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轉正*輪▪P21

  ..續本文上一頁榮銜。他得到勝蓮花佛授記將來能成爲健康第一的比丘。他在十萬年的生命裏持續地累積善業,如布施、修行止禅與觀禅達到行舍智的階段。

  在毗婆屍佛(Vipassi Buddha)出現于世間之前,他出生于曼都瓦帝城(Bandhumati)。後來出家爲隱士。遇到毗婆屍佛之後,他以佛陀爲師。他治好許多比丘由于嗅到有毒花朵而引起的疾病。他以神通在森林裏采集各種藥材,將它們供養給生病的比丘。盡管他對佛陀具有充分的信心,有時間就去見佛聞法,但是他仍然過著隱士的生活,依照佛陀所教導的方法在森林裏修行止禅與觀禅。在那一生中,他醫治比丘疾病的善思是很強的善業,能造成他生生世世健康。身壞命終之後,他由于禅定的業而投生于梵天界,那是善的重業。在大約九十一大劫裏,他在天界與人界之間流轉。在迦葉佛(Kassapa Buddha)的時代,他重新整理古老的醫方;這個善業直接造成他的健康與長壽。

  在我們的喬達摩佛(Gotama Buddha)出現于世間之前,兩家尊者出生于憍賞彌(Kosambi)的一戶長者家中。當他的褓姆在雅慕那河(Yamuna)爲他沐浴時,他滑入水裏而被一只大魚吞入腹中,然而他並沒有死。兩家尊者之所以能夠存活是因爲他那最後一生的神聖力量的緣故,這是「智慧遍滿神通」(banavippharaiddhi)所産生的現象,意即在那一世裏,他不可能在尚未證得阿羅漢果之前死亡。這種「智慧遍滿神通」由于他過去世累積的業而在他的身上産生:他在勝蓮花佛的時代得到授記,將成爲健康第一的大阿羅漢;那是因爲勝蓮花佛已經見到他已累積及將累積足夠的波羅蜜,以成爲如此的阿羅漢。「智慧遍滿神通」就是由那些波羅蜜産生的;那些波羅蜜當中有些是促使他長壽的支持業。

  一個漁夫捕獲那條大魚,將牠賣給波羅奈城一位長者的妻子。當那條魚被剖開時,他們發現魚的肚子裏有一個嬰兒,活得好好的,分毫沒有受損。長者的妻子將他看成是自己的兒子一般地養育。當這個消息傳出去而嬰兒的家人前來認領時,長者的妻子請求其父母允許她將嬰兒留下來撫養。國王裁決這兩家共同擁有這嬰兒,因此他被取名爲兩家(Bakula)。他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到了八十歲的時候,他有機緣聽聞佛陀說法,對佛法生起信心而出家修行。出家後的七天當中他精進地修行,到了第八天就證得阿羅漢果,連同四無礙解智。

  後來佛陀宣布他是健康第一的大弟子。他活到一百六十歲才般涅槃。他是我們喬達摩佛時代四位大神通者(mahabibba)之一。另外叁位分別是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及耶輸陀羅長老尼(Bhadda Kaccana; Yasodhara Theri)。

  兩家尊者的長壽與健康乃是過去生中在戒清淨的基礎上累積善業所造成的。

  結論是我們應當記住佛陀的這段教導:

  「戒行良好者的願望可以由于其清淨的戒行而圓滿達成。」

  接著請聆聽第五個回答:

  回答五

  「在此,學生,有男人或女人具有容易忿恨與惱怒的性格,即使只是稍微受到評論,他就忿怒、生氣、懷有敵意、憤慨,顯現出忿恨、瞋恚、不滿。由于履行與從事如此的行爲,身壞命終之後他投生于苦界、惡趣、墮處、地獄。然而,如果在身壞命終之後他沒有投生于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再投生爲人,那麼無論出生于何處,他都會長得醜陋。學生,這就是導致相貌醜陋之道,即具有容易忿恨與惱怒的性格,即使只是稍微受到評論,他就忿怒、生氣、懷有敵意、憤慨,顯現出忿恨、瞋恚、不滿。」

  在此我想講述五醜(Pabcapapi)的故事:她是波羅奈城(Baranasi)一個窮人的女兒,她的手、腳、嘴巴、眼睛、鼻子都長得很醜陋,所以被稱爲「五醜」;然而她的觸感卻是殊妙迷人的。這些都是她過去世所累積的業所造成的。

  在過去的某一生中,她是波羅奈城一個貧窮人的女兒。有一位辟支佛(Paccekabuddha)需要一團黏土來整理其住處,所以他進入波羅奈城托缽,以便取得黏土。那位辟支佛靜靜地站在她家門口。第一眼見到的時候,她很生氣地看著那位辟支佛,心裏責怪他爲什麼來要黏土;不過她還是將黏土給了那位辟支佛。她的善業被瞋恚所圍繞。雖然那個善業使她投生爲女人,但是由于她的瞋恚,所以她長得很醜陋,被稱爲五醜。她的觸感很迷人是因爲那時她供養辟支佛一團黏土,可用來整理他的住處。

  然而,她過去世的善業透過迷人的觸感而産生果報:有一天,她無意間碰觸到波羅奈的國王巴卡(Baka)。巴卡迷戀上她,就化裝成一位紳士去拜訪她家,然後娶了她。後來,巴卡想封她爲王後,但是恐怕她醜陋的外表會成爲衆人嘲笑的話題。于是巴卡想出一個辦法,使人民都能體驗到五醜極爲殊勝美妙的觸感,然後順理成章地封她爲王後。後來其它王妃嫉妒她,而將她遺棄在一艘船上,任水漂走。另一個國王巴瓦裏亞(Pavariya)獲得了她,而宣稱她屬于自己所有。巴卡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很生氣,准備對巴瓦裏亞宣戰。不過後來他們和解了,決定從那個時候開始,五醜隔周地輪流住在他們的王宮。是故佛陀在《小業分別經》中如此說:

