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熟、结成果报的情况。
然而他的业被强而有力的慈心禅那所围绕。为什么他的慈心禅那能够强而有力呢?因为他特别注重于修行慈心禅那,这是一项因素。以慈心禅那为基础,他修行观禅。由于慈心禅那的支助,他的观智清晰、深入、彻底、强而有力。他强而有力的观智回过头来促使他的慈心禅那更稳固与强而有力。根据《发趣论》,这是强而有力的助缘,称为「亲依止缘」(upanissaya paccaya)。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他进入慈心禅,出定之后立即观照禅那名法为无常、苦、无我。然后又再进入慈心禅,出定后又再观照禅那名法为无常、苦、无我……如此一再地重复修行。由于这样不断重复的禅修,所以他的慈心禅那与观禅都变得稳固与强而有力,这是另一项因素。
再者,慈心禅正好与瞋恨互相对立。这就是为什么他的心经常没有瞋恨的缘故。经由修行止禅与观禅,他能够长时期地抑制瞋恨,不使它生起。此外,他的神通也能帮助抑制包括瞋恨在内的一切烦恼;他的观智也同样能抑制这些烦恼,所以他的心得到净化。由于净化的心,他的愿望将能圆满达成。在那一生中,他修行止禅与观禅长达十万年。他的意志力非常坚强,此意志力就是业。当意志力坚强时,没有什么愿望是不能实现的。
在我们佛陀的时代,他出世为富翁须摩那(Sumana)的儿子,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a)的弟弟。由于他的相貌英俊、清秀、美好,所以他被取名为须菩提(Subhuti),意即「善相」。这是他过去世没有瞋恨或其它烦恼围绕之善业的果报。
在给孤独长者供养祇园精舍那一天,须菩提恭敬地聆听佛陀说法,因此对法生起信心而出家。出家后他精通两部毗尼。从佛陀那里得到业处之后,就独自在森林里修行。他以慈心禅那为基础,进而修行观禅,证得阿罗汉果。他平等地说法,不分别亲疏好恶。佛陀宣称他为寂静远离(aranavihari无诤住者)与接受供养(dakkhineyya)第一的大弟子;他那强而有力的慈心禅那使他的心经常寂静,而且长久以来就已经远离烦恼,无诤而住。
据说他在入村托钵时,先站在每一家施主的门口进入慈心禅那,出定后才接受供养,以便使施主们能得到最大的福德。他行脚来到王舍城,频毗娑罗王答应要为他建造一个住所,但是忘了履行诺言;须菩提尊者就在露天的地方禅修,结果很久的时间都没有下雨。频毗娑罗王后来发现不下雨的原因,就赶紧命令部下先为须菩提尊者建造一间树叶盖成的小屋。须菩提尊者一进入小屋,坐在稻草制成的床上时,天就开始下雨。他的心由于慈心禅那与出世间智慧而清净,因此天神也来保护他免受雨淋湿。由此可知清净的心使众生清净。
接着请聆听第七个回答:
回答七
「在此,学生,有男人或女人心怀嫉妒,对别人获得的供养、名誉、重视、礼敬、致意与恭敬感到嫉妒、愤慨、满怀妒忌。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没有影响力。学生,这就是导致没有影响力之道,即心怀嫉妒,对别人获得的供养、名誉、重视、礼敬、致意与恭敬感到嫉妒、愤慨、满怀妒忌。」
这种嫉妒性格在社会生活中会产生许多问题。被嫉妒心征服的男人或女人不能依循佛法的教导而表现正当的行为;他们总是互相折磨与毁灭,及折磨与毁灭弱者。
在此,我想解释罗沙迦提舍尊者(Losaka Tissa Thera)的故事:在迦叶佛的时代他是一位比丘,接受该地区一位富翁的护持。有一天,一位阿罗汉进入这位富翁供养的寺院。富翁很欢喜那位阿罗汉的威仪,就请他住下来,自愿要供养他。阿罗汉答应住下来;但是原本居住在那里的比丘对他生起嫉妒心,因此他向施主说新来的比丘很懒惰,一无是处。他将施主托他供养给那位阿罗汉的食物倒入火炭中,这是他由于嫉妒而造作的不善业。那位阿罗汉知道他的心念,就动身离去,以神通力飞过天空。当这位比丘见到阿罗汉如此离去时,他的心中生起悔恨。他的善业无法优先产生果报,于是死后他投生于地狱。受完地狱之苦后,他投生为夜叉,从来没有吃饱过。之后的五百世他都投生为狗,每一世都遭受许多恶业的果报,经常饥饿,不曾吃饱过。
在我们佛陀的时代,他投生为憍赏弥一个渔夫的儿子,取名为罗沙迦(Losaka)。在他们的村子里住着一千户人家。在罗沙迦投生的那一天,那一千户人家都挨饿,而且受到种种灾难,所以他们将罗沙迦一家人赶走。罗沙迦生长到能走路的程度时,他的母亲就交给他一块陶器的破片,赶他出去行乞。他四处流浪,无人照顾,像乌鸦一般地捡地上的饭团来吃。在他七岁的时候,舍利弗尊者遇到他,同情他的不幸而剃度他。但是他的运气总是很差:每次托钵时,得到的食物都很少,从来没有吃过象样的一餐。当他修行到相当程度时,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为什么他能证果呢?因为他在迦叶佛的教化期中修行了足以支持他证得阿罗汉果的波罗蜜将近两万年之久。尽管他证得了阿罗汉果,但是他还是得不到足够的食物。每当施主将食物放进他的钵里时,食物就立刻消失。原因是过去世他将施主托他供养阿罗汉的食物倒入火炭中,而且他对别人获得的供养、名誉、重视、礼敬、致意与恭敬感到嫉妒、愤慨、满怀妒忌。
