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的惡業力已經即將窮盡,所以在隨喜之後他們就脫離餓鬼趣而投生到天趣去了。
了解回向功德能造成這兩種結果之後,我們都應當布施、持戒、修行止禅與觀禅,並且將這些善業的功德回向給已經過世的親友。
問46:請問禅師對肉身不壞的看法?那是修行的目標嗎?
答46:佛陀開示說:衆生的心願能夠由于其清淨的戒行而達成。那些肉身不壞的人可能在當生或過去某一生中曾經持戒清淨;以清淨的戒行爲基礎發願死後屍體不腐爛。當那個善業力成熟時,他們的肉身就能在死後很久都還不腐壞。
在緬甸就有這樣的一個例子。有人發現有一個女人的屍體經過很長久的時間都還是完好如初,沒有腐壞的迹象。然而那個女人在世時並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也沒有持守戒律。在這種情況下,她的肉身不壞可能是由于過去某一生中持戒清淨與發願的緣故。
然而,長遠地來說,他們的屍體終究還是會毀壞與消失的,因爲「諸行無常」;包括色身在內的一切行法都是無常的。無論如何,這絕不是修行的目標。修行的目標是要滅除一切煩惱,證得究竟離苦的境界──涅槃。
問47:據說佛陀對當時的信衆所開示的大都是從施論、戒論、生天之論開始,然後觀察信衆的根基,給予開示諸欲的過患,及苦集滅道之諸佛本真。請告訴我怎樣布施才能獲得好福報?怎樣持戒才能不受地獄惡道燒烤,享有大功德?升天之論是什麼?諸欲的過患是什麼?
答47:這種教法稱爲「次第說法」(anupubbi- katha)。佛陀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以這種系列來說法。對于戒與定都已達到清淨的比丘,佛陀直接教導觀禅;最初的五比丘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他們都證得須陀洹果之後,佛陀爲他們開示《無我相經》,單純只教導觀禅,沒有談到戒與定。對于持戒已達到清淨,但是定力還不夠強的比丘,佛陀就從禅定的修行方法開始教起,《小空經》(Cula Subbata Sutta)就是一個例子。在《小空經》裏,佛陀教導世間的八定及滅盡定。對于持戒還未清淨的人,佛陀就從戒開始談起,例如《意願經》(Akavkheya Sutta)。對于需要聽聞布施論、持戒論、天論等的人,尤其是對于在家居士,佛陀才開示「次第說法」。
至于獲得好福報的布施方法,《中部.布施分別經》(Dakkhinavibhavga Sutta, Majjhima Nikaya)提供我們許多這方面的知識。在那部經中佛陀列舉十四種對個人的布施,從對佛陀的布施談到對沒有道德的人的布施,乃至對畜生的布施。每一種布施都有它的利益,但是接受者的德行愈高,布施所帶來的利益就愈大。再者,即使布施給同一類的接受者,其利益還依照布施者的動機而有不同:例如,以不期待回報的清淨心所作的布施利益高過以期待回報的不清淨心所作的。
布施可以由于布施者或接受者或雙方的清淨德行而得到淨化。淨化了的布施能帶來殊勝的利益;因此,若想由布施中獲得殊勝的果報,應當具足五項條件:
一、 布施者戒行清淨;
二、 所布施之物以正當的方法取得;
叁、 布施者的心清淨無染(不期望回報);
四、 布施者對業果法則具有堅強的信心;
五、 接受者也是戒行清淨。
具足這五項條件的布施能夠産生很大的果報。然而,佛陀並不十分稱贊這種布施,因爲這種布施還會造成未來的投生。只要還有投生,就肯定還有老、病、死、愁、悲、苦、憂、惱。佛陀贊歎另一種布施。他在《布施分別經》中如此開示:
「諸比丘,當一位阿羅漢以清淨無染的心,相信業果的殊勝,布施如法取得之物給另一位阿羅漢,那麼此布施是世間所有布施當中最崇高的一種。」
這種情況有五項條件:
一、 布施者是阿羅漢;
二、 所布施之物以正當的方法取得;
叁、 布施者具有清淨無染的心;
四、 布施者對業果法則具有堅強的信心;
五、 接受者也是阿羅漢。
這種布施不會産生未來世的投生,也就不再會有老、病、死、愁、悲、苦、憂、惱。這就是佛陀贊歎說這種布施最崇高的理由。
然而,如果布施者還不未證得阿羅漢果,他如何能行這種布施呢?在《難陀母經》(Nandamata Sutta)中,佛陀教導兩種可行的方法:當布施者與接受者雙方都已經遠離貪、瞋、癡,或者當雙方都在爲了滅除貪、瞋、癡而精進修行。這種布施也可以算是最崇高的。這種情況乃是布施者在行布施時修行觀禅,觀照自己的名色法、接受者的名色法及布施品的究竟色法都是無常、苦、無我的;他還必須觀照布施前、布施時與布施後的善名法也是無常、苦、無我的。這種布施通常不會造成未來世的投生。若想解脫生死輪回,最好能行這種布施。
