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轉正*輪▪P2

  ..續本文上一頁同一個地方覺知每一次呼吸從頭到尾的氣息。這就是《大念處經》中提到的「覺知息的全身」。由于氣息必定都會經過接觸部位,禅修者將心安住于接觸部位裏的一處,覺知一開始吸氣時經過那裏的氣息、吸氣中間經過那裏的氣息及吸氣最後經過那裏的氣息;呼氣時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此覺知息的全身(全息)使禅修者的心更加專注。

  有時氣息會變得很微弱,禅修者甚至察覺不到氣息。事實上氣息仍然存在,並未停止,只是心不夠仔細,正念不夠清明,所以才覺察不到。這時要保持鎮定,以平靜的心繼續安住在氣息原本出現的地方,內心了解氣息仍然一直在經過那裏。讓身心保持寬松舒坦而且保持警覺心,如此有助于覺察微細的氣息。保持沈著、耐心與細心地守候著,漸漸就能體驗到若有若無的微細氣息。能覺知這種微細氣息對培育深度定力有很大的幫助,因此要能漸漸習慣于覺知它。千萬不要刻意去改變呼吸,企圖使氣息變得明顯!那樣做會使你的定力減退,因而喪失了培育深厚定力的好機會,同時也可能造成身體不舒服。應當繼續保持自然的呼吸,並且對自己能覺察到若有若無的微細氣息感到滿意;感到滿意時心就會安定;心安定時正念就會更清晰,也就能更輕易地覺察微細的氣息。一再地嘗試與練習,使這種良性循環維持下去。漸漸地就會熟練,心會隨著愈來愈微細的氣息而變得愈來愈平靜,定力也會愈來愈深。

  修行每一種法門都要平衡五根與七覺支,修行安般念當然不例外。五根當中,信根與慧根必須平衡,精進根與定根必須平衡,念根則處在中間調和它們。在這裏,信根是指深信修行安般念能使人提升定力,證得禅那。信根強對培育定力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如果信根太強而慧根太弱,則變成不理智的盲目相信,無法因此而得到高度的修行成果。這裏的慧根是指認識正確的修行方法;如果慧根太強而信根太弱,則會整天高談闊論、批判評議,而無心親身實修,當然得不到真實的利益。精進根是努力促使心專注于氣息;如果精進根太強而定根太弱,心則傾向于掉舉不安。有不少人誤以爲用很強的心力來專注就能迅速地提升定力;事實上他們將精進根與定根的作用混淆了:定是使心專一于氣息,精進則是背後推動策勵的力量。不必花費很強的精進力就足以保持專一;保持專一的時間愈久,定力自然愈深,這是五根平衡開展的結果,不能單靠強力的精進來達成。多余的精進力不但無助于攝心,白費力氣,導致疲勞,而且使心浮躁不安,反而障礙了定力的開展。反過來說,當定根強而精進根弱時,由于缺乏持續精進的推動,所以心會傾向于懈怠與昏沈。平衡五根的作法就是以正念來調和這兩組:既要了解正確的修行方法,也要充滿信心地去實際練習;以適度的精進力,保持覺知氣息就夠了;如此勤于練習,將覺知的狀態維持下去。覺知氣息的正念持續愈久,定力就愈深,這時必須繼續保持適度的精進,使正念相續不斷,如此五根就能達到平衡。

  要如何平衡七覺支呢?七覺支可分爲相對立的兩組:擇法、精進、喜這叁覺支是一組;輕安、定、舍這叁覺支是另一組;而念覺支則處在中間來調和這兩組。擇法覺支即是以善巧方法 ,清楚地了知氣息;精進覺支即是努力于覺知氣息;喜覺支即是對氣息感到興趣與歡喜。當內心傾向于懈怠或昏沈時,正念要立刻覺察,並且加強擇法、精進、喜這叁覺支,以便將不活躍的心策勵起來。輕安覺支即內心保持寬松舒坦;定覺支即一心專注于氣息;舍覺支即平等中道,不憂不喜,不執著得失。當內心傾向于掉舉或浮躁時,正念要立刻覺察,並且加強輕安、定、舍這叁覺支,以便將太活躍的心抑製下去。當這兩組覺支達到平衡時,心調整到恰好,不浮也不沈,能夠穩定地向前進展。正念覺察到這種情況,此時既不需要策勵心,也不需要抑製心,只要不幹涉地旁觀而已。如此平衡五根與七覺支時,就能排除五蓋,順利地提升定力。

  定力提升到相當程度時,禅修者往往會經驗到各式各樣的光明,甚至感到自己的定力受到光明的幹擾。這些光明是修定過程的自然現象,只要不去理會它們,一心只專注于氣息,漸漸就會習慣。習慣之後,不但不會再受到幹擾,而且由于光明的緣故,禅修者能更清楚地覺知氣息。

  如果禅修者的定力達到相當穩定的程度,每支香都能持續不斷地專注于氣息至少一小時,如此連續維持叁天以上,通常禅相不久就會出現。所謂的「禅相」就是修行禅定時內心專注的對象。安般念的禅相是由氣息轉變成的。當氣息轉變成白色或光亮時,那就是禅相;但是還不要去注意禅相,而應繼續專注于氣息,因爲剛開始的禅相通常還不穩定。當氣息轉變成光亮的禅相而且穩定,禅修者專注于氣息時自然而然就專注在禅相上,這時就讓心繼續專注于禅相,而不再去注意氣息。剛開始專注于禅相時,禅相可能持續不久。當禅相變得暗淡無光時,就再度專注于氣息,培育定力。當定力提升,氣息再度轉變成光亮的禅相而且心自動地專注于禅相時,就讓心繼續專注于禅相,不再理會氣息。如此一再地練習,使專注于禅相的時間愈來愈長。在此過程中,有時心與禅相融合爲一,一心只有禅相,沒有第二念,那就是安止定。進一步應當練習入于安止定中愈久愈好。

