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色摄受智(rupa pariggaha bana):观照色法的智慧。
二、 非色摄受智(arupa pariggaha bana):观照名法的智慧。
三、 色非色摄受智(ruparupa pariggaha bana):同时观照色法与名法的智慧。
四、 名色差别智或名色分别智(nama rupa vavatthana bana or nama rupa pariccheda bana):分辨名色法的智慧。即分辨在名色法中没有人、我、众生存在,纯粹只有名色法而已。
因此,在这阶段你必须依照下列这四个步骤来修行:(一)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色法、(二)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名法、(三)于内在与外在都同时观照名法与色法二者、(四)分辨内在与外在的名色法中都没有人、我、众生存在。这是《大念处经》中所提到观禅的第一个阶段。接着佛陀开示观禅的第二个阶段如下:
「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
这段经文中包含了三种观智,即:
一、 缘摄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观照因果关系的智慧。
二、 思惟智(sammasana bana):观照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的智慧。
三、 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 bana):观照行法的生灭为无常、苦、无我的智慧。
行法的生灭有两种,即:(一)因缘生灭(paccayato udayabbaya);(二)剎那生灭(khanato udaya- bbaya)。因缘生灭又分为两部份,即因缘生与因缘灭。由于因缘生起,所以五取蕴生起,这是因缘生。由于因缘灭尽无余,所以五取蕴灭尽无余,这是因缘灭。
五蕴与名色是同义词。二十八种色法是色蕴。名法中的受是受蕴,想是想蕴,除了受与想之外的其余五十种心所是行蕴,六种识是识蕴。色蕴是色法,而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是名法,因此五蕴就是名色。如何观照五蕴或名色的因缘生呢?这是《大念处经》中佛陀教导观禅的第二个阶段。你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跳级。必须先修行第一个阶段,即:(一)观照内外的色法、(二)观照内外的名法、(三)观照内外的名色法、(四)分辨内外的名色法没有人、我、众生。如此观照之后,才能修行第二个阶段。为什么呢?因为无法观照内外名色法的人就无法观照名色法的因缘生。
如何观照名色法的因缘生呢?你可以在禅坐开始之前先供养蜡烛或水给佛像,发愿来世成为比丘。开始禅坐之后,先观照内外的名色法,然后观照刚才供养与发愿时的名色法,应当像观照外在的名色法那样来观照过去的名色法。其中的名法里面包括业轮转与烦恼轮转。这两种轮转的名法依靠各别的心所依处而生起,心所依处是色法。能观照离现在最近的过去名色法之后,就再继续观照稍远一些的过去名色法。如此紧密地逐渐观照过去的名色法,一直观照到今世投生时的第一个剎那──结生心的时候。
能观照结生心那一剎那的名色法之后,再往过去观照,就能见到前一世临死时的名色法。在临死的时刻,三种目标当中的一种通常会出现在你的心中。这三种目标是:
一、 业:造业时的思心所(意志)及其相应名法。
二、 业相:造业的行为、工具或对象。
三、 趣相:下一世投生处的相。
我要举例来说明:有一位禅修者观照前世临死时的名色法,他见到一个人以蜡烛供养佛像这样的业相。这时他必须观照供养蜡烛那个人的名色法。如何观照呢?他必须对那个人的影像有系统地修行四界分别观。见到色聚之后就分析那些色聚,直到照见色聚里的究竟色法(即最基本的物质成份)。然后必须特别注意观照心脏里的五十四种色法,尤其是心所依处色。如此很容易就能见到有分心,因为有分心必须依靠心所依处色才能生起。在有分心当中会有不同的目标出现。那时他应当前后来回地观照那些有分心。为什么呢?因为心路过程会出现在有分心之间,如此一再来回地观照时就能观察到那些心路过程。结果他见到前世那个人在供养蜡烛给佛像之前发愿来世要成为修行的比丘。在那个人供养蜡烛时的意门心路过程中有一个意门转向心与七个速行心;意门转向心剎那中有十二个名法,即识、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寻、伺、胜解、精进。每一个速行心剎那中有三十四个名法,即识、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寻、伺、胜解、精进、喜、欲、信、念、惭、愧、无贪、无瞋、中舍性、名身轻安、心轻安、名身轻快、心轻快、名身柔软、心柔软、名身适应、心适应、名身练达、心练达、名身正直、心正直、慧根。速行心的三十四个名法称为行。在这些名法当中,思心所是最主要的,思就是业。行与业这两项称为业轮转(kammavatta)。这些名法生起之后就立即坏灭,因为它们是无常的。然而,它们在他的名色相续流当中留下了业力。根据《发趣论》(Patthana)的业缘(kammapaccaya)章,业力称为业。