到了他快要般涅槃的时候,舍利弗尊者认为他应该吃到象样的一餐。他与罗沙迦一起进入舍卫城去托钵,但是没有人注意到他们。于是他带罗沙迦回到寺院,自己去托钵,然后托人将食物带去给罗沙迦。然而,受他托付的那个人将食物全部吃了。当舍利弗尊者发现这件事时,时间已经过了日正当中。于是他到国王的宫殿里去,得到了一碗由蜂蜜、酥油、奶油与糖混合成的甜品(catumadhura),然后带去给罗沙迦。他自己捧着碗,而叫罗沙迦吃那碗里的甜品,以免那甜品消失。当天晚上,罗沙迦提舍尊者就般涅槃了。人们在他的舍利上盖起一座塔来纪念他。因此佛陀在《皮带束缚经》中如此开示:「是故,诸比丘,应当经常如此地反省自己的心:『长久以来,这个心就一直受到贪、瞋、痴所污染。』诸比丘,众生透过心的烦恼而染污;众生透过心的清净而净化。」
接着请聆听第八个回答:
回答八
「然而,学生,在此有男人或女人不心怀嫉妒,对别人获得的供养、名誉、重视、礼敬、致意与恭敬不感到嫉妒、不愤慨、不满怀妒忌。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乐趣,乃至天界。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天界,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具有影响力。学生,这就是导致具有影响力之道,即不心怀嫉妒,对别人获得的供养、名誉、重视、礼敬、致意与恭敬不感到嫉妒、不愤慨、不满怀妒忌。」
我将举例来说明,优楼频螺迦叶(Venerable Uruvela Kassapa)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胜莲花佛的时代他是一位在家居士。有一天他见到胜莲花佛宣布狮子音比丘(Sihaghosa)为随从者人数第一的大弟子;他感到非常欢喜,并且发愿自己也能在未来佛的教化期中得到同样的荣衔。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累积了许多善业。
在此例子里,他对狮子音比丘获得的供养、名誉、重视、礼敬、致意与恭敬不感到嫉妒、不愤慨、不满怀妒忌,而是随喜其成就:他全身充满了喜悦与快乐。这种态度带给他很大的利益,使他获得愈来愈高的生命。
就缘起法而言,如果他了知比丘只是究竟名色法的组合,则他的了知是正确的,是正见;因为从究竟谛的角度来看,只有究竟名色法存在而已,没有真实的比丘、比丘尼存在。他将究竟名色法看成是随从者人数第一的比丘,这是他的「无明」。基于无明,他发愿自己在未来佛的教化期中成为那样的比丘,这种对生命的渴望就是「爱」。他执着那样比丘的生命,这就是「取」;事实上,由于不断重复而变强的爱就是取,他对那样比丘的生命有不断的渴望。为了达成那项愿望,他累积许多善业,那些善业就是他的行:他持戒清净,奉行布施与供养资具给佛陀与僧团,修行止禅,并且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的阶段。那些善业是无常的,一生即灭,但是它们在他的名色相续流里留下了业力。因此总共有五种过去因,即无明、爱、取、行、业。
后来他出生为马兴达(Mahinda)之子,弗沙佛(Phussa Buddha)的同父异母之弟。他与另外两位兄弟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因此国王赐给他们供养佛陀与十万位比丘三个月的权利,作为酬劳。他们指派三位大臣安排佛陀与僧团的一切所需;他们自己则受持十戒,亲近佛陀,听闻佛法,一有时间就修行止禅与观禅。过去的那三位大臣在我们佛陀的时代分别是:频毗娑罗王(King Bimbisara)、毘舍佉居士(Visakha)及护国尊者(Ven. Ratthapala)。
那三兄弟在天界与人界流转,到了最后一生,他们出生于族姓为迦叶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他们学习三部吠陀。后来三兄弟都出家为隐士。
在他们结发三兄弟(Tebhatika Jatila)当中,大哥优楼频罗迦叶(Uruvela Kassapa)与五百名弟子住在优楼频罗的尼连禅河(Nerabjara)边;河的稍下游处住着老二那提迦叶(Nadi Kassapa)及其三百名弟子;再往下游处住着老三伽耶迦叶(Gaya Kassapa)及其二百名弟子。
佛陀在仙人堕处(Isipatana)度过第一次雨季安居之后,就前去造访优楼频螺迦叶。尽管优楼频螺迦叶警告佛陀说他们供奉圣火的屋舍里有毒龙居住,但是佛陀仍然选择在那里住。佛陀先后地以神通力降伏了两条吐烟与吐…
《转正*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