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转正*轮▪P6

  ..续本文上一页痛的毛病发生。佛陀建议这样的坐姿,因为这是最稳定与舒服的姿势,有助于保持心平静与提高警觉性。因此对于禅修而言,这是最好的姿势。

  「安立正念于自己禅修的所缘」是指:将心引导到禅修应当专注的目标,并且将心固定在那里。如果你修行安般念,就应当将正念安住在呼吸。如果你修行四界分别观,就应当将正念安住在四界(四大)的特相。

  「他正念地吸气,正念地呼气」是指他在呼吸的时候不舍弃正念。这是很重要的。正念的意思是明记不忘。如果你能明记经过鼻孔下端或人中的呼吸,持续不忘失,正念就会愈来愈强。正念强的时候,定力就会提升。当定力提升到相当程度的时候,你会见到呼吸转变成禅相。如果能持续稳固地专注于禅相,你就能证得初禅乃至第四禅。

  如何才能「正念地吸气,正念地呼气」呢?佛陀在经文中教导说:「吸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长。』呼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长。』」吸气长是指吸气时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呼气长是指呼气时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吸气与呼气长是指吸气与呼气时都各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

  当他吸气与呼气时都各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时,他的心中生起修行的强烈意愿(chanda欲)。透过意愿,他吸气的时间长,而且气息变得更微细;透过意愿,他呼气的时间长,而且气息变得更微细;透过意愿,他吸气与呼气的时间长,而且气息变得更微细。

  当他透过意愿的缘故,吸呼的时间长而且气息变得更微细时,喜悦(piti)在他心中生起。透过喜悦,他吸气的时间长,而且气息变得更微细;透过喜悦,他呼气的时间长,而且气息变得更微细;透过喜悦,他吸气与呼气的时间长,而且气息变得更微细。

  就禅修而言,生起喜悦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喜悦,你的定力就不能持续进步。喜悦何时才会生起呢?如果能够去除掉举与散乱,持续不断地专注于长的微细呼吸,如此就能提升定力,喜悦也自然会在你心中生起。

  接着,当他透过喜悦的缘故,吸呼的时间长而且气息变得更微细时,他的心离开长的呼吸而专注于禅相,既无贪欲也无忧恼,而是以中舍的态度持续地专注。

  同样的修行步骤可运用于呼吸短的情况,即经文中所说:「吸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短。』呼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短。』」这是透过了知呼吸长短而持续专注于呼吸直到禅相出现的情况。

  下一段经文是:「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呼气。』」意思是他以如此的想法训练自己:「吸气的时候,我应当知道、明了整个吸气过程里开始、中间、结尾的气息。呼气的时候,我应当知道、明了整个呼气过程里开始、中间、结尾的气息。」如此,他以清明的心,知道、明了吸呼的全息。

  在这里,大家不要误解说觉知全息的时候要默念「开始、中间、结尾」;事实上,在觉知全息的时候不需要如此默念,只需要知道经过同一点上的呼吸从头到尾的气息就够了。

  对于吸呼的气息稀薄、分散的比丘而言,他只能清楚地觉知与专注于开始的气息,而不能觉知与专注于中间与结尾的气息。另一位比丘只能清楚地觉知与专注于中间的气息,而不能觉知与专注于开始与结尾的气息。第三位比丘只能清楚地觉知与专注于结尾的气息,而不能觉知与专注于开始与中间的气息。第四位比丘能够清楚地觉知与专注于开始、中间与结尾这三个阶段的气息,没有任何困难。为了指出修行此法门应当依循第四位比丘的例子,所以佛陀说:「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呼气。』」

  由于修行此法门最初的方法除了吸气与呼气之外,不需要再做其它事情,所以说:「吸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长。』呼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长。』吸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短。』呼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短。』」然后他必须致力于提起更清楚的觉知等,所以说:「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吸气。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呼气。」清楚地了知呼吸是慧学;专注于呼吸是定学;约束自己的心,不使烦恼生起是戒学。在呼吸当中应当致力于实践此三学。

  接着是安般念的第四个阶段,佛陀开示说:「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呼气。』」意思就是他心里想:「我吸呼时应当存着使气息平静、平稳、安宁、安详的动机。」他如此训练自己。

  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粗显、微细与平静这三种情况:还没有致力于禅修的时候,比丘的身心是纷扰的、粗显的,呼吸的气息也是粗显的、不平静的,只借着鼻孔吸呼还不够用,必须也经由嘴巴来吸呼。然而,当他调御自己的身心之后,身心变得宁静、安稳,呼吸也就变得微细,他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还在呼吸。

