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火的毒龍,優樓頻螺迦葉因此很欽佩佛陀的神通,就提議要每天供養佛陀飲食。佛陀住在附近的一個樹林裏叁個月,並且多次顯現神通,等待優樓頻螺迦葉心態轉化、堪能聽受佛法。最後佛陀決定直接說穿優樓頻螺迦葉還不是阿羅漢,而且他所遵循的修行方法不能使他證得阿羅漢果,藉此來警醒優樓頻螺迦葉。那時優樓頻螺迦葉才認輸,而且請求出家。佛陀要他將這個決定告訴他的弟子們,讓他們選擇自己未來的方向。他的弟子們早已傾向于佛陀,所以都一起剃發出家,將螺發及作火供的器具都丟棄到河裏。那提迦葉與伽耶迦葉見到從上遊漂來的供火具與螺發,都趕來問發生了什麼事情。了解情況之後,他們也都跟隨佛陀出家。佛陀在象頭山(Gayasisa)爲他們開示《燃燒經》(Aditta Sutta)──見《六處相應》(Salayatana Samyutta)──他們全部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與優樓頻螺迦葉及其衆弟子離開象頭山,來到王舍城。優樓頻螺迦葉當著頻毗娑羅王及集會的人民大衆面前,公開地宣稱自己歸依了佛陀。
他之所以被稱爲優樓頻螺迦葉,一方面是爲了與其它姓迦葉的人作區別,另一方面是因爲他在優樓頻螺出家的緣故。他原本有一千名隨從弟子,他們跟隨佛陀出家之後,還是一直追隨在優樓頻螺迦葉身邊。每一名弟子又剃度了許多人,因此他們這一團比丘人數衆多。
阿難尊者的戒師──毘羅咤獅子(Belatthasisa)──就是優樓頻螺迦葉的弟子。當優樓頻螺迦葉歸依佛陀時,他也隨著歸依佛陀。
後來佛陀在比丘大衆中宣布優樓頻螺迦葉是隨從者人數第一的大弟子。這就是爲何佛陀說:「就是業使得衆生有高下之分。」
接著請聆聽第九個回答:
回答九
「在此,學生,有男人或女人不布施食物、飲水、衣服、馬車、花環、香、油膏、床、住處、燈明給沙門或婆羅門。由于履行與從事如此的行爲,身壞命終之後他投生于苦界、惡趣、墮處、地獄。然而,如果在身壞命終之後他沒有投生于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再投生爲人,那麼無論出生于何處,他都會貧窮。學生,這就是導致貧窮之道,即不布施食物、飲水、衣服、馬車、花環、香、油膏、床、住處、燈明給沙門或婆羅門。」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由于嫉妒或吝啬,雖然自己有許多物品可以布施,但是卻絲毫不願布施。由于吝啬的緣故,可以導致人投生于四惡道之一或成爲貧窮的人。
我想講述須婆的父親都提婆羅門(Brahmin Toddeya)的故事:他是大沙羅婆羅門(Mahasala Brahmin),意即在伊車能伽羅(Icchanankala)與瑪那沙卡達(Manasakata)集會的婆羅門衆當中,被列名爲卓越婆羅門者。他的永久住所是在都提村(Tudigama),因此被稱爲都提(Todeyya)。他是憍薩羅國(Kosala)波斯匿王(King Pasenadi)的國師。雖然他極端富有,但是卻非常吝啬。因此盡管佛陀與僧團就住在舍衛城,他卻絲毫不曾布施給他們。他經常教誡兒子須婆不要將任何物品給予任何人,而要不斷地累積財富,就像蜜蜂將蜜汁一點一滴都累積起來一樣,也像白蟻一點一滴地累積泥土,造成白蟻丘一樣。由于他的吝啬,死後他投生爲自己家中的狗;須婆非常寵愛那只狗。
當佛陀來到須婆的家裏時,那只狗就對著佛陀吠叫。佛陀責備那只狗,稱呼那只狗爲都提。須婆聽了非常生氣,但是佛陀要那只狗將牠前世作人時埋藏的寶藏挖出來,藉此證明那只狗確實是須婆的父親來投生的。那只狗死後投生于地獄。
也請記住羅沙迦提舍的故事:由于他的嫉妒與吝啬,雖然他受完地獄的苦,投生爲人,但是無論出生于何處,他都很貧窮。由此可見衆生被自己內心的煩惱所染汙。
接著請聆聽第十個回答:
回答十
「然而,學生,在此有男人或女人布施食物、飲水、衣服、馬車、花環、香、油膏、床、住處、燈明給沙門或婆羅門。由于履行與從事如此的行爲,身壞命終之後他投生于樂趣,乃至天界。然而,如果在身壞命終之後他沒有投生于天界,而是再投生爲人,那麼無論出生于何處,他都會富有。學生,這就是導致富有之道,即布施食物、飲水、衣服、馬車、花環、香、油膏、床、住處、燈明給沙門或婆羅門。」
關于這一點,西瓦利尊者(Sivali Thera)是很好的例子:在勝蓮花佛的時代,他發願要像勝蓮花佛的弟子善見(Sudassana)比丘那樣,成爲受供第一的大弟子。爲了達成這個心願,他布施佛陀及十萬位比丘僧七天的飲食。這個善業的果報非常大。爲什麼呢?
