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轉正*輪▪P25

  ..續本文上一頁是應培育的?什麼是不應培育的?什麼行爲導致長久的痛苦?什麼行爲導致長久的安樂?』由于履行與從事如此的行爲,身壞命終之後他投生于樂趣,乃至天界。然而,如果在身壞命終之後他沒有投生于天界,而是再投生爲人,那麼無論出生于何處,他都會智慧高超。學生,這就是導致智慧高超之道,即拜訪沙門或婆羅門時請問『尊者,什麼是善的?什麼是不善的?什麼是有過失的?什麼是沒有過失的?什麼是應培育的?什麼是不應培育的?什麼行爲導致長久的痛苦?什麼行爲導致長久的安樂?。』」

  關于這一點,單純只是請問這些問題並不足以使他成爲有智慧的人。問過了問題之後,還必須依法實行。摩诃俱稀羅尊者(Mahakotthika Thera)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勝蓮花佛的時代,他是一位在家居士,聽到勝蓮花佛宣布一位比丘爲無礙解智(patisambhida- bana)第一的大弟子,他發願在未來佛的教化期中得到同樣的榮銜。爲了達成這個目標,他親近佛陀與十萬位比丘,供養飲食七天,並且在最後供養他們每人叁件袈裟。

  要達成這種心願就必須學習叁藏聖典,研討注釋及疑難之處,恭敬地聆聽佛法,並且實際地修行止禅與觀禅,達到行舍智的階段。

  那時候人類的壽命是十萬歲,他在那一生中都累積上述的那些波羅蜜,這是要在證得阿羅漢果時也具足四無礙解智者的必然修行方法。摩诃俱稀羅尊者過去生中就是如此履行波羅蜜,以期達到自己的願望。最後,當他的願望達成時,他成爲喬達摩佛的弟子當中無礙解智第一者。

  在他最後那一生,他出生于舍衛城的一戶富有的家庭,父親是阿攝拉亞那(Assalayana),母親是旃陀瓦第(Candavati)。他精通于吠陀典;聽聞佛陀說法之後,他出家精進地修行,並且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由于他經常詢問佛陀與同修的比丘們佛法,因此他非常精通于無礙解智。正是由于這個緣故,所以佛陀在《中部.根本五十經篇.大方廣經》(Mahavedalla Sutta, Mulapannasa, Majjhima Nikaya)中宣布他爲無礙解智第一的大弟子。在那部經中,摩诃俱稀羅尊者對舍利弗尊者所提出的問題給予非常深入、玄妙的回答。在不同部尼诃耶(Nikaya)當中,還有數則摩诃俱稀羅尊者與其它傑出尊者之間的討論。舍利弗尊者相當敬重摩诃俱稀羅尊者。在《長老偈》(Theragatha)(偈1005-7)當中就有叁首舍利弗尊者贊歎摩诃俱稀羅尊者卓越德行的偈頌。其偈頌如下:

  內心寂靜與善自攝護,

  無掉舉而依智慧言說,

  他掃蕩一切邪惡之法,

  猶如風吹幹枯的樹葉。

  內心寂靜與善自攝護,

  無掉舉而依智慧言說,

  他去除一切邪惡之法,

  猶如風吹幹枯的樹葉。

  內心寂靜而安穩無憂,

  德行明淨而毫無垢染,

  持戒清淨與深具智慧,

  他是滅盡一切衆苦者。

  接著請聆聽《小業分別經》的結論:

  「如此,學生,導致短命之道令人短命;導致長壽之道令人長壽;導致多病之道令人多病;導致健康之道令人健康;導致醜陋之道令人醜陋;導致美麗之道令人美麗;導致沒有影響力之道令人沒有影響力;導致有影響力之道令人有影響力;導致貧窮之道令人貧窮;導致富有之道令人富有;導致出身低賤之道令人出身低賤;導致出身高貴之道令人出身高貴;導致智慧暗昧之道令人智慧暗昧;導致智慧高超之道令人智慧高超。衆生是他們自己所造之業的擁有者,業的繼承人;他們起源于業,系縛于業,以業爲依靠處。就是業使得衆生有高下之分。」

  從上述的那些故事裏,我們見到許多卓越的尊者在過去世累積波羅蜜的經過。他們累積善業,如布施、持戒、修行止禅與觀禅。然而,由于無明、愛、取的多樣化,所以業也變得多樣化;由于業(業識kammavibbaba)的多樣化,他們也就多樣化。同樣的原則也適用于不善業成熟時的情況。

  接著我想繼續解釋《皮帶束縛經》。佛陀在經中繼續說:

  「諸比丘,正如一個畫家或油漆匠使用染料、蟲膠或郁金粉、靛色或茜草色在已經磨光的平板、牆壁或畫布上描繪出具足所有特征的男人或女人形像。同樣地,諸比丘,當未曾聞法的凡夫造成某物時,他只造成色,只造成受,只造成想,只造成行,只造成識。」

  現在,未曾聞法的凡夫每天都造作身體、言語及意念的行爲。這些行爲是善或不善的行與業,根源于無明、愛、取。只要未曾聞法的凡夫還不修行導致煩惱滅盡無余之道,上述的無明、愛、取、行、業就還會産生它們的果報,即造成五取蘊。善業産生美好的五取蘊;不善業産生醜惡的五取蘊。根據世俗谛,這些五取蘊稱爲男人或女人。善業造成美好的男人或女人;不善業造成醜惡的男人或女人。因此,累積善業或不善業就像在已經磨光的平板、牆壁或畫布上描繪出男人或女人的形像。善巧的畫者描繪出美好的男人或女人像;拙劣的畫者則描繪出醜惡的男人或女人像。同理,愚昧的未曾聞法凡夫累積不善業;理智的已聞法凡夫或有學聖者累積善業。

