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痛的毛病發生。佛陀建議這樣的坐姿,因爲這是最穩定與舒服的姿勢,有助于保持心平靜與提高警覺性。因此對于禅修而言,這是最好的姿勢。
「安立正念于自己禅修的所緣」是指:將心引導到禅修應當專注的目標,並且將心固定在那裏。如果你修行安般念,就應當將正念安住在呼吸。如果你修行四界分別觀,就應當將正念安住在四界(四大)的特相。
「他正念地吸氣,正念地呼氣」是指他在呼吸的時候不舍棄正念。這是很重要的。正念的意思是明記不忘。如果你能明記經過鼻孔下端或人中的呼吸,持續不忘失,正念就會愈來愈強。正念強的時候,定力就會提升。當定力提升到相當程度的時候,你會見到呼吸轉變成禅相。如果能持續穩固地專注于禅相,你就能證得初禅乃至第四禅。
如何才能「正念地吸氣,正念地呼氣」呢?佛陀在經文中教導說:「吸氣長的時候,他了知『我吸氣長。』呼氣長的時候,他了知『我呼氣長。』」吸氣長是指吸氣時經曆一段較長的時間;呼氣長是指呼氣時經曆一段較長的時間;吸氣與呼氣長是指吸氣與呼氣時都各經曆一段較長的時間。
當他吸氣與呼氣時都各經曆一段較長的時間時,他的心中生起修行的強烈意願(chanda欲)。透過意願,他吸氣的時間長,而且氣息變得更微細;透過意願,他呼氣的時間長,而且氣息變得更微細;透過意願,他吸氣與呼氣的時間長,而且氣息變得更微細。
當他透過意願的緣故,吸呼的時間長而且氣息變得更微細時,喜悅(piti)在他心中生起。透過喜悅,他吸氣的時間長,而且氣息變得更微細;透過喜悅,他呼氣的時間長,而且氣息變得更微細;透過喜悅,他吸氣與呼氣的時間長,而且氣息變得更微細。
就禅修而言,生起喜悅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喜悅,你的定力就不能持續進步。喜悅何時才會生起呢?如果能夠去除掉舉與散亂,持續不斷地專注于長的微細呼吸,如此就能提升定力,喜悅也自然會在你心中生起。
接著,當他透過喜悅的緣故,吸呼的時間長而且氣息變得更微細時,他的心離開長的呼吸而專注于禅相,既無貪欲也無憂惱,而是以中舍的態度持續地專注。
同樣的修行步驟可運用于呼吸短的情況,即經文中所說:「吸氣短的時候,他了知:『我吸氣短。』呼氣短的時候,他了知:『我呼氣短。』」這是透過了知呼吸長短而持續專注于呼吸直到禅相出現的情況。
下一段經文是:「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吸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呼氣。』」意思是他以如此的想法訓練自己:「吸氣的時候,我應當知道、明了整個吸氣過程裏開始、中間、結尾的氣息。呼氣的時候,我應當知道、明了整個呼氣過程裏開始、中間、結尾的氣息。」如此,他以清明的心,知道、明了吸呼的全息。
在這裏,大家不要誤解說覺知全息的時候要默念「開始、中間、結尾」;事實上,在覺知全息的時候不需要如此默念,只需要知道經過同一點上的呼吸從頭到尾的氣息就夠了。
對于吸呼的氣息稀薄、分散的比丘而言,他只能清楚地覺知與專注于開始的氣息,而不能覺知與專注于中間與結尾的氣息。另一位比丘只能清楚地覺知與專注于中間的氣息,而不能覺知與專注于開始與結尾的氣息。第叁位比丘只能清楚地覺知與專注于結尾的氣息,而不能覺知與專注于開始與中間的氣息。第四位比丘能夠清楚地覺知與專注于開始、中間與結尾這叁個階段的氣息,沒有任何困難。爲了指出修行此法門應當依循第四位比丘的例子,所以佛陀說:「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吸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呼氣。』」
由于修行此法門最初的方法除了吸氣與呼氣之外,不需要再做其它事情,所以說:「吸氣長的時候,他了知:『我吸氣長。』呼氣長的時候,他了知:『我呼氣長。』吸氣短的時候,他了知:『我吸氣短。』呼氣短的時候,他了知:『我呼氣短。』」然後他必須致力于提起更清楚的覺知等,所以說:「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吸氣。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呼氣。」清楚地了知呼吸是慧學;專注于呼吸是定學;約束自己的心,不使煩惱生起是戒學。在呼吸當中應當致力于實踐此叁學。
接著是安般念的第四個階段,佛陀開示說:「他如此訓練:『我應當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吸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呼氣。』」意思就是他心裏想:「我吸呼時應當存著使氣息平靜、平穩、安甯、安詳的動機。」他如此訓練自己。
在這裏,我們必須了解粗顯、微細與平靜這叁種情況:還沒有致力于禅修的時候,比丘的身心是紛擾的、粗顯的,呼吸的氣息也是粗顯的、不平靜的,只借著鼻孔吸呼還不夠用,必須也經由嘴巴來吸呼。然而,當他調禦自己的身心之後,身心變得甯靜、安穩,呼吸也就變得微細,他甚至會懷疑自己是否還在呼吸。
