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转正*轮▪P24

  ..续本文上一页摩诃摩耶(Maha-Maya)及姨母波阇波提瞿昙弥(Pajapati-Gotami)。他娶阿弥达(Amita)为妻,生了巴达伽加那.耶输陀罗(Bhaddakaccana- Yasodhara)及提婆达多(Devadatta)。耶输陀罗嫁给悉达多太子为妻,因此他是佛陀的岳父。据说他因为佛陀抛弃他的女儿及对提婆达多不友善而受到触怒。有一天,他喝了烈酒而且阻挡佛陀的去路,虽然经过众比丘一再地请求,他仍然拒绝让路。于是佛陀转回头走了。阿难尊者见到佛陀微笑,就请问佛陀为何微笑。佛陀说七天内善觉会在他自己的王宫楼下陷入地中。善觉偷听到他们的谈话,就将所有的财物搬到自己王宫的第七层楼上,撤除楼梯,关闭所有的门,并且每层楼派一个强壮的警卫守护着。到了第七天,善觉御用的马挣脱了绳索。由于除了善觉以外,没有人能够控制牠,所以他走向门去,准备要捉住那匹马。门自动打开,楼梯回复原位,那些强壮的警卫将他丢下楼梯去。当他落到楼梯底层时,土地裂开而使他陷入地里,一直堕到阿鼻地狱(Avici-hell)去。由此可知:众生被自己内心的烦恼所染污。

  也请聆听优波离尊者(Upali Thera)的故事:在胜莲花佛的时代,优波离是一个富有的婆罗门,名叫善生(Sujata)。当佛陀来到他们住的城市开示佛法时,善生在大众中注意到为佛陀支撑华盖七天的善庆沙门(Sunanda)。佛陀授记说善庆在乔达摩佛的时代将名为富楼那弥多罗尼子(Punna Mantaniputta),是说法第一的大弟子。善生也想在未来见到乔达摩佛。当他听到胜莲花佛宣布波提迦比丘(Patika)为持律(vinaya-dhara背诵戒律)第一者时,他发愿自己在乔达摩佛的时代也能得到同样的荣衔。

  为了达成这项目标,他累积了许多善行,其中一项就是以重资为佛陀与僧团建造一座寺院,名为所伯那(Sobhana)。他也修行止禅与观禅,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然而,在二大劫以前他是国王安阇那(Abjana)之子,名为善喜(Sunanda)。有一天他骑着大象到公园去,路上遇到辟支佛提瓦拉(Devala)。他以种种方式辱骂那位辟支佛。他之所以造作这些不善业,乃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王子身份感到骄傲。那时,善喜立刻全身发高烧。直到他在众随从陪同下,去向辟支佛道歉之后,高烧才退下去。辱骂辟支佛的业是他最后一世出生为优波离后成为理发师的原因。

  在乔达摩佛的时代,他出生于迦毗罗卫城一个理发师的家庭,后来在王宫里为王子们服务。当阿那律、阿难等王子们要去阿努比亚芒果园(Anupiya Mango grove)跟随佛陀出家时,优波离伴随着他们。王子们将自己身上所有的金银珠宝都送给优波离,但是优波离一再考虑之下还是决定拒绝接受,而且他自己也想出家为比丘。他之所以作此决定是因为他了解释迦王族多数是急性暴躁的人,他们可能会怀疑他谋杀那些王子而夺取他们的珠宝,如此他恐怕自己的性命难保。

  在那些释迦王子的请求之下,佛陀先剃度优波离,以便让那些王子学习谦虚。优波离的戒师是迦比达迦尊者(Ven. Kappitaka)。当优波离请求佛陀教导他禅修业处及允许他到森林里去修行时,佛陀没有同意让他去森林里修行,因为如果他到森林里去修行,他只能学到禅修而已;然而,如果他与佛陀身边的比丘们住在一起,则他不但能学习到禅修,而且还能学习到佛法。优波离接受佛陀的建议。他精进地修行观禅,并且在五根达到成熟时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四无碍解智。佛陀教导优波离整部律藏(Vinaya Pitaka)。佛陀在僧团大众当中宣布优波离尊者是精通戒律第一的大弟子。他经常被提到是律学的权威。在王舍城举行的第一次佛教圣典结集中,优波离尊者负责解答所有关于戒律的问题;阿难尊者则负责解答所有关于佛法的问题。由此可见:就是业使得众生有高下之分。

  接着请聆听第十二个回答:

  回答十二

  「然而,学生,在此有男人或女人不傲慢也不过慢,礼敬应受礼敬者,起立致敬应受起立致敬者,让座位给应受座位者,让路给应受让路者,恭敬应受恭敬者,尊重应受尊重者,奉事应受奉事者,供养应受供养者,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乐趣,乃至天界。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天界,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出身高贵。学生,这就是导致出身高贵之道,即不傲慢也不过慢,礼敬应受礼敬者,起立致敬应受起立致敬者,让座位给应受座位者,让路给应受让路者,恭敬应受恭敬者,尊重应受尊重者,奉事应受奉事者,供养应受供养者。」

