到前面那些速行心重复(asevana习行)的资助时,就可能会在下一生结成果报。若是没有在下一生结成果报,则它称为既有业,即只是有业的名称而已。

  (三)、在第一与第七个速行心之间那五个速行心的思都称为「后后受业」。它们具有潜在能力,可以在下一生之后的未来生中结成果报,例如在因缘成熟时造成投生,形成结生识剎那的五蕴等。只要它们还未结成果报,它们的这种潜在能力就还会一直潜藏在名色相续流当中,无论再经过多么长久的生死轮回,它们都不会变成既有业,直到般涅槃为止。

  当第一个速行心的思由于未受到负面妨碍及得到殊胜助缘而具有效力,并且明确地以适当的优先业行生起时,它会在当生结成果报,如此称它为「现法受业」,因为当那个思如上述那样有效力时,它能帮助在同一速行剎那中的相应名法。由于它对未来展望的力量弱,并且由于缺乏其它速行心的重复(asevana习行)资助,所以它的果报小,也不像另外两种业那样能期待到未来世的机缘。它只能在当生结成单纯的果报,不能造成未来的投生;正如不能结成果实的花只是单纯的花一样。相反地,另外那两种业分别能造成下一世与更远的未来世的投生,它们所结成的果报也比较大。

  「若是不能结成果报」:业只有在适当的因缘条件聚合时才能结成果报;若缺乏适当的因缘条件,就无法在当生结成果报。以布施为例,若想要第一个速行心的思能在当生结成果报,布施者必须有德行,接受者必须是刚从灭尽定出定的阿罗汉或阿那含圣者,所布施之物必须是以正当的方法取得,布施者在布施前、布施时与布施后都必须有坚强的意愿与欢喜的心,他也必须对业果法则深具信心。如果这些条件不具足,第一个速行心的思就无法在当生结成果报。

  为了得到更清楚的了解,我想讲述发生在佛陀时代的一个故事:

  富楼那(Punna)是优多罗难陀母(Uttara- Nandamata)的父亲。他是王舍城的贫穷人,替富翁须摩那(Sumana)做工。然而他与他的妻子都对舍利弗尊者有很强的信心。在一个节庆的日子里,虽然他的主人允许他放假,可是他仍然到田里去做工,因为他实在太穷困了,连稍微享受一下的条件都没有。当他在田里忙的时候,舍利弗尊者走过来,坐在距离他的田地不远的地方,进入灭尽定。富楼那见到了舍利弗尊者,感到很欢喜。等到舍利弗尊者出定之后,他就供养尊者清洁牙齿用的木枝及水。然后舍利弗尊者就离开了。

  那时,富楼那的妻子为丈夫送饭来,遇到舍利弗尊者。她心里想:「有时候我们有物品可以布施,可是找不到接受的人;有时候有接受的人,但是由于我们非常贫穷,没有物品能够布施。今天我真是太幸运了,不但有这位尊者作为接受者,而且又有物品可以布施!」于是她很欢喜地将带在身上的饭供养给舍利弗尊者。然后她回家去重新煮饭,再带去给丈夫。富楼那听说妻子供养食物给舍利弗尊者,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吃完饭之后,他就小睡片刻。

  醒来之时,他发现刚才自己耕过的田地全部变成黄金。他将这件事报告国王,国王就派出车辆去取黄金。然而,当国王的部下宣称要为国王拿取黄金而动手取时,黄金立刻变回泥土。只有宣称要为富楼那拿取时,才能取得黄金。于是那些黄金全部归属于富楼那所有。国王还赐给他一个封号──「多富长者」(Bahudhanasetthi)。他建造一栋新房子;在新屋落成典礼时对佛陀与僧团做…

《转正*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