就好像一個人剛從山上跑下來,放下頂在頭上的重物,直挺地站立著的時候,他的呼吸是粗顯的,經由鼻孔呼吸還不夠用,必須還要透過嘴巴來呼吸。然而,當他去除了疲勞、沐浴、喝水、用濕布蓋在頭上、坐在陰涼處休息的時候,他的呼吸就變得微細,他甚至不清楚自己是否還在呼吸。這個人是用來比喻禅修之後呼吸變得很微細的比丘,意思是他難以分辨自己是否還在呼吸。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爲在尚未開始禅修之時,他不曾去覺知、專注、反省或思惟將粗顯的氣息平靜下來的問題;一旦開始禅修之後,他就會注意到這個問題。禅修時的氣息比尚未禅修時的更微細,所以古代的注釋者說:「在擾動的身心中,氣息是粗顯的;在平靜的身心中,氣息是微細的。」
他如何以「我應當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吸氣;我應當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呼氣」這樣的想法來訓練自己呢?什麼是氣息的身行(kaya savkhara)?與呼吸本身相關或系屬于呼吸的事物稱爲氣息的身行。他訓練自己使氣息的身行鎮定、平穩與甯靜,以如此的思惟來訓練自己:「借著在身體向前彎、側彎、各方向彎及後彎的時候,使氣息的身行平靜下來,以及借著在身體移動、顫抖、震動、搖動的時候,使氣息的身行平靜下來,我應當如此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呼吸。在身體不向前彎、側彎、各方向彎及後彎的時候,不移動、不顫抖、不震動、不搖動的時候,我應當借著這些安詳、微細的身體活動,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呼吸。」
到這裏,我已經解釋了以安般念來培育定力的四個階段,即專注于(一)長息,(二)短息,(叁)全息,(四)微息。大家應當了解有可能叁個階段合而爲一,例如同時專注于長息、全息與微息。這是指當你呼吸的時間長而且氣息微細時,你應當在同一點上覺知經過那裏從頭到尾的微細長息(即微細長息的全息)。如果呼吸還未變微細,你可以存著希望呼吸變微細的動機來持續地專注。如此,當你的定力提升時,呼吸就會變得微細。那時你必須以想要了知長息、全息與微息的強烈意願來專注于經過同一點上從頭到尾的氣息。若能如此修行,你就可能成功地證得禅那。
有時也可能短息、全息與微息這叁個階段合而爲一。那時,你應當專注于經過同一點上微細短息的全息。因此,當呼吸長而且微細時,你應當同時專注于長息、全息與微息。當呼吸短而且微細時,你應當同時專注于短息、全息與微息。若能以夠強的意願與喜悅如此修行,你的定力將會提升,呼吸也會變得愈來愈微細。那時,不要因爲呼吸變得不清楚而感到失望或焦慮不安,否則你的定力會衰退。事實上,呼吸愈來愈微細是非常好的現象。爲什麼呢?當你的定力提升到相當程度時,禅相就會出現,而且你的心會自動地專注于禅相。那時如果呼吸還很粗的話,它就會幹擾你對禅相的專注,你的心會一下子注意在呼吸,一下子注意在禅相,如此你的定力就無法進一步提升。所以呼吸變得愈來愈微細是很好的,你應當感到歡喜,進一步去適應它、熟悉它。提起正念,持續地專注于那微細的呼吸。
但是也應當注意這一點:要保持自然的呼吸,不要故意使呼吸變長、變短或變微細。若是如此控製呼吸,你的精進覺支與擇法覺支會過強,定力就會漸漸衰退。應當照著呼吸自然的狀態去專注它。定力提升時,呼吸有時會變長,有時會變短。無論呼吸長或短,你只需要專注于每一次呼吸從頭到尾的氣息。當定力更好的時候,你可以存著希望呼吸變微細的動機,繼續專注于全息。當呼吸自然地變微細時,無論呼吸長或短,你都應當持續地專注于微細呼吸的全息。
如果每一次靜坐時你都能持續地專注于微細呼吸的全息一、二小時以上,你的定力就已經相當好。這是個關鍵的時刻,你必須特別謹慎地持續修行,停止一切的妄想與交談,在行、住、坐、臥等一切時刻都必須保持正念,一心只專注于呼吸。
如果能在每一次靜坐時都持續專注于微細的呼吸一小時以上,如此持續至少叁天,通常禅相就會出現。對有些禅修者而言,光在禅相之前出現;對有些禅修者而言,禅相在光之前出現。無論那一種先出現,禅修者都必須分辨禅相與光之間的差別。禅相與光不同,就像太陽與陽光不同一樣。
光可以出現在你身體乃至周圍的任何部位、任何方向,而禅相只會出現在你鼻孔出口處附近而已。除了結生心以外,所有依靠心所依處而生起的心都能産生許多物質微粒,稱爲心生色聚。如果分析它們,就可以透視到每一粒色聚裏至少含有八種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顔色、香、味、食素(營養素)。如果是定力強的心産生的色聚,其中的顔色會很明亮,其光明會出現在你全身的各處。再者,這些色聚裏的火界能産生許多時節生色聚,它們裏面的顔色也是明亮的。時節生色聚不只會散布在身體內,而且也會散布到身體外。散布的遠近決定于定力的強弱。定力愈強時,這些色聚就能散布得愈遠。光明就是來自這些心生色聚與…
《轉正*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