  站立時的修行方法與靜坐時差不多,都是保持寬松舒坦,覺知氣息。行禅時最好先站立在經行道的起點,閉上眼睛,覺知氣息。等到心平靜下來,能覺知氣息之後,才微微睜開眼睛,開始起步慢慢地向前走,同時繼續覺知氣息。走到經行道的另一端時,站立在那裏覺知氣息一會兒,然後慢慢地轉身,同時繼續覺知氣息……如此來回地行禅。躺臥時也是保持寬松舒坦,覺知氣息。如此,不只是在靜坐時培育對氣息的覺知而已,而是在行、住、坐、臥等一切威儀中,從清晨醒來到晚間入睡之間的所有時刻裏都盡量練習覺知氣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若能如此掌握正確的要領,勤修不懈,大家就很可能在這次禅修營期間證得禅那,乃至達到更高的成就。

  在此預祝大家修行成功!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禮敬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者

   轉*輪經

  (Dhammacakkapavattana Sutta)

  這部經是佛陀成道後所開示的第一部經,對象是五比丘(事實上是五沙門;今隨經文的用法如此譯)。

  悉達多太子出家後不久就開始以堅強的毅力在優樓頻螺(Uruvela)修練各種苦行。這五沙門侍奉他並且供給他所需的微少需求。六年後,他體會到自我折磨的苦行不是導向證悟之道,就放棄苦行,開始食用身體所需要的食物。五比丘誤會太子已不再爲證悟而奮鬥,對他感到很失望,就離開他而前往仙人墮處的鹿野苑去。

  悉達多太子證悟成佛之後,觀察到五比丘將是人間最先徹悟佛法的一群,因此他到仙人墜處來爲他們開示《轉*輪經》。

  這部經受到佛教徒的高度推崇,因爲這是佛陀第一次轉*輪的開示,是諸天與人前所未聞的法。

  經文開始說: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波羅奈城附近仙人墜處的鹿野苑。

  這裏的「一時」是指佛陀成道之後兩個月,在陽曆七月的月圓日(雨季安居前一天)。那時佛陀從菩提伽耶(Bodhgaya)來到仙人墜處(Isipatana)的鹿野苑。爲什麼這個地方稱爲「仙人墜處」呢?因爲在我們的菩薩成佛之前,有許多仙人(隱士)住在喜馬拉雅山,包括許多辟支佛在內。他們從居住的地方飛來,在鹿野苑降落下來,然後進入波羅奈城去托缽。托完缽之後,又從鹿野苑起飛,回到喜馬拉雅山去;再者,那些辟支佛在這個地方舉行布薩與集會;過去的諸佛也都曾以神通飛來,于此地降落,然後開示《轉法轉經》,因此這個地方稱爲「仙人墜處」。

  經文接著說:

  那時世尊對五比丘如此說:

  「諸比丘,有兩種極端是出家人所不應當從事的。是那兩種呢?」

  「出家人」(pabbajita)是指努力驅除煩惱的人。他舍棄世俗的生活,履行沙門的義務,精勤地修行戒、定、慧,以期滅除一切煩惱,證悟永遠的寂靜──涅槃(Nibbana)。

  這裏的「五比丘」是指:憍陳如(Kondabba)、跋提迦(Bhaddiya)、衛跋(Vappa)、摩诃那摩(Mahanama)及阿說示(Assaji)。這裏采取廣義的用法:見到生死輪回之險怖者稱爲「比丘」。

  在十萬大劫之前,這五比丘都曾在勝蓮華佛(Buddha Padumuttara)座下修積波羅蜜,並且曾數度在過去諸佛的教化期中修行觀禅達到行舍智的階段。爲何我們能知道他們已曾積累深厚的波羅蜜呢?因爲他們將在聽聞《無我相經》(Anattalakkhana Sutta)之後證得阿羅漢果同時具足四無礙解智。四無礙解智是:

  一、 義無礙解智(attha-patisambhida):對苦谛的無礙解智。

  二、 法無礙解智(dhamma-patisambhida):對集谛的無礙解智。

  叁、 辭無礙解智(nirutti-patisambhida):對苦谛法與集谛法的語詞及文法使用上的無礙解智。

  四、 應辯無礙解智(patibhana-patisambhida):對上述叁種無礙解智的無礙解智。

  要成就四無礙解智者必須具備五項條件:

  一、 證悟(adhigama):證得阿羅漢道或其它任何一種聖道。

  二、 精通教理(pariyatti):背誦叁藏聖典。

  叁、 聞法(savana):細心、恭敬地聽聞佛法。

  四、 質問(paripuccha):研究注釋並且理解叁藏中的疑難處。

  五、 先前的修行(pubbayoga):曾在過去佛的教法中修行止觀,達到行舍智的階段,尤其著重于履行「往返義務」(gata-p…

《轉正*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