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转正*轮▪P21

  ..续本文上一页荣衔。他得到胜莲花佛授记将来能成为健康第一的比丘。他在十万年的生命里持续地累积善业,如布施、修行止禅与观禅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在毗婆尸佛(Vipassi Buddha)出现于世间之前,他出生于曼都瓦帝城(Bandhumati)。后来出家为隐士。遇到毗婆尸佛之后,他以佛陀为师。他治好许多比丘由于嗅到有毒花朵而引起的疾病。他以神通在森林里采集各种药材,将它们供养给生病的比丘。尽管他对佛陀具有充分的信心,有时间就去见佛闻法,但是他仍然过着隐士的生活,依照佛陀所教导的方法在森林里修行止禅与观禅。在那一生中,他医治比丘疾病的善思是很强的善业,能造成他生生世世健康。身坏命终之后,他由于禅定的业而投生于梵天界,那是善的重业。在大约九十一大劫里,他在天界与人界之间流转。在迦叶佛(Kassapa Buddha)的时代,他重新整理古老的医方;这个善业直接造成他的健康与长寿。

  在我们的乔达摩佛(Gotama Buddha)出现于世间之前,两家尊者出生于憍赏弥(Kosambi)的一户长者家中。当他的褓姆在雅慕那河(Yamuna)为他沐浴时,他滑入水里而被一只大鱼吞入腹中,然而他并没有死。两家尊者之所以能够存活是因为他那最后一生的神圣力量的缘故,这是「智慧遍满神通」(banavippharaiddhi)所产生的现象,意即在那一世里,他不可能在尚未证得阿罗汉果之前死亡。这种「智慧遍满神通」由于他过去世累积的业而在他的身上产生:他在胜莲花佛的时代得到授记,将成为健康第一的大阿罗汉;那是因为胜莲花佛已经见到他已累积及将累积足够的波罗蜜,以成为如此的阿罗汉。「智慧遍满神通」就是由那些波罗蜜产生的;那些波罗蜜当中有些是促使他长寿的支持业。

  一个渔夫捕获那条大鱼,将牠卖给波罗奈城一位长者的妻子。当那条鱼被剖开时,他们发现鱼的肚子里有一个婴儿,活得好好的,分毫没有受损。长者的妻子将他看成是自己的儿子一般地养育。当这个消息传出去而婴儿的家人前来认领时,长者的妻子请求其父母允许她将婴儿留下来抚养。国王裁决这两家共同拥有这婴儿,因此他被取名为两家(Bakula)。他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到了八十岁的时候,他有机缘听闻佛陀说法,对佛法生起信心而出家修行。出家后的七天当中他精进地修行,到了第八天就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四无碍解智。

  后来佛陀宣布他是健康第一的大弟子。他活到一百六十岁才般涅槃。他是我们乔达摩佛时代四位大神通者(mahabibba)之一。另外三位分别是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及耶输陀罗长老尼(Bhadda Kaccana; Yasodhara Theri)。

  两家尊者的长寿与健康乃是过去生中在戒清净的基础上累积善业所造成的。

  结论是我们应当记住佛陀的这段教导:

  「戒行良好者的愿望可以由于其清净的戒行而圆满达成。」

  接着请聆听第五个回答:

  回答五

  「在此,学生,有男人或女人具有容易忿恨与恼怒的性格,即使只是稍微受到评论,他就忿怒、生气、怀有敌意、愤慨,显现出忿恨、瞋恚、不满。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长得丑陋。学生,这就是导致相貌丑陋之道,即具有容易忿恨与恼怒的性格,即使只是稍微受到评论,他就忿怒、生气、怀有敌意、愤慨,显现出忿恨、瞋恚、不满。」

  在此我想讲述五丑(Pabcapapi)的故事:她是波罗奈城(Baranasi)一个穷人的女儿,她的手、脚、嘴巴、眼睛、鼻子都长得很丑陋,所以被称为「五丑」;然而她的触感却是殊妙迷人的。这些都是她过去世所累积的业所造成的。

  在过去的某一生中,她是波罗奈城一个贫穷人的女儿。有一位辟支佛(Paccekabuddha)需要一团黏土来整理其住处,所以他进入波罗奈城托钵,以便取得黏土。那位辟支佛静静地站在她家门口。第一眼见到的时候,她很生气地看着那位辟支佛,心里责怪他为什么来要黏土;不过她还是将黏土给了那位辟支佛。她的善业被瞋恚所围绕。虽然那个善业使她投生为女人,但是由于她的瞋恚,所以她长得很丑陋,被称为五丑。她的触感很迷人是因为那时她供养辟支佛一团黏土,可用来整理他的住处。

  然而,她过去世的善业透过迷人的触感而产生果报:有一天,她无意间碰触到波罗奈的国王巴卡(Baka)。巴卡迷恋上她,就化装成一位绅士去拜访她家,然后娶了她。后来,巴卡想封她为王后,但是恐怕她丑陋的外表会成为众人嘲笑的话题。于是巴卡想出一个办法,使人民都能体验到五丑极为殊胜美妙的触感,然后顺理成章地封她为王后。后来其它王妃嫉妒她,而将她遗弃在一艘船上,任水漂走。另一个国王巴瓦里亚(Pavariya)获得了她,而宣称她属于自己所有。巴卡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很生气,准备对巴瓦里亚宣战。不过后来他们和解了,决定从那个时候开始,五丑隔周地轮流住在他们的王宫。是故佛陀在《小业分别经》中如此说:

  「就是业使得众生有高下之分。」

  接着请聆听第六个回答:

  回答六

  「然而,学生,在此有男人或女人不具有忿恨与恼怒的性格,即使是受到许多评论,他也不忿怒、不生气、不怀敌意、不愤慨,不显现出忿恨、瞋恚、不满。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乐趣,乃至天界。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天界,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长得美丽。学生,这就是导致相貌美丽之道,即不具有忿恨与恼怒的性格,即使是受到许多评论,他也不忿怒、不生气、不怀敌意、不愤慨,不显现出忿恨、瞋恚、不满。」

  在此我想讲述须菩提尊者(Ven. Subuti)的故事:在胜莲花佛的时代,他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名叫难陀(Nanda)。后来他出家为隐士,成为四万四千名隐士的领袖。他们住在一座大森林里修行止禅,成就八定与五神通。

  有一天,佛陀与十万位阿罗汉以神通飞到他们的住处。那些隐士非常高兴,所以就在几分钟内以神通力采集各种花,做成花座。佛陀与诸阿罗汉就坐在那些花座上进入灭尽定(nirodhasamapatti:在所预定的一段时间内,名法与心生色法都暂时不生起的一种定境)七天。在那七天里,难陀都一直站在佛陀的后面,撑着一支华盖以遮护佛陀。各位,请看他在累积善业时毅力多么坚强!他在七天当中都不移动、不躺卧、不吃、不上厕所。他的心非常专注,因为那时他已经精通八定与五神通。他以专注的心站在佛陀后面,撑着花朵制成的伞盖遮护佛陀连续七天。你可以想象他累积了多少善业:即使只在一弹指之间,就已经有数百万个善的意门心路过程生灭;七天以来,难陀的心路过程中产生的善业是不计其数的,这些是欲界的善业。在每个心路过程里七个速行心的中间五个是比较强而有力的,它们有潜在力,能够在下一世之后的未来世长期地产生欲界的殊胜果报。至于他的下一世,则由禅那的业(广大业)产生果报,使他投生于梵天界,因为他的禅那业是重业。

  当佛陀与诸阿罗汉从灭尽定出定时,正是供养他们的最佳时机。那些隐士从森林里采得水果与花,供养佛陀与僧团。佛陀交代一位慈心禅那及接受供养第一的比丘开示佛法,以表达感谢、随喜、回向与祝福(anumodana)。

  开示完后,除了难陀之外,其它的隐士全部都证得阿罗汉果。难陀则由于倾心于那位比丘庄严的威仪,所以没有证得任何圣道、圣果。当他知道开示的那位比丘获得那两项第一所需具备的特质时,难陀发愿将来自己也能得到同样的成就。

  当时难陀的戒行清净,犹如明亮的宝珠,而且伴随着八定与五神通;在供养前、供养时与供养后他都对佛法僧三宝有净信心;他深信业有大果报,因为他能以天眼通清楚地了知业果的作用;接受布施者是世间无上的福田,而且他在最佳的时机布施给他们;因此他的愿望肯定会由于布施者与接受者双方的清净而圆满达成。他发愿之后,就得到胜莲花佛的授记:他将在乔达摩佛的时代成为慈心禅那与接受供养第一的比丘。

  虽然他并没有改变隐士的身份,但是他经常去见佛闻法。他依照佛陀的教导而修行止禅与观禅,尤其注重于慈心禅那,并且以慈心禅那为基础进而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在此我想对「缘起」再稍加解释:在他供养水果与花给刚从灭尽定出定的佛陀与僧团之后,他发愿要成为慈心禅那与接受供养第一的比丘。根据佛陀的教导,我们的身心是由究竟名色法构成的。如果我们了知它们是究竟名色法,那是正确的、是观智、是正见;但是如果我们将它们看成是男人、女人、比丘、比丘尼,那就是错误的,如此的错知称为无明。因此,在他这种情况下,他将一堆究竟名色法看成是慈心禅那与接受供养第一的比丘,这是「无明」;基于无明,他发愿成为慈心禅那与接受供养第一的比丘,这是「爱」;他执着于那样比丘的生命,这是「取」。无明、爱、取称为「烦恼轮转」(kilesavatta),意即造成生死轮回的烦恼。

  基于无明、爱、取,他供养水果与花给无上的福田──佛陀与僧团,这些善业称为行。它们是无常的,一生起后就立刻坏灭,然而它们在他的名色相续流当中留下了业力;在《发趣论》(Patthana)的业缘那一段里,业力称为业。行与业称为「业轮转」(kammavatta),意即造成生死轮回的业。

  以上总共是五种过去因:无明(avijja)、爱(tanha)、取(upadana)、行(savkhara)、业(kamma)。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所有业力…

《转正*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