  我想舉例來說明,以便能更清楚地理解其含義:

  旃普迦尊者(Jambuka Thera)

  在迦葉佛的時代,旃普迦是一位比丘,接受一位在家施主護持。有一天,一位阿羅漢比丘來到他的寺院。在家施主感到很歡喜,就特別殷勤地照顧那位阿羅漢比丘:他供養了豐盛的飲食與袈裟,請一位理發師來幫他剃頭,而且送來一張床供他睡臥之用。原本定居在那裏的比丘(後來的旃普迦)見到施主對客比丘如此殷勤,心裏感到很嫉妒。他無法克製自己的心,被嫉妒所征服。他用盡各種方法使施主對客比丘産生最壞的印象。他甚至辱罵客比丘說:

  一、 你最好去吃汙穢之物,而不要吃這家施主的食物;

  二、 你最好用扇椰梳子撕掉頭發,而不要讓他的理發師剃頭;

  叁、 你最好裸體,而不要穿他供養給你的袈裟;

  四、 你最好躺臥在地上,而不要躺在他供養的床上。

  由于不能克製自己的嫉妒心,所以他正在描繪醜惡的人像。那位客比丘不願讓他繼續因爲自己而造罪,因此在第二天就離開了。由于這個不善業,雖然旃普迦修行了二萬年,但是卻毫無成果。死後他投生于阿鼻地獄(Avici),在兩尊佛之間的時期裏備受煎熬。乃至在他的最後一生亦然,有許多年的時間他飽受指責。

  由于他在迦葉佛時代累積的善業,所以他出生于王舍城的一戶富有的人家裏。但是由于上面談到的不善業,所以從嬰兒的時候開始,他就只吃糞便,別的東西一概不吃;他一直像出生時那樣全身裸露,衣服一概無法穿得住;他只睡地上,不睡床上。長大之後,他跟隨邪命外道(Ajivaka)出家。那些邪命外道用扇椰梳子將他的頭發拔掉。當邪命外道發現他吃糞便等汙物時,就將他趕出去。他以裸體外道自居,修行各種苦行。他假裝除了用草葉尖端沾一點奶油或蜂蜜滴在舌頭上之外,不接受其它任何供養,盡管事實上,他在夜裏偷偷地吃糞便。如此,他苦行的名聲遠播四方。

  在他五十五歲的時候,佛陀知道他過去世的善業即將能結成果報,因此去造訪他,住在靠近他住處的一個山洞裏。當天晚上,旃普迦見到威神顯赫的天神都來禮敬佛陀,心裏深深感到佩服,因此隔天早上就來請教佛陀。佛陀告訴他造成他當世如此長期苦行的過去世惡業,並且勸他放棄錯誤的行爲。在佛陀開示之時,旃普迦對自己的裸體生起羞愧,佛陀就交給他一塊沐浴用布,讓他遮覆身體。聽完佛陀的開示之後,旃普迦證得阿羅漢果。當鴦伽(Avga)與摩竭陀(Magada)的居民帶著供品來見他時,他顯現神通,並且頂禮佛陀,聲明佛陀是他的老師。如此,就是業使得衆生有高下之分。

  接著,請大家看旃阇摩那祇所畫的圖:

  旃阇摩那祇(Cibca-manavika)

  旃阇摩那祇是某一教派的遍行外道女(paribbajika),她長得非常美麗動人。當這一派異教徒發現由于佛陀的信衆增多而使他們的供養減少時,他們要求旃阇摩那祇幫助他們達成破壞佛陀名譽的陰謀,要她假裝去祇園精舍拜訪佛陀:她故意讓人們見到她在傍晚的時候到祇園精舍去,晚間她在祇園精舍附近那派異教徒的地方過夜,隔天清晨人們看到她從祇園精舍的方向走回來。當人們問她時,她說她與佛陀過夜。幾個月之後,她將一個木製的圓盤綁在腹部,假裝懷孕,來到佛陀面前。當佛陀正在對衆多的聽衆開示時,她指控佛陀不負責任及不顧情義,一點也不爲她生産的事作准備。佛陀沈默不語。然而,忉利天上帝釋的座位發熱起來,提醒他人間發生了需要他處理的事情。于是他令一只老鼠去將綁住木盤的帶子咬斷。木盤掉下來,切斷了旃阇摩那祇的腳趾頭。她被在場的衆人趕出寺院去。當她走出寺院大門時,地獄的猛火立刻將她吞噬下去。這就是衆生被自己內心的煩惱所染汙的情況。

  據說,佛陀之所以會蒙受被旃阇摩那祇指控這樣的不光彩之事,原因是在過去某一生中,他曾經辱罵一位辟支佛。

  接著請大家看小善賢(Culasubhadda)的圖畫。大家可以自己判斷那是不是一幅美好的圖畫。

  小善賢(Culasubhadda)

  《六牙本生經》(Chaddanta Jataka)是我們菩薩的本生故事。那一世他是一只名叫六牙(Chaddanta)的象王。這是在談到舍衛城的一位比丘尼時所說的故事:有一天,當那位比丘尼在祇園精舍聽佛陀開示時,由于仰慕佛陀完美的品格而想知道自己過去生中是否曾經作過他的妻子。那時,宿命智(jatissarababa)立刻在她的心中生起,她一生接著一生地回憶過去世。過去她身爲六牙象王的配偶小善賢那一世的, 記憶出現在她的心中。她感到很高興,所以歡喜地笑了出來。但是她又想著:只有少數的女人真正爲她們丈夫的利益著想,多數的女人不爲自己丈夫…

《轉正*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