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轉正*輪▪P7

  ..續本文上一頁時節生色聚裏顔色的明亮。

  然而,你不應該去注意那些光明,而應該只專注于呼吸。那時呼吸通常很微細。爲了覺知微細的呼吸,你必須保持持續與適度的精進,對微細的呼吸明記不忘並且清楚地了知微細的呼吸。若能如此修行,你的定力就會繼續提升,安般禅相也會出現在你鼻孔的出口處。

  什麼是安般禅相呢?當你的定力夠強時,呼吸就會轉變成禅相。呼吸是由心生色聚所組成的,其中的每一粒色聚裏至少含有九種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顔色、香、味、食素、聲音。當定力強時,色聚裏的顔色會很明亮。正如前面解釋過的,這些色聚裏的火界能産生許多時節生色聚,它們裏面的顔色也是明亮的。由于呼吸裏有數不盡的色聚,一粒色聚裏顔色的明亮與其它色聚裏顔色的明亮結合在一起,如此産生的光明就是禅相。

  開始時的禅相通常是不穩定的,那時還不要注意禅相,而應當只專注于呼吸。當你專注于呼吸的定力愈來愈深、愈來愈穩定時,禅相就會愈來愈穩定。剛出現的禅相通常是灰色的。定力提升時,禅相會轉變成白色(或其它顔色)。定力更提升時,禅相會轉變成光亮透明的,稱爲似相(patibhaga nimitta)。禅相會隨著禅修者的心或想而改變:有時禅相是長形的、有時是圓形的、有時是紅色的、有時是黃色的等等。你不應去注意禅相的顔色、形狀或外觀,否則它會繼續改變,你的定力也會衰減,因而無法達到禅那。應當一心只專注于呼吸,直到呼吸與禅相結合爲一,而且你的心自動地專注于禅相,那時就要專注于禅相,而不要再注意呼吸。如果有時注意禅相,有時注意呼吸,你的定力就會逐漸減退。

  你也不應注意呼吸或禅相裏四大的特相,如硬、粗、重與軟、滑、輕,流動與黏結,熱與冷、支持與推動。如果去注意它們,就變成在修行四大分別觀,而不是修行安般念了。

  其次,你也不應觀呼吸或禅相爲無常、苦或無我,這些是共相。爲什麼不應如此觀呢?因爲觀禅的目標是行法,即究竟名色法及其因;呼吸與禅相並不是究竟法,它們都還是密集(概念法),因此不是觀禅的目標。

  如果能持續地專注于似相,它會變得愈來愈明亮,猶如天上的明星一般。那時你的心會自動沈入似相之中,這稱爲安止,也稱爲禅那。就初學者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階段。

  疏鈔以譬喻來解釋這一點:譬如一個王後懷了將來能成爲轉輪聖王的胎兒。她可以時時用肉眼看見自己子宮內的胎兒。那時她會非常謹慎恭敬地保護著胎兒,以免胎死腹中。同樣的道理,禅修者必須以非常謹慎恭敬的心來守護自己的禅相。由于懶惰、迷糊與健忘的心不可能使人達到高度的修行成就,所以他應當保持熱誠、正知與正念,在行、住、坐、臥當中都專注于禅相。例如在經行(行禅)的時候,他應當先站在經行處的起點,專注于呼吸。當禅相與呼吸結合並且他的心自動專注于禅相時,他應當一心專注于禅相。專注到定力很強的時候,才開始起步慢慢地走。走的時候仍然一心只專注于禅相。

  能夠在任何姿勢中都一心專注于禅相是心力的作用。大家都有這樣的心力。請精勤地修行,你一定能成功的。在開始的階段,安止的時間通常不久。這時你不應氣餒,而應當一再地努力。如果能付出持續有力的精進,保持清明的正知與敏銳的正念,你就能維持長時間融入于禅相之中。那時你應當多練習長時間住在安止定中,而不要經常檢查禅支,否則你的定力會逐漸減退。

  你的安止定必須深而且穩定,能夠持續達到一小時、二小時、叁小時等,愈久愈好。若能在每一次靜坐時都持續入在安止定中一小時以上,如此連續至少叁天之後,你就可以開始檢查禅支。檢查禅支之前必須先入在深且強的安止定中一小時以上。出定之後就注意心髒裏面下方之處,觀察在那裏生起的有分心。開始時,多數禅修者不了解有分心與禅相的差別。當他們在心髒裏見到與出現在鼻孔出口處一樣的禅相時,他們以爲那就是有分心。事實上那不是有分心。有分心就像心髒裏的鏡子一樣 。在《增支部》(Avguttara Nikaya)的《彈指之頃章》(acchara- savghata chapter)裏說:“pabhasara midam bhikkhave cittam”──「諸比丘,有分心是明亮的。」明亮的光從有分心發出來。雖然有分心能産生明亮的光,但是有分心本身是心,而不是光。有分心能産生許多心生色聚,這些色聚裏的顔色是明亮的。這些心生色聚裏的火界能産生許多時節生色聚,它們裏面的顔色也是明亮的。光明就來自這些心生色聚與時節生色聚裏的顔色。光明的強度決定于與有分心相應的智慧強度;智慧愈強時,光明就愈亮。因此,如果有分心是由觀智的業力所産生,那麼由于其智慧非常強,所以其光明也非常強盛明亮。因此有分心是一回事,光明是另一回事。