  「就是業使得衆生有高下之分。」

  接著請聆聽第六個回答:

  回答六

  「然而,學生,在此有男人或女人不具有忿恨與惱怒的性格,即使是受到許多評論,他也不忿怒、不生氣、不懷敵意、不憤慨,不顯現出忿恨、瞋恚、不滿。由于履行與從事如此的行爲,身壞命終之後他投生于樂趣,乃至天界。然而,如果在身壞命終之後他沒有投生于天界,而是再投生爲人,那麼無論出生于何處,他都會長得美麗。學生,這就是導致相貌美麗之道,即不具有忿恨與惱怒的性格,即使是受到許多評論,他也不忿怒、不生氣、不懷敵意、不憤慨,不顯現出忿恨、瞋恚、不滿。」

  在此我想講述須菩提尊者(Ven. Subuti)的故事:在勝蓮花佛的時代,他出生于一個富有的家庭,名叫難陀(Nanda)。後來他出家爲隱士,成爲四萬四千名隱士的領袖。他們住在一座大森林裏修行止禅,成就八定與五神通。

  有一天,佛陀與十萬位阿羅漢以神通飛到他們的住處。那些隱士非常高興,所以就在幾分鍾內以神通力采集各種花,做成花座。佛陀與諸阿羅漢就坐在那些花座上進入滅盡定(nirodhasamapatti:在所預定的一段時間內,名法與心生色法都暫時不生起的一種定境)七天。在那七天裏,難陀都一直站在佛陀的後面,撐著一支華蓋以遮護佛陀。各位,請看他在累積善業時毅力多麼堅強!他在七天當中都不移動、不躺臥、不吃、不上廁所。他的心非常專注,因爲那時他已經精通八定與五神通。他以專注的心站在佛陀後面,撐著花朵製成的傘蓋遮護佛陀連續七天。你可以想象他累積了多少善業:即使只在一彈指之間,就已經有數百萬個善的意門心路過程生滅;七天以來,難陀的心路過程中産生的善業是不計其數的,這些是欲界的善業。在每個心路過程裏七個速行心的中間五個是比較強而有力的,它們有潛在力,能夠在下一世之後的未來世長期地産生欲界的殊勝果報。至于他的下一世,則由禅那的業(廣大業)産生果報,使他投生于梵天界,因爲他的禅那業是重業。

  當佛陀與諸阿羅漢從滅盡定出定時,正是供養他們的最佳時機。那些隱士從森林裏采得水果與花,供養佛陀與僧團。佛陀交代一位慈心禅那及接受供養第一的比丘開示佛法,以表達感謝、隨喜、回向與祝福(anumodana)。

  開示完後,除了難陀之外,其它的隱士全部都證得阿羅漢果。難陀則由于傾心于那位比丘莊嚴的威儀,所以沒有證得任何聖道、聖果。當他知道開示的那位比丘獲得那兩項第一所需具備的特質時,難陀發願將來自己也能得到同樣的成就。

  當時難陀的戒行清淨,猶如明亮的寶珠,而且伴隨著八定與五神通;在供養前、供養時與供養後他都對佛法僧叁寶有淨信心;他深信業有大果報,因爲他能以天眼通清楚地了知業果的作用;接受布施者是世間無上的福田,而且他在最佳的時機布施給他們;因此他的願望肯定會由于布施者與接受者雙方的清淨而圓滿達成。他發願之後,就得到勝蓮花佛的授記:他將在喬達摩佛的時代成爲慈心禅那與接受供養第一的比丘。

  雖然他並沒有改變隱士的身份,但是他經常去見佛聞法。他依照佛陀的教導而修行止禅與觀禅,尤其注重于慈心禅那,並且以慈心禅那爲基礎進而修行觀禅,達到行舍智的階段。

  在此我想對「緣起」再稍加解釋:在他供養水果與花給剛從滅盡定出定的佛陀與僧團之後,他發願要成爲慈心禅那與接受供養第一的比丘。根據佛陀的教導,我們的身心是由究竟名色法構成的。如果我們了知它們是究竟名色法,那是正確的、是觀智、是正見;但是如果我們將它們看成是男人、女人、比丘、比丘尼,那就是錯誤的,如此的錯知稱爲無明。因此,在他這種情況下,他將一堆究竟名色法看成是慈心禅那與接受供養第一的比丘,這是「無明」;基于無明,他發願成爲慈心禅那與接受供養第一的比丘,這是「愛」;他執著于那樣比丘的生命,這是「取」。無明、愛、取稱爲「煩惱輪轉」(kilesavatta),意即造成生死輪回的煩惱。

  基于無明、愛、取,他供養水果與花給無上的福田──佛陀與僧團,這些善業稱爲行。它們是無常的,一生起後就立刻壞滅,然而它們在他的名色相續流當中留下了業力;在《發趣論》(Patthana)的業緣那一段裏,業力稱爲業。行與業稱爲「業輪轉」(kammavatta),意即造成生死輪回的業。

  以上總共是五種過去因:無明(avijja)、愛(tanha)、取(upadana)、行(savkhara)、業(kamma)。同樣的原理也適用于所有業力…

《轉正*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