  就好像一个人刚从山上跑下来,放下顶在头上的重物,直挺地站立着的时候,他的呼吸是粗显的,经由鼻孔呼吸还不够用,必须还要透过嘴巴来呼吸。然而,当他去除了疲劳、沐浴、喝水、用湿布盖在头上、坐在阴凉处休息的时候,他的呼吸就变得微细,他甚至不清楚自己是否还在呼吸。这个人是用来比喻禅修之后呼吸变得很微细的比丘,意思是他难以分辨自己是否还在呼吸。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在尚未开始禅修之时,他不曾去觉知、专注、反省或思惟将粗显的气息平静下来的问题;一旦开始禅修之后,他就会注意到这个问题。禅修时的气息比尚未禅修时的更微细,所以古代的注释者说:「在扰动的身心中,气息是粗显的;在平静的身心中,气息是微细的。」

  他如何以「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吸气;我应当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呼气」这样的想法来训练自己呢?什么是气息的身行(kaya savkhara)?与呼吸本身相关或系属于呼吸的事物称为气息的身行。他训练自己使气息的身行镇定、平稳与宁静,以如此的思惟来训练自己:「借着在身体向前弯、侧弯、各方向弯及后弯的时候,使气息的身行平静下来,以及借着在身体移动、颤抖、震动、摇动的时候,使气息的身行平静下来,我应当如此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呼吸。在身体不向前弯、侧弯、各方向弯及后弯的时候,不移动、不颤抖、不震动、不摇动的时候,我应当借着这些安详、微细的身体活动,平静气息的身行而呼吸。」

  到这里,我已经解释了以安般念来培育定力的四个阶段,即专注于(一)长息,(二)短息,(三)全息,(四)微息。大家应当了解有可能三个阶段合而为一,例如同时专注于长息、全息与微息。这是指当你呼吸的时间长而且气息微细时,你应当在同一点上觉知经过那里从头到尾的微细长息(即微细长息的全息)。如果呼吸还未变微细,你可以存着希望呼吸变微细的动机来持续地专注。如此,当你的定力提升时,呼吸就会变得微细。那时你必须以想要了知长息、全息与微息的强烈意愿来专注于经过同一点上从头到尾的气息。若能如此修行,你就可能成功地证得禅那。

  有时也可能短息、全息与微息这三个阶段合而为一。那时,你应当专注于经过同一点上微细短息的全息。因此,当呼吸长而且微细时,你应当同时专注于长息、全息与微息。当呼吸短而且微细时,你应当同时专注于短息、全息与微息。若能以够强的意愿与喜悦如此修行,你的定力将会提升,呼吸也会变得愈来愈微细。那时,不要因为呼吸变得不清楚而感到失望或焦虑不安,否则你的定力会衰退。事实上,呼吸愈来愈微细是非常好的现象。为什么呢?当你的定力提升到相当程度时,禅相就会出现,而且你的心会自动地专注于禅相。那时如果呼吸还很粗的话,它就会干扰你对禅相的专注,你的心会一下子注意在呼吸,一下子注意在禅相,如此你的定力就无法进一步提升。所以呼吸变得愈来愈微细是很好的,你应当感到欢喜,进一步去适应它、熟悉它。提起正念,持续地专注于那微细的呼吸。

  但是也应当注意这一点:要保持自然的呼吸,不要故意使呼吸变长、变短或变微细。若是如此控制呼吸,你的精进觉支与择法觉支会过强,定力就会渐渐衰退。应当照着呼吸自然的状态去专注它。定力提升时,呼吸有时会变长,有时会变短。无论呼吸长或短,你只需要专注于每一次呼吸从头到尾的气息。当定力更好的时候,你可以存着希望呼吸变微细的动机,继续专注于全息。当呼吸自然地变微细时,无论呼吸长或短,你都应当持续地专注于微细呼吸的全息。

  如果每一次静坐时你都能持续地专注于微细呼吸的全息一、二小时以上,你的定力就已经相当好。这是个关键的时刻,你必须特别谨慎地持续修行,停止一切的妄想与交谈,在行、住、坐、卧等一切时刻都必须保持正念,一心只专注于呼吸。

  如果能在每一次静坐时都持续专注于微细的呼吸一小时以上,如此持续至少三天,通常禅相就会出现。对有些禅修者而言,光在禅相之前出现;对有些禅修者而言,禅相在光之前出现。无论那一种先出现,禅修者都必须分辨禅相与光之间的差别。禅相与光不同,就像太阳与阳光不同一样。

  光可以出现在你身体乃至周围的任何部位、任何方向,而禅相只会出现在你鼻孔出口处附近而已。除了结生心以外,所有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的心都能产生许多物质微粒,称为心生色聚。如果分析它们,就可以透视到每一粒色聚里至少含有八种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营养素)。如果是定力强的心产生的色聚,其中的颜色会很明亮,其光明会出现在你全身的各处。再者,这些色聚里的火界能产生许多时节生色聚,它们里面的颜色也是明亮的。时节生色聚不只会散布在身体内,而且也会散布到身体外。散布的远近决定于定力的强弱。定力愈强时,这些色聚就能散布得愈远。光明就是来自这些心生色聚与…

《转正*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