  檢查有分心時,每次只能檢查幾秒鍾而已。如果檢查的時間達到一、二分鍾那麼久的話,你可能會感到心髒疼痛,你的定力也會減退。因此,在每一次檢查時,無論是否檢查到有分心,幾秒鍾之後就必須再回來專注于鼻孔出口處的安般似相。必須專注到産生強而有力的安止,安般似相也必須非常明亮,然後又可以再度檢查有分心。如此來回地檢查幾次之後,你也許就能檢查到有分心。然後還是要回來專注于安般似相。專注到強而有力的安止生起,而且似相非常明亮時,就再去注意有分心。那時你會見到安般似相出現在有分心之中。正如鏡子裏可以顯現出你的影像一樣,有分心的明鏡中可以顯現出安般似相。那時你就可以開始檢查五禅支,即尋、伺、喜、樂、一境性。

  尋是將心投入似相的心理現象;伺是保持心持續地投入似相的心理現象;喜是對似相的歡喜;樂是專注于似相時的快樂感受;一境性是對似相的一心專注(心與似相合而爲一)。剛開始檢查五禅支時,每次只檢查一個禅支,從尋開始。清楚地檢查到尋之後,又必須回來專注于安般似相,直到産生強而有力的安止,然後可以在有分心的地方檢查伺。以同樣的過程逐一地檢查喜、樂與一境性。能夠逐一地檢查五禅支之後,就試著同時檢查五禅支。成功之後,就要練習五自在。

  五自在是:一、入定自在──應當練習在你想入定時就能迅速地入定。二、出定自在──練習能在預定要出定的時間自在地出定。叁、住定自在──想住在定中多久就能持續地住定多久,例如一小時、二小時、叁小時等等;第四與第五項自在都是在你想檢查禅支時就能清楚地檢查──以意門轉向心檢查禅支稱爲轉向自在;以同一個心路過程中的速行心檢查禅支稱爲審察自在。能夠修成五自在之後,才可以逐步地修行第二禅、第叁禅與第四禅。當你入在初禅裏的時候,呼吸變得很微細;入在第二禅裏的時候,呼吸變得更微細;在第叁禅中,呼吸又更微細。當你入在第四禅中的時候,呼吸完全停止。

  我詢問過許多禅修者,讓他們比較各種禅那的優劣。多數禅修者說:第二禅比初禅更殊勝,第叁禅比第二禅更殊勝,第四禅則是這四種禅那當中最殊勝的。

  能進入這些禅那是由于心力的緣故。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心力。大家應當在佛陀的教法中精進修行。如果你付出夠強的精進,沒有什麼事是不能達成的。提起這樣的心力,持續地努力修行,那麼大家必定都能如願地達到第四禅。

  成就第四禅之後,如果轉修十遍、八定、四梵住等止禅法門,你很容易就能修成它們。此外你也可以轉修觀禅。以安般禅那爲基礎而轉修觀禅者有兩種:

  一、 呼吸行者(assasapassasakammika入出息行者)

  二、 禅那行者(jhanakammika)

  然而,如此的翻譯並不精確。以下我要進一步解釋這兩種人的修行方法。

  在止禅中有四十種業處(修行法門),而在觀禅中只有兩種業處,即色業處(rupa kammatthana)與名業處(nama kammatthana)。色業處以色法(物質現象)作爲觀照的目標;名業處以名法(精神現象)作爲觀照的目標。色業處也稱爲色攝受(rupa pariggaha);名業處也稱爲非色攝受(arupa pariggaha),在此,非色是指名法而言。禅修者修成安般第四禅之後,如果想先修行色業處,他應當先觀照呼吸裏的究竟色法,因此稱他爲呼吸行者。如果想先修行名業處,他應當先觀照禅支,因此稱他爲禅那行者。

  呼吸行者應當再度修行安般念,達到第四禅。從第四禅出定之後,逐一地觀察呼吸裏四界的十二特相,即硬、粗、重、軟、滑、輕、流動、黏結、熱、冷、支持、推動。觀察純熟之後,就將這十二特相分爲四組,即同時觀察到硬、粗、重、軟、滑、輕時就了知它們爲地界;同時觀察到流動與黏結時就了知它們爲水界;同時觀察到熱與冷時就了知它們爲火界;同時觀察到支持與推動時就了知它們爲風界。如此一再重複地觀察:「地、水、火、風;地、水、火、風……」,持續地專注于呼吸裏的四界。若能這樣有系統地專注,就能見到色聚。進一步分析色聚時,就能透視到每一粒色聚裏所包含的九種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顔色、香、味、食素與聲音。這九種色法稱爲呼吸身(assasapassasa kaya)。

  觀照了呼吸身之後,他應當如此思惟:「呼吸身依靠什麼而生起呢?」他照見呼吸身依靠依處而生起。依處是什麼呢?根據《阿毗達摩藏》(Abhidhamma),依處有六種,即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與心所依處。然而,根據經上的教導,依處是指所生身而言。所生身包括四類色法:

  甲、 業生色:由業力所産生的色法。

  乙、 心生色:由心産生的色法。

  丙、 時節生色:由火界産生的色法。

  丁、 食生色:由食素産生的色法。

  爲什麼經與論所教導的方法不同呢?因爲經是教導實際修行的方法,而論…

《轉正*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