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轉正*輪▪P18

  ..續本文上一頁也是心使牠們多樣化的;然而心遠比畜生界的那些衆生更多樣化。」

  要點在于:畜生界衆生的多樣化反映出造成牠們投生爲畜生的過去業的多樣化。而業的多樣化又根源于愛欲(tanha)心所的多樣化。

  鹌鹑、鹧鸪等畜生在過去世造種種業時並不會如此想:「我們將要變成如此這般多樣化。」但是,當過去某種惡業的業力成熟時,就造成他們投生于相稱的鹌鹑、鹧鸪等物種(yoni)當中。牠們的外表型態、生活方式等差異都根源于物種。投生于某一物種的衆生就相稱于該物種而有多樣化的差異。因此差異在物種中形成,而物種反映出過去的業。

  例如,若你在過去生累積了投生爲人的善業,當那個善業的業力成熟時,你就會投生于相稱的人類物種裏,而且根據那個物種而産生五取蘊。這就是父母與子女之間通常有相似之處的理由。

  同樣地,如果你在過去世累積了投生爲鹌鹑的惡業,當該惡業的業力成熟時,就會使你投生于相稱的鹌鹑物種裏,而且依照該物種而産生五取蘊。因此差異在物種中形成,而物種反映出過去的業。

  當你在過去世累積善業時,如果存著在未來世享受感官快樂的強烈欲望,當那個業力産生今世的果報時,你就會有享受感官快樂的強烈欲望,成爲具有貪欲性格的人。同樣的因果關系可以運用于具有瞋恨性格、愚癡性格、驕慢性格、嫉妒性格等人。

  當你在過去世累積善業時,如果對佛、法、僧叁寶、業果法則等具有堅強的信心,當那個業力産生今世的果報時,你就會成爲充滿信心、具有信心性格的人。

  當你在過去世累積善業時,如果那個善業伴隨著強而有力的慈愛,或者被慈心禅那所圍繞,當那個業力産生今世的果報時,你就會成爲充滿慈愛、具有仁慈性格的人。

  當你在過去世累積善業時,如果那個善業被強而有力的智慧(如觀智)所圍繞,當那個業力産生今世的果報時,你就會成爲利根性、具有智慧性格的人。再者,如果是像行舍智(savkharupekkhabana)那樣強的觀智之業力産生今世的果報,你就會具有證悟涅槃的強而有力、敏銳的智慧。如果修行止禅與觀禅,你將能快速地徹悟四聖谛。

  由于這個緣故,所以佛陀如此開示:

  「因此,諸比丘,應當經常如此地反省自己的心:『長久以來,這個心就一直受到貪、瞋、癡所汙染。』諸比丘,衆生透過心的煩惱而染汙;衆生透過心的清淨而淨化。」

  在《中部》(Majjhima Nikaya)裏有一部經,名爲《小業分別經》(Culakammavibhavga Sutta)。我想依照那部經來解釋業與果的多樣化。

  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那時婆羅門學生須婆都提子來見世尊,與世尊互相問候。互相問候之後,他坐在一旁,問世尊關于業與果多樣化的十四個問題。

  爲什麼他會問這些問題呢?根據《中部》的注釋,他的父親都提婆羅門(Brahmin Todeyya)是憍薩羅國王的國師。由于都提在世時極端吝啬,所以死後投生爲自己家裏的狗。佛陀將這件事告訴須婆,並且要那只狗將牠前世作人時所埋藏的寶藏挖出來,藉此證明此狗確實是須婆的父親投生的。這件事激起須婆對佛陀的信心,促使他來見佛陀,並且請問業報的作用。請聆聽他所提出的十四個問題:

  「大師喬達摩,是什麼因緣使人類有高下之分?人類有:(一)短命與(二)長壽;(叁)多病與(四)健康;(五)醜陋與(六)美麗;(七)無影響力與(八)有影響力;(九)貧窮與(十)富有;(十一)出身低賤與(十二)出身高貴;(十叁)智慧暗昧與(十四)智慧高超。大師喬達摩,人類有這些高下之分的原因是什麼? 」

  佛陀首先以簡要的方式回答他:

  「學生,衆生是他們自己所造之業的擁有者,業的繼承人;他們起源于業,系縛于業,以業爲依靠處。就是業使得衆生有高下之分。」

  那時須婆如此請求佛陀詳盡地解釋:

  「對于大師喬達摩簡要說明而未詳細闡述的這段話,我不了解其中的詳盡含義。如果大師喬達摩肯爲我說法,使我了知大師喬達摩所說的詳盡含義,我將感到非常歡喜。」

  爲什麼佛陀會以聞法者無法明了其話中含義的方式來說法呢?那是因爲婆羅門通常很驕傲,他們自認爲是一切人當中最有智慧的。如果佛陀一開始就詳細地回答,他們可能會說他們早也已經知道佛陀所說的道理。因此佛陀先簡要地回答,當須婆請求佛陀詳細地說法時,佛陀才逐一地回答其問題。

  在開始解釋佛陀的回答之前,我想先討論業果法則;這將使我們對佛陀所作的回答有更深入的了解。業果法則非常深奧,是凡夫很難清楚地見到的。它是佛陀教法的核心。要成爲真正的佛教徒,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與深信業果法則;因此我們必須密切地注意業果法則的解釋。