那時候人的平均壽命爲十萬歲,大多數人受持五戒而且持戒清淨。他了解戒行良好者的願望可以由于其清淨的戒行而圓滿達成。他修行止禅與觀禅,達到行舍智的階段,這是將來證得阿羅漢果時也具足四無礙解智的必然修行方法。因此他的布施伴隨著戒、定、慧的功德。再者,接受布施者是世間最上的福田──佛陀與僧團;布施物是以正當的方法得來的;他在布施前、布施時與布施後都具有淨信心;由于他在之前修行觀禅時已經了知緣起,所以他對業能産生大果報深具信心。
由于這些因素,他的布施功德很大,能促使他的願望圓滿達成。而事實上,勝蓮花佛就授記他將在喬達摩佛的教化期中成爲受供第一的大弟子。
在毗婆屍佛的時代,他出生于曼都瓦帝城附近。那時人民與國王在比賽誰對佛陀與僧團的布施比較多。當他們需要蜂蜜、凝乳與糖時,他提供了足以供養六萬位比丘的份量。
在利見佛(Atthadassi Buddha)的時代,他作國王,名叫瓦努那(Varuna)。佛陀般涅槃之後,他對菩提樹作大布施,後來在菩提樹下過世,投生于化樂天(Nimmanarati)。他在人間作國王叁十四次,名字都叫作蘇巴武(Subahu)。根據《譬喻經》(Apadana)的說明,在他的最後一生裏,他的父親是利加威馬哈力(Liccavi Mahali),他的母親是拘利族(Koliya)的公主蘇巴瓦沙(Suppavasa)。因此他出生于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
他住在母親蘇巴瓦沙的胎中七年又七個月;最後她的母親要生他的時候努力了七天,仍然生不出來。蘇巴瓦沙想到自己可能活不久了,就對丈夫說:「我想在死亡之前作布施。」于是交代丈夫送一份供養品去給佛陀。佛陀接受了供養,並且宣說祝福的謝詞。由于這個布施的緣故,她立刻順利地生出西瓦利。當她的丈夫回來時,她交代丈夫再供養佛陀與僧團七天。
西瓦利自從出生以來就有很高的天分。在他出生的那一天,舍利弗尊者就與他交談,並且在征得他母親的同意之後剃度了他。當他的第一绺頭發被剃除時,他證得了須陀洹果;第二绺頭發被剃除時,他證得斯陀含果。剃度後他就離開家庭,住在一間幽靜的小屋禅修。他思惟自己長久住胎之苦,于是精進地修行觀禅,提升觀智而證得阿羅漢果連同四無礙解智。這是因爲他曾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累積深厚的波羅蜜,修行止禅與觀禅達到行舍智階段,尤其是履行「往返義務」。所謂「往返義務」就是在前去托缽與返回時都專注于修行止禅與觀禅。
然而,是什麼原因造成他延遲出生呢?
過去某一生中,我們的菩薩是波羅奈的國王。那時憍薩羅的國王攻打他,將他殺死,而且將他的王後占爲己有。波羅奈的王子從下水溝逃走,後來招集大批的軍隊反攻。他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時,就建議兒子圍堵憍薩羅城。她的兒子照著做了。到了第七天,憍薩羅國王被捕捉,頭被砍下來送到波羅奈王子那裏。
過去世那個波羅奈王子在我們佛陀的時代就是西瓦利。他圍堵城池的業造成他在母胎中住七年又七個月,而出生時經曆七天才完成。他過去那一世的母親就是我們佛陀時代的拘利族公主蘇巴瓦沙。
佛陀講述這個故事以解釋爲何蘇巴瓦沙懷胎的時間那麼久。正是基于這一點,所以佛陀說:「是故,諸比丘,應當經常如此地反省自己的心:『長久以來,這個心就一直受到貪、瞋、癡所汙染。』諸比丘,衆生透過心的煩惱而染汙;衆生透過心的清淨而淨化。」
後來佛陀在比丘大衆當中宣布西瓦利是受供第一的大弟子。據說當佛陀前去探視舍利弗尊者最小的弟弟卡底瓦拉尼亞.離婆多尊者(Khadiravaniya- Revata)的時候,就是帶著西瓦利尊者同行,因爲那條道路難行而且糧食稀少。
又有另一次,西瓦利尊者與五百位比丘一起前往喜馬拉雅山,以試驗自己的福報。結果天神爲他們准備了大量的食物。在幹吐馬塔那(Gandhamadana)地方,有一位名叫那伽達多(Nagadatta)的天神在七天裏都供養他們乳飯。這些是他過去世布施之業的果報。
接著請聆聽第十一個回答:
回答十一
「在此,學生,有男人或女人傲慢與過慢,不禮敬應受禮敬者,不起立致敬應受起立致敬者,不讓座位給應受座位者,不讓路給應受讓路者,不恭敬應受恭敬者,不尊重應受尊重者,不奉事應受奉事者,不供養應受供養者,由于履行與從事如此的行爲,身壞命終之後他投生于苦界、惡趣、墮處、地獄。然而,如果在身壞命終之後他沒有投生于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再投生爲人,那麼無論出生于何處,他都會出身低賤。學生,這就是導致出身低賤之道,即傲慢與過慢,不禮敬應受禮敬者,不起立致敬應受起立致敬者,不讓座位給應受座位者,不讓路給應受讓路者,不恭敬應受恭敬者,不尊重應受尊重者,不奉事應受奉事者,不供養應受供養者。」
關于這一點,請先聆聽善覺(Suppabuddha)的故事:
他是釋迦族的王子,他的父母是安阇那(Abjana)與耶所塔那(Yasodhara),他有一個兄弟名爲坦達巴尼(Dandapani),兩個姊妹分別是我們佛陀的母親…
《轉正*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