至于持戒,比丘應當遵守比丘戒;在家居士至少應當持守五戒。能夠終身謹慎地持戒是最好的;不時地違犯戒律則是不好的。在家居士若有適當的機緣,也應當持守八戒或九布薩支(navavga-uposatha)。所謂「九布薩支」就是持守八戒時也修行慈心觀。這是《增支部.九法集》(Navaka-Nipata of Avguttara Nikaya)裏記載的。持戒可以避免人遭受地獄的燒烤之苦。當戒行被禅定與觀智所圍繞時,這種戒行變得更殊勝與有力,更能避免人墮入地獄。如果能獲得聖者所喜之戒(ariyakantasila),意即證得聖果,那麼就肯定不會再墮入地獄。
天論(sagga-katha)是指談論天界的快樂、福報。我們無法衡量天界的快樂。如果你想要知道,你應當親自去那裏看。例如他們的宮殿非常華麗,以金、銀及各種珠寶建造而成,依照個人過去的業力而有不同。有些宮殿長寬各叁由旬;有些乃至長寬各四十由旬(一由旬大約相當于十一公裏)。
至于諸欲的過患,佛陀以種種方式加以講解。在《中部.哺多利經》(Potaliya Sutta, Majjhima Nikaya)中,佛陀舉出幾種譬喻來說明沈迷于欲樂的危險:一只饑餓的狗無法因爲啃沒有肉的骨頭而消除饑餓與虛弱;感官欲樂就好比是沒有肉的骨頭一樣。當一只禿鷹口中叼著一塊肉而飛行時,牠會被其它群鷹攻啄與抓攫,因而導致死亡或遭受致命的痛苦;感官欲樂就好比是那塊肉一樣。當一個人握著熾燃的草紮火炬逆風而行時,他會被火炬焚燒而導致死亡或遭受致命的痛苦;感官欲樂就好比是那束火炬一樣。當一個人掉入充滿灼熱火炭的坑陷時,他會被灼燒而導致死亡或遭受致命的痛苦;感官欲樂就好比是那火炭坑一樣。一個人夢見可愛的花園,醒來之後則絲毫見不到那花園的迹象;感官欲樂就好比是夢一樣。一個人向別人借物品來使用,物主將物品要回去之後此人會感到很沮喪;感官欲樂就好比是借來的物品一樣。一個人爬上果樹去摘果實,當那棵果樹被人從根部砍斷而倒下來時,樹上的那個人會死亡或遭受致命的痛苦;感官欲樂就好比是那棵果樹一樣。因此,感官欲樂帶來許多痛苦與絕望;感官欲樂當中潛藏著很大的危險。這就是諸欲的過患。
在《中部.摩犍地耶經》(Magandiya Sutta, Majjhima Nikaya)中,佛陀所舉的例子之一是:
「摩犍地耶,假設有一個痲瘋病患者,四肢長滿了膿瘡與水泡。由于被種種蟲所折磨,所以他用指甲將傷口上的痂疤抓下來,並且在火炭坑上烘烤自己的身體。他愈抓傷口上的痂疤、愈烘烤自己的身體,他身上的傷口就愈肮髒、愈發臭、愈受感染;然而在他抓自己身上傷口的時候,他感到某種程度的滿足與享受。同樣地,摩犍地耶,未脫離感官享樂之欲的衆生,受到欲愛的折磨,受到欲熱的燒烤,卻仍然沈溺于感官享樂。這樣的衆生愈沈溺于感官享樂,他們的欲愛就愈強烈,他們就愈受到欲熱的燒烤;然而在他們沈溺于五欲之樂時,他們感到某種程度的滿足與享受。」
因此,感官欲樂的過患之一是它會使人沈迷得愈來愈深,無法自拔。最後只有趨向滅亡與遭受長久的惡道苦報。
佛陀在《六處相應.燃火之教經》(Aditta- pariyaya Sutta of Salayatana Samyutta)中談到執取塵相的危險。他說:
「諸比丘,即使被一支火紅的、燃燒的、熾烈的、灼熱的鐵釘刺穿眼根,仍然好過于執取眼根所對的色塵之相狀與特征。因爲如果心識系縛于對那相狀或特征的歡喜,而萬一此人在那一刻死亡的話,他就可能投生于二趣之一,即地獄或畜生道。由于見到這種危險,所以我如此說。」
然後佛陀以同樣的方式解釋執取聲音、氣味等的危險。此人之所以投生到地獄或畜生道的理由是:一生當中最後一個速行心──臨死速行心──會決定下一世的投生。如果由于愛欲或其它煩惱的緣故,使得不善的臨死速行心生起,死亡後他會投生于惡道。舉例而言,蘇巴瑪天神(Subrahma Deva)的五百位天女在享受天界的感官欲樂時死亡,死後投生于地獄。由于對感官享樂的愛欲,她們的臨死速行心是與貪相應的不善心。那成熟的不善業力引導她們到地獄,這種業稱爲「近業」(asanna-kamma),意即臨死時回憶起過去所造之業或臨死時所造之業。蘇巴瑪天神見到她們的不幸遭遇,並且發現自己在七天之後也將投生到同樣那個地獄,他感到非常憂慮。于是他帶著剩下的五百位天女來向佛陀求助。聽完佛陀的開示之後,他們全部證得須陀洹果,因此永遠免離墮入惡道的危險。從這裏,我們就可以了解諸欲的過患及脫離諸欲的重要性。
問48:阿羅漢是自了漢嗎?
答48:根據巴利文,阿羅漢──arahant──是由ari及hata這兩個字組成的。「ari」是敵人,意思是指煩惱。「hata」是殺。所以「阿羅漢」(arahant)意爲殺敵,即殺死煩惱之意。是否要積極地幫助別人決定于阿羅…
《轉正*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