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正*轮
(转*轮经、无我相经、皮带束缚经)
禅修开示与问答
◇◇◇◇◇◇◇◇◇◇◇◇◇◇◇◇◇◇◇◇◇◇◇
转正*轮 目录
帕奥禅师序 III
安般念简介 1
转*轮经 11
无我相经 101
五比丘 131
皮带束缚经(一) 141
皮带束缚经(二) 151
问答类编 239
克服障碍 239
戒学释疑 252
定学释疑 260
慧学释疑 277
学佛群疑 301
附录 323
索引 339
帕奥禅师序
培育智慧的利益
智者在戒行的基础上培育定力与智慧,热诚与聪敏地修行,能够灭除烦恼,解脱生死轮回。
戒行是近行定与安止定的强力助缘。近行定与安止定则是世间智与出世间智的强力助缘。
世间智是指各阶段的观智,如辨析究竟名色法的智慧(名色分别智)、辨识因果关系的智慧(缘摄受智)、观照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的智慧等。
当世间智成熟时,出世间智就会逐阶地生起。智者在戒行与定力的基础上培育世间智乃是
一、 为了证得须陀洹道智;
二、 为了证得须陀洹果智;
三、 为了证得斯陀含道智;
四、 为了证得斯陀含果智;
五、 为了证得阿那含道智;
六、 为了证得阿那含果智;
七、 为了证得阿罗汉道智;
八、 为了证得阿罗汉果智。
证得圣果的智者能够进入所证得的果定。何谓果定?果定就是所证得的果智相续不断地生起,一心安止于涅槃(寂灭)。在果定当中,果智受用涅槃的寂静之乐。涅槃是解脱生死轮回的不死之境。
凡夫无法入果定,因为这超出他们能力范围之外;圣者才能入果定,因为这在他们能力范围之内,而且他们不可能再退转为凡夫。果位低的圣者无法入比其果位更高的果定,因为这超出他们能力范围之外;果位高的圣者不会再入比其果位更低的果定,因为他们不会退转为较低果位的圣者。
智者证得须陀洹果之后,就永远免离堕入四恶道的危险,只会在天界或人界流转。证得斯陀含果的智者只会再投生于欲界一次。证得阿那含果的智者不会再投生于欲界,只会投生于梵天界。证得阿罗汉果的智者解脱生死轮回之苦,不再投生。
在本书中,读者们将能见到培育戒行、定力与智慧的方法及真实的例证:
《转*轮经》:佛陀经由自己亲身的体验,开示避免苦乐二种极端,实践中道,修行八圣道分以彻悟四圣谛,成就圣道与圣果。五比丘闻法时与闻法后都修行观禅,培育智慧,逐一地证得须陀洹道果。
《无我相经》:佛陀开示观照五蕴为无常、苦、无我的方法。五比丘闻法时即依法实修,提升智慧,逐阶地证得更高的圣道与圣果。开示结束时他们都证得阿罗汉果。
《五比丘》:介绍前二部经的主要闻法众,显示过去世与今世持续累积戒、定、慧波罗蜜的重要性。
《皮带束缚经(一)》:佛陀阐述轮回之无穷尽及造成轮回的主因,尤其谈到萨迦耶见,然后开示破除邪见以脱离五蕴之道。
《皮带束缚经(二)》:佛陀一再强调心的烦恼染污众生,心的清净使众生净化;由于心的多样化造成业的多样化,导致众生种种差异。最后归结到观照十一种五蕴为无常、苦、无我,培育智慧以达到厌患、离欲、解脱。
若能依照佛陀在这些经中开示的方法修行,效法往圣前贤勤修戒、定、慧的典范,读者们也能成为智者与圣者,受用上述培育智慧的利益。
帕奥禅师
序于台南妙心寺
2001
安般念简介
依据上座部佛法(Theravada),禅修的法门可概括地分为两大类,即止禅与观禅。止禅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方法,观禅则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方法。这两大类法门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止禅是观禅的重要基础。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在《相应部.谛相应》(Sacca Samyutta)里开示说:
「诸比丘,你们应当培育定力。诸比丘,有定力的比丘能如实地了知诸法。」
因此,今天要为大家介绍修行止禅以培育定力的基本方法。
根据《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培育定力的法门有四十种之多。一般最常建议初学者采用的是安般念(anapanasati)──即保持正念觉知鼻孔出口处的呼吸气息,藉此以培育定力的修行法门。佛陀在《相应部》(Samyutta Nikaya)里建议弟子们修行安般念,他说:
「诸比丘,透过培育与数数修行安般念所产生的定力是宁静而且殊胜的,它是精纯不杂的安乐住处,能在邪恶不善念头一生起时就立刻将它们消灭与平息。」
