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轉正*輪▪P24

  ..續本文上一頁摩诃摩耶(Maha-Maya)及姨母波阇波提瞿昙彌(Pajapati-Gotami)。他娶阿彌達(Amita)爲妻,生了巴達伽加那.耶輸陀羅(Bhaddakaccana- Yasodhara)及提婆達多(Devadatta)。耶輸陀羅嫁給悉達多太子爲妻,因此他是佛陀的嶽父。據說他因爲佛陀抛棄他的女兒及對提婆達多不友善而受到觸怒。有一天,他喝了烈酒而且阻擋佛陀的去路,雖然經過衆比丘一再地請求,他仍然拒絕讓路。于是佛陀轉回頭走了。阿難尊者見到佛陀微笑,就請問佛陀爲何微笑。佛陀說七天內善覺會在他自己的王宮樓下陷入地中。善覺偷聽到他們的談話,就將所有的財物搬到自己王宮的第七層樓上,撤除樓梯,關閉所有的門,並且每層樓派一個強壯的警衛守護著。到了第七天,善覺禦用的馬掙脫了繩索。由于除了善覺以外,沒有人能夠控製牠,所以他走向門去,准備要捉住那匹馬。門自動打開,樓梯回複原位,那些強壯的警衛將他丟下樓梯去。當他落到樓梯底層時,土地裂開而使他陷入地裏,一直墮到阿鼻地獄(Avici-hell)去。由此可知:衆生被自己內心的煩惱所染汙。

  也請聆聽優波離尊者(Upali Thera)的故事:在勝蓮花佛的時代,優波離是一個富有的婆羅門,名叫善生(Sujata)。當佛陀來到他們住的城市開示佛法時,善生在大衆中注意到爲佛陀支撐華蓋七天的善慶沙門(Sunanda)。佛陀授記說善慶在喬達摩佛的時代將名爲富樓那彌多羅尼子(Punna Mantaniputta),是說法第一的大弟子。善生也想在未來見到喬達摩佛。當他聽到勝蓮花佛宣布波提迦比丘(Patika)爲持律(vinaya-dhara背誦戒律)第一者時,他發願自己在喬達摩佛的時代也能得到同樣的榮銜。

  爲了達成這項目標,他累積了許多善行,其中一項就是以重資爲佛陀與僧團建造一座寺院,名爲所伯那(Sobhana)。他也修行止禅與觀禅,達到行舍智的階段。

  然而,在二大劫以前他是國王安阇那(Abjana)之子,名爲善喜(Sunanda)。有一天他騎著大象到公園去,路上遇到辟支佛提瓦拉(Devala)。他以種種方式辱罵那位辟支佛。他之所以造作這些不善業,乃是因爲他對自己的王子身份感到驕傲。那時,善喜立刻全身發高燒。直到他在衆隨從陪同下,去向辟支佛道歉之後,高燒才退下去。辱罵辟支佛的業是他最後一世出生爲優波離後成爲理發師的原因。

  在喬達摩佛的時代,他出生于迦毗羅衛城一個理發師的家庭,後來在王宮裏爲王子們服務。當阿那律、阿難等王子們要去阿努比亞芒果園(Anupiya Mango grove)跟隨佛陀出家時,優波離伴隨著他們。王子們將自己身上所有的金銀珠寶都送給優波離,但是優波離一再考慮之下還是決定拒絕接受,而且他自己也想出家爲比丘。他之所以作此決定是因爲他了解釋迦王族多數是急性暴躁的人,他們可能會懷疑他謀殺那些王子而奪取他們的珠寶,如此他恐怕自己的性命難保。

  在那些釋迦王子的請求之下,佛陀先剃度優波離,以便讓那些王子學習謙虛。優波離的戒師是迦比達迦尊者(Ven. Kappitaka)。當優波離請求佛陀教導他禅修業處及允許他到森林裏去修行時,佛陀沒有同意讓他去森林裏修行,因爲如果他到森林裏去修行,他只能學到禅修而已;然而,如果他與佛陀身邊的比丘們住在一起,則他不但能學習到禅修,而且還能學習到佛法。優波離接受佛陀的建議。他精進地修行觀禅,並且在五根達到成熟時證得阿羅漢果,連同四無礙解智。佛陀教導優波離整部律藏(Vinaya Pitaka)。佛陀在僧團大衆當中宣布優波離尊者是精通戒律第一的大弟子。他經常被提到是律學的權威。在王舍城舉行的第一次佛教聖典結集中,優波離尊者負責解答所有關于戒律的問題;阿難尊者則負責解答所有關于佛法的問題。由此可見:就是業使得衆生有高下之分。

  接著請聆聽第十二個回答:

  回答十二

  「然而,學生,在此有男人或女人不傲慢也不過慢,禮敬應受禮敬者,起立致敬應受起立致敬者,讓座位給應受座位者,讓路給應受讓路者,恭敬應受恭敬者,尊重應受尊重者,奉事應受奉事者,供養應受供養者,由于履行與從事如此的行爲,身壞命終之後他投生于樂趣,乃至天界。然而,如果在身壞命終之後他沒有投生于天界,而是再投生爲人,那麼無論出生于何處,他都會出身高貴。學生,這就是導致出身高貴之道,即不傲慢也不過慢,禮敬應受禮敬者,起立致敬應受起立致敬者,讓座位給應受座位者,讓路給應受讓路者,恭敬應受恭敬者,尊重應受尊重者,奉事應受奉事者,供養應受供養者。」