  根據佛陀的教導,一彈指之間就有數百萬個意門心路過程生滅過去。每一個意門心路過程裏有七個速行心(javana)。業就是在速行心剎那中形成。速行心剎那中的思特別稱爲業。但是《發趣論》(Patthana)的業緣章裏提到:速行剎那中名法的力量(業力)也稱爲業。請先記住這一點。

  業可以分爲四種,即現法受業(ditthadhamma- vedaniya kamma)、次生受業(upapajja-vedaniya kamma)、後後受業(aparapariya-vedaniya kamma)、既有業(ahosi kamma)。

  「現法受業」是指會在當生産生果報的業。「次生受業」是指會在下一生産生果報的業。「後後受業」是指會在下一生之後的未來生中産生果報的業。「既有業」是指所謂的「雖然有這種業形成,但是過去沒有産生果報,現在沒有産生果報,未來也將不會産生果報」。

  在這些業裏頭,(一)、七個速行心當中第一個速行心的思,不論是善的或惡的,都稱爲「現法受業」。就欲界衆生而言,第一個速行心是七個速行心當中最弱的一個,它可能會在當生結成果報。若是沒有在當生結成果報,則它稱爲既有業,意即雖然有這種業形成,但是過去沒有結成果報,現在沒有結成果報,未來也不會結成果報,而只是有業的名稱而已。

  (二)、達成目標的第七個速行心的思稱爲「次生受業」。就欲界衆生而言,它是七個速行心當中第二弱的。所謂「達成目標」是指完成布施等或殺生等目的。當這個思獲得適當的助緣及受到前面那些速行心重複(asevana習行)的資助時,就可能會在下一生結成果報。若是沒有在下一生結成果報,則它稱爲既有業,即只是有業的名稱而已。

  (叁)、在第一與第七個速行心之間那五個速行心的思都稱爲「後後受業」。它們具有潛在能力,可以在下一生之後的未來生中結成果報,例如在因緣成熟時造成投生,形成結生識剎那的五蘊等。只要它們還未結成果報,它們的這種潛在能力就還會一直潛藏在名色相續流當中,無論再經過多麼長久的生死輪回,它們都不會變成既有業,直到般涅槃爲止。

  當第一個速行心的思由于未受到負面妨礙及得到殊勝助緣而具有效力,並且明確地以適當的優先業行生起時,它會在當生結成果報,如此稱它爲「現法受業」,因爲當那個思如上述那樣有效力時,它能幫助在同一速行剎那中的相應名法。由于它對未來展望的力量弱,並且由于缺乏其它速行心的重複(asevana習行)資助,所以它的果報小,也不像另外兩種業那樣能期待到未來世的機緣。它只能在當生結成單純的果報,不能造成未來的投生;正如不能結成果實的花只是單純的花一樣。相反地,另外那兩種業分別能造成下一世與更遠的未來世的投生,它們所結成的果報也比較大。

  「若是不能結成果報」:業只有在適當的因緣條件聚合時才能結成果報;若缺乏適當的因緣條件,就無法在當生結成果報。以布施爲例,若想要第一個速行心的思能在當生結成果報,布施者必須有德行,接受者必須是剛從滅盡定出定的阿羅漢或阿那含聖者,所布施之物必須是以正當的方法取得,布施者在布施前、布施時與布施後都必須有堅強的意願與歡喜的心,他也必須對業果法則深具信心。如果這些條件不具足,第一個速行心的思就無法在當生結成果報。

  爲了得到更清楚的了解,我想講述發生在佛陀時代的一個故事:

  富樓那(Punna)是優多羅難陀母(Uttara- Nandamata)的父親。他是王舍城的貧窮人,替富翁須摩那(Sumana)做工。然而他與他的妻子都對舍利弗尊者有很強的信心。在一個節慶的日子裏,雖然他的主人允許他放假,可是他仍然到田裏去做工,因爲他實在太窮困了,連稍微享受一下的條件都沒有。當他在田裏忙的時候,舍利弗尊者走過來,坐在距離他的田地不遠的地方,進入滅盡定。富樓那見到了舍利弗尊者,感到很歡喜。等到舍利弗尊者出定之後,他就供養尊者清潔牙齒用的木枝及水。然後舍利弗尊者就離開了。

  那時,富樓那的妻子爲丈夫送飯來,遇到舍利弗尊者。她心裏想:「有時候我們有物品可以布施,可是找不到接受的人;有時候有接受的人,但是由于我們非常貧窮,沒有物品能夠布施。今天我真是太幸運了,不但有這位尊者作爲接受者,而且又有物品可以布施!」于是她很歡喜地將帶在身上的飯供養給舍利弗尊者。然後她回家去重新煮飯,再帶去給丈夫。富樓那聽說妻子供養食物給舍利弗尊者,心裏感到非常高興。吃完飯之後,他就小睡片刻。

  醒來之時,他發現剛才自己耕過的田地全部變成黃金。他將這件事報告國王,國王就派出車輛去取黃金。然而,當國王的部下宣稱要爲國王拿取黃金而動手取時,黃金立刻變回泥土。只有宣稱要爲富樓那拿取時,才能取得黃金。于是那些黃金全部歸屬于富樓那所有。國王還賜給他一個封號──「多富長者」(Bahudhanasetthi)。他建造一棟新房子;在新屋落成典禮時對佛陀與僧團做…

《轉正*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