  关于这一点,我想举跋提尊者(Bhaddiya Thera)为例:他的母亲迦里果达(Kaligodha)是释迦族里地位崇高的女性。跋提尊者在比丘众中是出身高贵第一的大弟子。过去他在胜莲花佛的教化期中发愿得到这项荣衔。那时他出生于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他累积许多善业,包括修行止禅与观禅在内。在迦叶佛与乔达摩佛之间的某一世,他是波罗奈城的一位在家居士。他听说有七位辟支佛常在恒河岸边用餐,于是他为他们在这里设置七张石头制成的座椅,使他们能坐在石椅上用餐。这是他提供座位给应受座位者的美德,也是他为了得到出身高贵的果报所累积的善业之一。

  在他的最后一世,他出生于迦毗罗卫城的一个皇族家庭。当他统治着释迦族当中属于他的那一国时,阿那律王子是他的好朋友。当阿那律向母亲请求出家时,他的母亲在尽力婉留无效之下,同意说如果跋提王也出家的话,阿那律才能出家,希望藉此使阿那律打消出家的念头。阿那律来找跋提王,将跋提王的所有推辞都一一化解,劝他与自己一起出家。于是跋提王、阿那律及其它四位王子都一起在阿努比亚芒果园(Anupiya Mango grove)出家。据说跋提在出家后第一次雨季安居期间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四无碍解智。

  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不久,跋提经常在幽静的树下禅坐,安住于涅槃之乐。出定后他往往由衷喜悦地如此说:“Aho sukham aho sukham,”──「哦,真是快乐!哦,真是快乐!」其它比丘听到了,以为他禅修出了问题,或者想念起以前当国王时的欢乐,所以将此事报告佛陀。佛陀就要人去将跋提找来,当面问他这件事。跋提回答说:以前他住在王宫里,尽管各处戒备森严,但是他内心仍然感到恐怖与惊惶;现在虽然他独自住在树下,却毫无怖畏,内心无为、安稳而住。这就是他之所以有感而发「哦,真是快乐!」的原因。

  由于过去世善业的缘故,跋提曾经连续五百世作国王;乃至在最后那一生中,尽管当时还有许多出身高贵的人,佛陀还是宣布跋提是出身高贵第一的比丘。由此可见:就是业使得众生有高下之分。

  接着请聆听第十三个回答:

  回答十三

  「在此,学生,有男人或女人拜访沙门或婆罗门时不请问『尊者,什么是善的?什么是不善的?什么是有过失的?什么是没有过失的?什么是应培育的?什么是不应培育的?什么行为导致长久的痛苦?什么行为导致长久的安乐?』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智慧暗昧(劣慧)。学生,这就是导致智慧暗昧之道,即拜访沙门或婆罗门时不请问『尊者,什么是善的?什么是不善的?什么是有过失的?什么是没有过失的?什么是应培育的?什么是不应培育的?什么行为导致长久的痛苦?什么行为导致长久的安乐?。』」

  关于这段经文,此人堕入恶道的原因并不是单纯由于他没有请问上述那些问题,而是在没有请问那些问题的情况下,由于不了解如何从事正当的行为,而做了许多错事。由于那些错事与不善业,才造成他投生于恶道。

  我想讲述须尼达尊者(Sunita Thera)的故事:在过去某一生中,他曾经对正在村子里托钵的一位辟支佛轻视地说:「你跟大家一样有手有脚,你应该跟大家一样工作来谋生。如果你没有任何技能,那么你应该靠捡拾垃圾桶里的垃圾与废物来谋生。」

  为什么他会做出如此的错事呢?因为他不亲近沙门或婆罗门,不去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因此他愚痴蒙昧。由于智慧暗昧的缘故,他累积了错事与恶业。

  他不懂得礼敬应受礼敬者,恭敬应受恭敬者,尊重应受尊重者,奉事应受奉事者,供养应受供养者。相反地,他以轻视的口气对一位辟支佛说话。由于这个恶业,身坏命终之后他堕入恶道受苦。因此,愚痴是众生的一项很危险的烦恼。

  在乔达摩佛的时代,他出生于王舍城一个清道夫的家庭,依靠打扫街道而勉强维持贫苦的生活。有一天,佛陀观察到须尼达过去世曾经累积足够的波罗蜜,能支持他证得阿罗汉果。于是在清晨的时候,佛陀与五百位比丘去造访须尼达。那时他正在清扫街道与捡拾垃圾桶里的垃圾与废物。当他见到佛陀时,内心充满了敬畏,不知道自己该站在那里,就直挺挺地靠着墙壁站着。佛陀走近他,问他是否想出家为比丘。他回答说他非常愿意出家为比丘。佛陀就以如此的话接受他出家:「善来,比丘,法已善说,坚持梵行以究竟离苦。」

  佛陀带着须尼达回到寺院,教导他禅修的业处。须尼达精勤地修行该业处之后,证得阿罗汉果。之后有许多天神与人来礼敬他。须尼达就教导他们自己藉以证悟的修行方法。由此可知:就是业使得众生有高下之分。

  接着请聆听第十四个回答:

  回答十四

  「然而,学生,在此有男人或女人拜访沙门或婆罗门时请问『尊者,什么是善的?什么是不善的?什么是有过失的?什么是没有过失的?什么…

《转正*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