  關于這一點,我想舉跋提尊者(Bhaddiya Thera)爲例:他的母親迦裏果達(Kaligodha)是釋迦族裏地位崇高的女性。跋提尊者在比丘衆中是出身高貴第一的大弟子。過去他在勝蓮花佛的教化期中發願得到這項榮銜。那時他出生于一個非常富有的家庭,他累積許多善業,包括修行止禅與觀禅在內。在迦葉佛與喬達摩佛之間的某一世,他是波羅奈城的一位在家居士。他聽說有七位辟支佛常在恒河岸邊用餐,于是他爲他們在這裏設置七張石頭製成的座椅,使他們能坐在石椅上用餐。這是他提供座位給應受座位者的美德,也是他爲了得到出身高貴的果報所累積的善業之一。

  在他的最後一世,他出生于迦毗羅衛城的一個皇族家庭。當他統治著釋迦族當中屬于他的那一國時,阿那律王子是他的好朋友。當阿那律向母親請求出家時,他的母親在盡力婉留無效之下,同意說如果跋提王也出家的話,阿那律才能出家,希望藉此使阿那律打消出家的念頭。阿那律來找跋提王,將跋提王的所有推辭都一一化解,勸他與自己一起出家。于是跋提王、阿那律及其它四位王子都一起在阿努比亞芒果園(Anupiya Mango grove)出家。據說跋提在出家後第一次雨季安居期間證得阿羅漢果,連同四無礙解智。

  證得阿羅漢果之後不久,跋提經常在幽靜的樹下禅坐,安住于涅槃之樂。出定後他往往由衷喜悅地如此說:“Aho sukham aho sukham,”──「哦,真是快樂!哦,真是快樂!」其它比丘聽到了,以爲他禅修出了問題,或者想念起以前當國王時的歡樂,所以將此事報告佛陀。佛陀就要人去將跋提找來,當面問他這件事。跋提回答說:以前他住在王宮裏,盡管各處戒備森嚴,但是他內心仍然感到恐怖與驚惶;現在雖然他獨自住在樹下,卻毫無怖畏,內心無爲、安穩而住。這就是他之所以有感而發「哦,真是快樂!」的原因。

  由于過去世善業的緣故,跋提曾經連續五百世作國王;乃至在最後那一生中,盡管當時還有許多出身高貴的人,佛陀還是宣布跋提是出身高貴第一的比丘。由此可見:就是業使得衆生有高下之分。

  接著請聆聽第十叁個回答:

  回答十叁

  「在此,學生,有男人或女人拜訪沙門或婆羅門時不請問『尊者,什麼是善的?什麼是不善的?什麼是有過失的?什麼是沒有過失的?什麼是應培育的?什麼是不應培育的?什麼行爲導致長久的痛苦?什麼行爲導致長久的安樂?』由于履行與從事如此的行爲,身壞命終之後他投生于苦界、惡趣、墮處、地獄。然而,如果在身壞命終之後他沒有投生于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再投生爲人,那麼無論出生于何處,他都會智慧暗昧(劣慧)。學生,這就是導致智慧暗昧之道,即拜訪沙門或婆羅門時不請問『尊者,什麼是善的?什麼是不善的?什麼是有過失的?什麼是沒有過失的?什麼是應培育的?什麼是不應培育的?什麼行爲導致長久的痛苦?什麼行爲導致長久的安樂?。』」

  關于這段經文,此人墮入惡道的原因並不是單純由于他沒有請問上述那些問題,而是在沒有請問那些問題的情況下,由于不了解如何從事正當的行爲,而做了許多錯事。由于那些錯事與不善業,才造成他投生于惡道。

  我想講述須尼達尊者(Sunita Thera)的故事:在過去某一生中,他曾經對正在村子裏托缽的一位辟支佛輕視地說:「你跟大家一樣有手有腳,你應該跟大家一樣工作來謀生。如果你沒有任何技能,那麼你應該靠撿拾垃圾桶裏的垃圾與廢物來謀生。」

  爲什麼他會做出如此的錯事呢?因爲他不親近沙門或婆羅門,不去了解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因此他愚癡蒙昧。由于智慧暗昧的緣故,他累積了錯事與惡業。

  他不懂得禮敬應受禮敬者,恭敬應受恭敬者,尊重應受尊重者,奉事應受奉事者,供養應受供養者。相反地,他以輕視的口氣對一位辟支佛說話。由于這個惡業,身壞命終之後他墮入惡道受苦。因此,愚癡是衆生的一項很危險的煩惱。

  在喬達摩佛的時代,他出生于王舍城一個清道夫的家庭,依靠打掃街道而勉強維持貧苦的生活。有一天,佛陀觀察到須尼達過去世曾經累積足夠的波羅蜜,能支持他證得阿羅漢果。于是在清晨的時候,佛陀與五百位比丘去造訪須尼達。那時他正在清掃街道與撿拾垃圾桶裏的垃圾與廢物。當他見到佛陀時,內心充滿了敬畏,不知道自己該站在那裏,就直挺挺地靠著牆壁站著。佛陀走近他,問他是否想出家爲比丘。他回答說他非常願意出家爲比丘。佛陀就以如此的話接受他出家:「善來,比丘,法已善說,堅持梵行以究竟離苦。」

  佛陀帶著須尼達回到寺院,教導他禅修的業處。須尼達精勤地修行該業處之後,證得阿羅漢果。之後有許多天神與人來禮敬他。須尼達就教導他們自己藉以證悟的修行方法。由此可知:就是業使得衆生有高下之分。

  接著請聆聽第十四個回答:

  回答十四

  「然而,學生,在此有男人或女人拜訪沙門或婆羅門時請問『尊者,什麼是善的?什麼是不善的?什麼是有過失的?什麼是沒有過失的?什麼…

《轉正*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