《清净道论》则说:
「在一切诸佛、某些辟支佛及声闻弟子藉以获得成就与当下乐住的基本法门中,安般念是最主要的。」
引述这些话的用意是希望大家对这个法门具有信心。信心愈强,培育定力就愈容易成功。
接着为大家介绍修行安般念的基本原则:
首先解释静坐时的方法。静坐时臀部最好稍微垫高,自己调整坐垫的高度,以能够坐得舒适、自然、正直为原则。不习惯盘腿的人可以将两脚并排,平放在地上,而不必将一脚压在另一脚上。轻轻地前后摆动上半身,感觉一下那个位置最端正,使身体既不向前倾,也不向后弯。然后轻轻地左右调整上半身,保持在端正的位置,不使身体歪向任何一边,同时注意肩膀平正,自然下垂。下颚微微向内收,使头部、颈部乃至整条脊柱成一直线,并且要保持自然、放松、舒适,不要用力。
身体坐正之后,就保持不动。接着从头到脚一部份一部份地放松身体,不要让身上有任何一块肌肉绷紧。全身都放松之后,轻轻地闭上眼睛。内心告诉自己,在静坐的时刻里都要保持身体不动,眼睛不睁开。立下如此的决心之后,就将身体忘掉,犹如身体不存在一般。
接着将心情放轻松,不要想着自己正在静坐修行,而要想象自己正在让身心休息。把肩上的一切负担暂时卸下,心里的所有罣碍暂时抛开,让纷扰的思虑与杂想都沉淀下去,内心犹如清水一般澄净。
将心安放在鼻孔与上嘴唇之间的四方形区域里,轻轻地留意正在经过这区域的呼吸气息。《清净道论》以守门人作为例子来说明觉知气息的方法:看守城门的人只留心正在经过城门的行人,而不去理会已经走入城里或走出城外的人;同样地,修行安般念者只留心正在经过鼻孔出口处的气息,而不去理会已经进入体内或出去体外的气息。在鼻孔下方的四方形区域里,有些部位的气息很明显,有些部位的气息不明显,禅修者可以只留意明显的气息。
禅修者应该像旁观者一样,依照气息自然的样子静静地欣赏它,而不要去干涉它。气息会有时粗,有时细,有时长,有时短,有时呈现各种不同的状态,这些都是自然的现象。禅修者要做的只是保持正念,单纯地知道气息而已。
有时心会被妄念拉走,忘了觉知气息。一察觉到这种情况,就要立刻回到气息,不要去理会妄念。妄念愈常生起时,不要因此而烦躁,而是愈要将心情放松,保持单纯的正念,轻轻地觉知气息。
对于如此勤于保持正念,时常能有片刻时间安心于气息的人,就可以继续如此保持下去,让正念持续的时间渐渐加长,由一、两分钟,进而持续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乃至一小时以上。对于依然妄念纷飞,不能有片刻时间安心于气息的人,可以尝试用数息的方法来帮助摄心。数息的时候仍然要保持身心宽松舒坦,在察觉吸气的气息时心中了知「吸」,在察觉呼气的气息时心中了知「呼」,呼气将近结束时,心中默数「一」。以同样的方式,在第二次呼气将近结束时心中默数「二」……如此从一数到八,然后再从一数到八,一再重复下去。心中勉励自己,在每一组八个呼吸当中都不让心攀缘其它念头,而只是一心觉察气息。数息时注意力的重点仍然在气息,而不在数字,因为数字只是辅助摄心的工具而已。持续不断地数息,直到心情平静,妄念很少,能够安心于气息时,就可以停止数息,而只是单纯地觉知气息。如果妄念再度汹涌而来,就再度以数息法来帮助摄心。
觉知气息时只需要单纯地察觉气息本身,以整体的概念去认识它,而不去注意气息里的个别特性,例如气息的冷、热、硬、软、推动、流动、涩、滑等等。就好像看见一个人时只是单纯地知道那是人,而不去分别他的肤色、发型、体态等等。事实上,冷、热、推动等个别特性是气息里四大的相。如果去注意这些相,就变成在观察四大,而不是在修行安般念了。这些相总合起来就是气息,因此修行安般念时只需要将气息本身当作一个整体概念,轻轻地对它保持觉知即可。
佛陀在《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中教导初学安般念者要了知气息的长短。意思是在练习觉知气息的过程中,有时候可以附带地知道气息是长或短。这里所谓的「长短」是指呼气从开始到结束、吸气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时间的长度,而不是指距离的长短。呼吸速度慢的时候,经历的时间就长;呼吸速度快的时候,经历的时间就短。了知呼吸时间长短的目的只在于帮助维持正念于气息,因此只需要大略地知道即可,不必刻意讲究时间多长才称为长,多短才称为短,也不必要求自己对每一次呼吸都要判决出它是长或短。有时单纯地觉知气息,有时附带地了知气息是长或短,如此即可使正念持续的时间逐渐延长。正念持续愈久时,定力自然就愈深。
当禅修者觉得自己的专注力变得强而且稳定时,就可以进一步要求自己持续不断地觉知气息,即在…
《转正*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