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轉正*輪▪P22

  ..續本文上一頁成熟、結成果報的情況。

  然而他的業被強而有力的慈心禅那所圍繞。爲什麼他的慈心禅那能夠強而有力呢?因爲他特別注重于修行慈心禅那,這是一項因素。以慈心禅那爲基礎,他修行觀禅。由于慈心禅那的支助,他的觀智清晰、深入、徹底、強而有力。他強而有力的觀智回過頭來促使他的慈心禅那更穩固與強而有力。根據《發趣論》,這是強而有力的助緣,稱爲「親依止緣」(upanissaya paccaya)。爲什麼會如此呢?因爲他進入慈心禅,出定之後立即觀照禅那名法爲無常、苦、無我。然後又再進入慈心禅,出定後又再觀照禅那名法爲無常、苦、無我……如此一再地重複修行。由于這樣不斷重複的禅修,所以他的慈心禅那與觀禅都變得穩固與強而有力,這是另一項因素。

  再者,慈心禅正好與瞋恨互相對立。這就是爲什麼他的心經常沒有瞋恨的緣故。經由修行止禅與觀禅,他能夠長時期地抑製瞋恨,不使它生起。此外,他的神通也能幫助抑製包括瞋恨在內的一切煩惱;他的觀智也同樣能抑製這些煩惱,所以他的心得到淨化。由于淨化的心,他的願望將能圓滿達成。在那一生中,他修行止禅與觀禅長達十萬年。他的意志力非常堅強,此意志力就是業。當意志力堅強時,沒有什麼願望是不能實現的。

  在我們佛陀的時代,他出世爲富翁須摩那(Sumana)的兒子,給孤獨長者(Anathapindika)的弟弟。由于他的相貌英俊、清秀、美好,所以他被取名爲須菩提(Subhuti),意即「善相」。這是他過去世沒有瞋恨或其它煩惱圍繞之善業的果報。

  在給孤獨長者供養祇園精舍那一天,須菩提恭敬地聆聽佛陀說法,因此對法生起信心而出家。出家後他精通兩部毗尼。從佛陀那裏得到業處之後,就獨自在森林裏修行。他以慈心禅那爲基礎,進而修行觀禅,證得阿羅漢果。他平等地說法,不分別親疏好惡。佛陀宣稱他爲寂靜遠離(aranavihari無诤住者)與接受供養(dakkhineyya)第一的大弟子;他那強而有力的慈心禅那使他的心經常寂靜,而且長久以來就已經遠離煩惱,無诤而住。

  據說他在入村托缽時,先站在每一家施主的門口進入慈心禅那,出定後才接受供養,以便使施主們能得到最大的福德。他行腳來到王舍城,頻毗娑羅王答應要爲他建造一個住所,但是忘了履行諾言;須菩提尊者就在露天的地方禅修,結果很久的時間都沒有下雨。頻毗娑羅王後來發現不下雨的原因,就趕緊命令部下先爲須菩提尊者建造一間樹葉蓋成的小屋。須菩提尊者一進入小屋,坐在稻草製成的床上時,天就開始下雨。他的心由于慈心禅那與出世間智慧而清淨,因此天神也來保護他免受雨淋濕。由此可知清淨的心使衆生清淨。

  接著請聆聽第七個回答:

  回答七

  「在此,學生,有男人或女人心懷嫉妒,對別人獲得的供養、名譽、重視、禮敬、致意與恭敬感到嫉妒、憤慨、滿懷妒忌。由于履行與從事如此的行爲,身壞命終之後他投生于苦界、惡趣、墮處、地獄。然而,如果在身壞命終之後他沒有投生于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再投生爲人,那麼無論出生于何處,他都會沒有影響力。學生,這就是導致沒有影響力之道,即心懷嫉妒,對別人獲得的供養、名譽、重視、禮敬、致意與恭敬感到嫉妒、憤慨、滿懷妒忌。」

  這種嫉妒性格在社會生活中會産生許多問題。被嫉妒心征服的男人或女人不能依循佛法的教導而表現正當的行爲;他們總是互相折磨與毀滅,及折磨與毀滅弱者。

  在此,我想解釋羅沙迦提舍尊者(Losaka Tissa Thera)的故事:在迦葉佛的時代他是一位比丘,接受該地區一位富翁的護持。有一天,一位阿羅漢進入這位富翁供養的寺院。富翁很歡喜那位阿羅漢的威儀,就請他住下來,自願要供養他。阿羅漢答應住下來;但是原本居住在那裏的比丘對他生起嫉妒心,因此他向施主說新來的比丘很懶惰,一無是處。他將施主托他供養給那位阿羅漢的食物倒入火炭中,這是他由于嫉妒而造作的不善業。那位阿羅漢知道他的心念,就動身離去,以神通力飛過天空。當這位比丘見到阿羅漢如此離去時,他的心中生起悔恨。他的善業無法優先産生果報,于是死後他投生于地獄。受完地獄之苦後,他投生爲夜叉,從來沒有吃飽過。之後的五百世他都投生爲狗,每一世都遭受許多惡業的果報,經常饑餓,不曾吃飽過。

