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转正*轮▪P25

  ..续本文上一页是应培育的?什么是不应培育的?什么行为导致长久的痛苦?什么行为导致长久的安乐?』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乐趣,乃至天界。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天界,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智慧高超。学生,这就是导致智慧高超之道,即拜访沙门或婆罗门时请问『尊者,什么是善的?什么是不善的?什么是有过失的?什么是没有过失的?什么是应培育的?什么是不应培育的?什么行为导致长久的痛苦?什么行为导致长久的安乐?。』」

  关于这一点,单纯只是请问这些问题并不足以使他成为有智慧的人。问过了问题之后,还必须依法实行。摩诃俱稀罗尊者(Mahakotthika Thera)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胜莲花佛的时代,他是一位在家居士,听到胜莲花佛宣布一位比丘为无碍解智(patisambhida- bana)第一的大弟子,他发愿在未来佛的教化期中得到同样的荣衔。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亲近佛陀与十万位比丘,供养饮食七天,并且在最后供养他们每人三件袈裟。

  要达成这种心愿就必须学习三藏圣典,研讨注释及疑难之处,恭敬地聆听佛法,并且实际地修行止禅与观禅,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那时候人类的寿命是十万岁,他在那一生中都累积上述的那些波罗蜜,这是要在证得阿罗汉果时也具足四无碍解智者的必然修行方法。摩诃俱稀罗尊者过去生中就是如此履行波罗蜜,以期达到自己的愿望。最后,当他的愿望达成时,他成为乔达摩佛的弟子当中无碍解智第一者。

  在他最后那一生,他出生于舍卫城的一户富有的家庭,父亲是阿摄拉亚那(Assalayana),母亲是旃陀瓦第(Candavati)。他精通于吠陀典;听闻佛陀说法之后,他出家精进地修行,并且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由于他经常询问佛陀与同修的比丘们佛法,因此他非常精通于无碍解智。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佛陀在《中部.根本五十经篇.大方广经》(Mahavedalla Sutta, Mulapannasa, Majjhima Nikaya)中宣布他为无碍解智第一的大弟子。在那部经中,摩诃俱稀罗尊者对舍利弗尊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非常深入、玄妙的回答。在不同部尼诃耶(Nikaya)当中,还有数则摩诃俱稀罗尊者与其它杰出尊者之间的讨论。舍利弗尊者相当敬重摩诃俱稀罗尊者。在《长老偈》(Theragatha)(偈1005-7)当中就有三首舍利弗尊者赞叹摩诃俱稀罗尊者卓越德行的偈颂。其偈颂如下:

  内心寂静与善自摄护,

  无掉举而依智慧言说,

  他扫荡一切邪恶之法,

  犹如风吹干枯的树叶。

  内心寂静与善自摄护,

  无掉举而依智慧言说,

  他去除一切邪恶之法,

  犹如风吹干枯的树叶。

  内心寂静而安稳无忧,

  德行明净而毫无垢染,

  持戒清净与深具智慧,

  他是灭尽一切众苦者。

  接着请聆听《小业分别经》的结论:

  「如此,学生,导致短命之道令人短命;导致长寿之道令人长寿;导致多病之道令人多病;导致健康之道令人健康;导致丑陋之道令人丑陋;导致美丽之道令人美丽;导致没有影响力之道令人没有影响力;导致有影响力之道令人有影响力;导致贫穷之道令人贫穷;导致富有之道令人富有;导致出身低贱之道令人出身低贱;导致出身高贵之道令人出身高贵;导致智慧暗昧之道令人智慧暗昧;导致智慧高超之道令人智慧高超。众生是他们自己所造之业的拥有者,业的继承人;他们起源于业,系缚于业,以业为依靠处。就是业使得众生有高下之分。」

  从上述的那些故事里,我们见到许多卓越的尊者在过去世累积波罗蜜的经过。他们累积善业,如布施、持戒、修行止禅与观禅。然而,由于无明、爱、取的多样化,所以业也变得多样化;由于业(业识kammavibbaba)的多样化,他们也就多样化。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不善业成熟时的情况。

  接着我想继续解释《皮带束缚经》。佛陀在经中继续说:

  「诸比丘,正如一个画家或油漆匠使用染料、虫胶或郁金粉、靛色或茜草色在已经磨光的平板、墙壁或画布上描绘出具足所有特征的男人或女人形像。同样地,诸比丘,当未曾闻法的凡夫造成某物时,他只造成色,只造成受,只造成想,只造成行,只造成识。」

  现在,未曾闻法的凡夫每天都造作身体、言语及意念的行为。这些行为是善或不善的行与业,根源于无明、爱、取。只要未曾闻法的凡夫还不修行导致烦恼灭尽无余之道,上述的无明、爱、取、行、业就还会产生它们的果报,即造成五取蕴。善业产生美好的五取蕴;不善业产生丑恶的五取蕴。根据世俗谛,这些五取蕴称为男人或女人。善业造成美好的男人或女人;不善业造成丑恶的男人或女人。因此,累积善业或不善业就像在已经磨光的平板、墙壁或画布上描绘出男人或女人的形像。善巧的画者描绘出美好的男人或女人像;拙劣的画者则描绘出丑恶的男人或女人像。同理,愚昧的未曾闻法凡夫累积不善业;理智的已闻法凡夫或有学圣者累积善业。

  我想举例来说明,以便能更清楚地理解其含义:

  旃普迦尊者(Jambuka Thera)

  在迦叶佛的时代,旃普迦是一位比丘,接受一位在家施主护持。有一天,一位阿罗汉比丘来到他的寺院。在家施主感到很欢喜,就特别殷勤地照顾那位阿罗汉比丘:他供养了丰盛的饮食与袈裟,请一位理发师来帮他剃头,而且送来一张床供他睡卧之用。原本定居在那里的比丘(后来的旃普迦)见到施主对客比丘如此殷勤,心里感到很嫉妒。他无法克制自己的心,被嫉妒所征服。他用尽各种方法使施主对客比丘产生最坏的印象。他甚至辱骂客比丘说:

  一、 你最好去吃污秽之物,而不要吃这家施主的食物;

  二、 你最好用扇椰梳子撕掉头发,而不要让他的理发师剃头;

  三、 你最好裸体,而不要穿他供养给你的袈裟;

  四、 你最好躺卧在地上,而不要躺在他供养的床上。

  由于不能克制自己的嫉妒心,所以他正在描绘丑恶的人像。那位客比丘不愿让他继续因为自己而造罪,因此在第二天就离开了。由于这个不善业,虽然旃普迦修行了二万年,但是却毫无成果。死后他投生于阿鼻地狱(Avici),在两尊佛之间的时期里备受煎熬。乃至在他的最后一生亦然,有许多年的时间他饱受指责。

  由于他在迦叶佛时代累积的善业,所以他出生于王舍城的一户富有的人家里。但是由于上面谈到的不善业,所以从婴儿的时候开始,他就只吃粪便,别的东西一概不吃;他一直像出生时那样全身裸露,衣服一概无法穿得住;他只睡地上,不睡床上。长大之后,他跟随邪命外道(Ajivaka)出家。那些邪命外道用扇椰梳子将他的头发拔掉。当邪命外道发现他吃粪便等污物时,就将他赶出去。他以裸体外道自居,修行各种苦行。他假装除了用草叶尖端沾一点奶油或蜂蜜滴在舌头上之外,不接受其它任何供养,尽管事实上,他在夜里偷偷地吃粪便。如此,他苦行的名声远播四方。

  在他五十五岁的时候,佛陀知道他过去世的善业即将能结成果报,因此去造访他,住在靠近他住处的一个山洞里。当天晚上,旃普迦见到威神显赫的天神都来礼敬佛陀,心里深深感到佩服,因此隔天早上就来请教佛陀。佛陀告诉他造成他当世如此长期苦行的过去世恶业,并且劝他放弃错误的行为。在佛陀开示之时,旃普迦对自己的裸体生起羞愧,佛陀就交给他一块沐浴用布,让他遮覆身体。听完佛陀的开示之后,旃普迦证得阿罗汉果。当鸯伽(Avga)与摩竭陀(Magada)的居民带着供品来见他时,他显现神通,并且顶礼佛陀,声明佛陀是他的老师。如此,就是业使得众生有高下之分。

  接着,请大家看旃阇摩那祇所画的图:

  旃阇摩那祇(Cibca-manavika)

  旃阇摩那祇是某一教派的遍行外道女(paribbajika),她长得非常美丽动人。当这一派异教徒发现由于佛陀的信众增多而使他们的供养减少时,他们要求旃阇摩那祇帮助他们达成破坏佛陀名誉的阴谋,要她假装去祇园精舍拜访佛陀:她故意让人们见到她在傍晚的时候到祇园精舍去,晚间她在祇园精舍附近那派异教徒的地方过夜,隔天清晨人们看到她从祇园精舍的方向走回来。当人们问她时,她说她与佛陀过夜。几个月之后,她将一个木制的圆盘绑在腹部,假装怀孕,来到佛陀面前。当佛陀正在对众多的听众开示时,她指控佛陀不负责任及不顾情义,一点也不为她生产的事作准备。佛陀沉默不语。然而,忉利天上帝释的座位发热起来,提醒他人间发生了需要他处理的事情。于是他令一只老鼠去将绑住木盘的带子咬断。木盘掉下来,切断了旃阇摩那祇的脚趾头。她被在场的众人赶出寺院去。当她走出寺院大门时,地狱的猛火立刻将她吞噬下去。这就是众生被自己内心的烦恼所染污的情况。

  据说,佛陀之所以会蒙受被旃阇摩那祇指控这样的不光彩之事,原因是在过去某一生中,他曾经辱骂一位辟支佛。

  接着请大家看小善贤(Culasubhadda)的图画。大家可以自己判断那是不是一幅美好的图画。

  小善贤(Culasubhadda)

  《六牙本生经》(Chaddanta Jataka)是我们菩萨的本生故事。那一世他是一只名叫六牙(Chaddanta)的象王。这是在谈到舍卫城的一位比丘尼时所说的故事:有一天,当那位比丘尼在祇园精舍听佛陀开示时,由于仰慕佛陀完美的品格而想知道自己过去生中是否曾经作过他的妻子。那时,宿命智(jatissarababa)立刻在她的心中生起,她一生接着一生地回忆过去世。过去她身为六牙象王的配偶小善贤那一世的, 记忆出现在她的心中。她感到很高兴,所以欢喜地笑了出来。但是她又想着:只有少数的女人真正为她们丈夫的利益着想,多数的女人不为自己丈夫…

《转正*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