然后他再观照发愿来世成为比丘时的心路过程。那也是一种意门心路过程,其中意门转向心剎那中的十二个名法如上面所述。七个速行心当中的每一个剎那有二十个名法,即识、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寻、伺、胜解、精进、喜、欲、无明、无惭、无愧、掉举、贪、邪见。在速行心剎那的二十个名法当中,无明、爱、取这三项名法最为显著。无明是错知有修行的比丘存在。爱是渴望得到修行比丘的生命。取是执着修行比丘的生命。为什么说错知有修行的比丘存在是无明呢?因为若禅修者根据佛陀的教导而分析内外的身心,他会发现只有究竟名色法存在而已:若他如实地了知那些只是名色法,这种见解是正确的、是观智、是正见;但是若他认为有真实的男人、女人、比丘、比丘尼存在,这种见解则是错误的、是无明。由于无明,所以他发愿成为修行的比丘,这就是爱。他执着修行比丘的生命,这就是取。无明、爱、取这三项称为烦恼轮转(kilesavatta),它们是生死轮回 的根本。
因此总共有五种主因,即无明、爱、取、行、业。
然后他必须观照今世投生时结生心剎那的五蕴。结生心时有三十种业生色法,存在三种色聚当中,即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与心色十法聚,它们各含有十种色法。
能观照这三十种色法之后,必须再度观照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过去因,尤其要注重观照业力。反复地观照前世临死时成熟的业力与今世结生时的三十种业生色法,以便检查这些色法是否由前世那个业力所产生。
如何观察这种因果关系呢?在这个阶段,禅修者已经能观察到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的心能产生许多心生色聚,即是了知心与心生色法之间的因果关系。业力产生业生色法的情况正如心产生心生色法的情况一样。他应当来回地观照前世临死时成熟的那个业力与今世结生时的业生色法,以便检查今世的业生色法是否由前世那个业力所产生。确定之后应当进一步如此观照:由于前世的无明、爱、取、行、业生起,所以今世结生时的业生色法生起。
接着也必须观照前世的业力与今世结生时的名法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必须观照前世的业力与今世这一生中所有果报五蕴之间的因果关系,尤其注重于观照六门心路过程的果报五蕴。如果能观照由于前世的无明、爱、取、行、业生起,所以今世的色蕴等生起;前世的无明、爱、取、行、业是因,今世的色蕴等是果,这是观照行法的因缘生,如此观照的智慧是缘摄受智或因缘生智见(paccayato udaya bana dassana)。因缘生智见意即照见诸法因缘生的智慧。
教导观照行法的因缘生之后,接着佛陀开示说「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意思是:他必须观照由于因缘灭尽无余,所以五蕴灭尽无余。这是因缘灭智见。
造成轮回的五种主因(无明、爱、取、行、业)何时才会灭尽无余呢?根据佛陀的教导,烦恼会在你证悟阿罗汉道时灭尽无余。由于烦恼灭尽无余,所以在你般涅槃之后业力不再能产生任何果报。阿罗汉道彻底地灭除五种因。由于五种因灭尽无余,所以般涅槃后五蕴会灭尽无余。应当照见这种灭,因为佛陀在《大念处经》中开示说:「他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别忘了这里的「身」是指色身与名身而言。
现在你还不是阿罗汉。你会在什么时候证悟阿罗汉道呢?是现在还是未来呢?当然是未来。多久的未来呢?如果你具备充分的波罗蜜,而且持续精进地修行,你就可能在今生证悟阿罗汉道。即使在今生证悟,然而从剎那生灭的角度来看,那时对现在而言也称为未来。如果你将在来生证悟阿罗汉道,那么来生也是你的未来。在你证悟阿罗汉道的那个未来时候,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因会灭尽无余 。由于这五种因灭尽无余,所以般涅槃时五蕴灭尽无余。你必须照见到那两种灭。这种观智称为因缘灭智见(paccayato vaya bana dassana),即能照见因与果灭尽无余的智慧。
如果想以观智直接了知因果关系,你就必须先能观照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名色法,否则就无法见到因与果的灭尽无余。讲到这里,你还会说佛陀在《大念处经》当中只教导观照现在的名色法而已吗?如果了解佛陀的教导,你就不会那样说。过去、现在、未来的名色法都必须观照,因为它们都是观智的目标。如果不观照过去、现在、未来的名色法,你就无法了知缘起法及观照因果的生灭为无常、苦、无我,那么也就无法脱离生死轮回。
接着佛陀开示说:「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这句经文的意思是:你必须观照因缘生灭以及剎那生灭这两者。如何观照呢?你应当观照:由于五种因生起,所以五蕴生起;由于五种因灭尽无余,所以五蕴灭尽无余。这…
《转正*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