  在我們佛陀的時代,他投生爲憍賞彌一個漁夫的兒子,取名爲羅沙迦(Losaka)。在他們的村子裏住著一千戶人家。在羅沙迦投生的那一天,那一千戶人家都挨餓,而且受到種種災難,所以他們將羅沙迦一家人趕走。羅沙迦生長到能走路的程度時,他的母親就交給他一塊陶器的破片,趕他出去行乞。他四處流浪,無人照顧,像烏鴉一般地撿地上的飯團來吃。在他七歲的時候,舍利弗尊者遇到他,同情他的不幸而剃度他。但是他的運氣總是很差:每次托缽時,得到的食物都很少,從來沒有吃過象樣的一餐。當他修行到相當程度時,就證得了阿羅漢果。爲什麼他能證果呢?因爲他在迦葉佛的教化期中修行了足以支持他證得阿羅漢果的波羅蜜將近兩萬年之久。盡管他證得了阿羅漢果,但是他還是得不到足夠的食物。每當施主將食物放進他的缽裏時,食物就立刻消失。原因是過去世他將施主托他供養阿羅漢的食物倒入火炭中,而且他對別人獲得的供養、名譽、重視、禮敬、致意與恭敬感到嫉妒、憤慨、滿懷妒忌。

  到了他快要般涅槃的時候,舍利弗尊者認爲他應該吃到象樣的一餐。他與羅沙迦一起進入舍衛城去托缽,但是沒有人注意到他們。于是他帶羅沙迦回到寺院,自己去托缽,然後托人將食物帶去給羅沙迦。然而,受他托付的那個人將食物全部吃了。當舍利弗尊者發現這件事時,時間已經過了日正當中。于是他到國王的宮殿裏去,得到了一碗由蜂蜜、酥油、奶油與糖混合成的甜品(catumadhura),然後帶去給羅沙迦。他自己捧著碗,而叫羅沙迦吃那碗裏的甜品,以免那甜品消失。當天晚上,羅沙迦提舍尊者就般涅槃了。人們在他的舍利上蓋起一座塔來紀念他。因此佛陀在《皮帶束縛經》中如此開示:「是故,諸比丘,應當經常如此地反省自己的心:『長久以來,這個心就一直受到貪、瞋、癡所汙染。』諸比丘,衆生透過心的煩惱而染汙;衆生透過心的清淨而淨化。」

  接著請聆聽第八個回答:

  回答八

  「然而,學生,在此有男人或女人不心懷嫉妒,對別人獲得的供養、名譽、重視、禮敬、致意與恭敬不感到嫉妒、不憤慨、不滿懷妒忌。由于履行與從事如此的行爲,身壞命終之後他投生于樂趣,乃至天界。然而,如果在身壞命終之後他沒有投生于天界,而是再投生爲人,那麼無論出生于何處,他都會具有影響力。學生,這就是導致具有影響力之道,即不心懷嫉妒,對別人獲得的供養、名譽、重視、禮敬、致意與恭敬不感到嫉妒、不憤慨、不滿懷妒忌。」

  我將舉例來說明,優樓頻螺迦葉(Venerable Uruvela Kassapa)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勝蓮花佛的時代他是一位在家居士。有一天他見到勝蓮花佛宣布獅子音比丘(Sihaghosa)爲隨從者人數第一的大弟子;他感到非常歡喜,並且發願自己也能在未來佛的教化期中得到同樣的榮銜。爲了實現這個心願,他累積了許多善業。

  在此例子裏,他對獅子音比丘獲得的供養、名譽、重視、禮敬、致意與恭敬不感到嫉妒、不憤慨、不滿懷妒忌,而是隨喜其成就:他全身充滿了喜悅與快樂。這種態度帶給他很大的利益,使他獲得愈來愈高的生命。

  就緣起法而言,如果他了知比丘只是究竟名色法的組合,則他的了知是正確的,是正見;因爲從究竟谛的角度來看,只有究竟名色法存在而已,沒有真實的比丘、比丘尼存在。他將究竟名色法看成是隨從者人數第一的比丘,這是他的「無明」。基于無明,他發願自己在未來佛的教化期中成爲那樣的比丘,這種對生命的渴望就是「愛」。他執著那樣比丘的生命,這就是「取」;事實上,由于不斷重複而變強的愛就是取,他對那樣比丘的生命有不斷的渴望。爲了達成那項願望,他累積許多善業,那些善業就是他的行:他持戒清淨,奉行布施與供養資具給佛陀與僧團,修行止禅,並且修行觀禅達到行舍智的階段。那些善業是無常的,一生即滅,但是它們在他的名色相續流裏留下了業力。因此總共有五種過去因,即無明、愛、取、行、業。

  後來他出生爲馬興達(Mahinda)之子,弗沙佛(Phussa Buddha)的同父異母之弟。他與另外兩位兄弟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因此國王賜給他們供養佛陀與十萬位比丘叁個月的權利,作爲酬勞。他們指派叁位大臣安排佛陀與僧團的一切所需;他們自己則受持十戒,親近佛陀,聽聞佛法,一有時間就修行止禅與觀禅。過去的那叁位大臣在我們佛陀的時代分別是:頻毗娑羅王(King Bimbisara)、毘舍佉居士(Visakha)及護國尊者(Ven. Ratthapala)。

  那叁兄弟在天界與人界流轉,到了最後一生,他們出生于族姓爲迦葉的一個婆羅門家庭。他們學習叁部吠陀。後來叁兄弟都出家爲隱士。

  在他們結發叁兄弟(Tebhatika Jatila)當中,大哥優樓頻羅迦葉(Uruvela Kassapa)與五百名弟子住在優樓頻羅的尼連禅河(Nerabjara)邊;河的稍下遊處住著老二那提迦葉(Nadi Kassapa)及其叁百名弟子;再往下遊處住著老叁伽耶迦葉(Gaya Kassapa)及其二百名弟子。

  佛陀在仙人墮處(Isipatana)度過第一次雨季安居之後,就前去造訪優樓頻螺迦葉。盡管優樓頻螺迦葉警告佛陀說他們供奉聖火的屋舍裏有毒龍居住,但是佛陀仍然選擇在那裏住。佛陀先後地以神通力降伏了兩條吐煙與吐…

《轉正*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