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转正*轮▪P7

  ..续本文上一页时节生色聚里颜色的明亮。

  然而,你不应该去注意那些光明,而应该只专注于呼吸。那时呼吸通常很微细。为了觉知微细的呼吸,你必须保持持续与适度的精进,对微细的呼吸明记不忘并且清楚地了知微细的呼吸。若能如此修行,你的定力就会继续提升,安般禅相也会出现在你鼻孔的出口处。

  什么是安般禅相呢?当你的定力够强时,呼吸就会转变成禅相。呼吸是由心生色聚所组成的,其中的每一粒色聚里至少含有九种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声音。当定力强时,色聚里的颜色会很明亮。正如前面解释过的,这些色聚里的火界能产生许多时节生色聚,它们里面的颜色也是明亮的。由于呼吸里有数不尽的色聚,一粒色聚里颜色的明亮与其它色聚里颜色的明亮结合在一起,如此产生的光明就是禅相。

  开始时的禅相通常是不稳定的,那时还不要注意禅相,而应当只专注于呼吸。当你专注于呼吸的定力愈来愈深、愈来愈稳定时,禅相就会愈来愈稳定。刚出现的禅相通常是灰色的。定力提升时,禅相会转变成白色(或其它颜色)。定力更提升时,禅相会转变成光亮透明的,称为似相(patibhaga nimitta)。禅相会随着禅修者的心或想而改变:有时禅相是长形的、有时是圆形的、有时是红色的、有时是黄色的等等。你不应去注意禅相的颜色、形状或外观,否则它会继续改变,你的定力也会衰减,因而无法达到禅那。应当一心只专注于呼吸,直到呼吸与禅相结合为一,而且你的心自动地专注于禅相,那时就要专注于禅相,而不要再注意呼吸。如果有时注意禅相,有时注意呼吸,你的定力就会逐渐减退。

  你也不应注意呼吸或禅相里四大的特相,如硬、粗、重与软、滑、轻,流动与黏结,热与冷、支持与推动。如果去注意它们,就变成在修行四大分别观,而不是修行安般念了。

  其次,你也不应观呼吸或禅相为无常、苦或无我,这些是共相。为什么不应如此观呢?因为观禅的目标是行法,即究竟名色法及其因;呼吸与禅相并不是究竟法,它们都还是密集(概念法),因此不是观禅的目标。

  如果能持续地专注于似相,它会变得愈来愈明亮,犹如天上的明星一般。那时你的心会自动沉入似相之中,这称为安止,也称为禅那。就初学者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阶段。

  疏钞以譬喻来解释这一点:譬如一个王后怀了将来能成为转轮圣王的胎儿。她可以时时用肉眼看见自己子宫内的胎儿。那时她会非常谨慎恭敬地保护着胎儿,以免胎死腹中。同样的道理,禅修者必须以非常谨慎恭敬的心来守护自己的禅相。由于懒惰、迷糊与健忘的心不可能使人达到高度的修行成就,所以他应当保持热诚、正知与正念,在行、住、坐、卧当中都专注于禅相。例如在经行(行禅)的时候,他应当先站在经行处的起点,专注于呼吸。当禅相与呼吸结合并且他的心自动专注于禅相时,他应当一心专注于禅相。专注到定力很强的时候,才开始起步慢慢地走。走的时候仍然一心只专注于禅相。

  能够在任何姿势中都一心专注于禅相是心力的作用。大家都有这样的心力。请精勤地修行,你一定能成功的。在开始的阶段,安止的时间通常不久。这时你不应气馁,而应当一再地努力。如果能付出持续有力的精进,保持清明的正知与敏锐的正念,你就能维持长时间融入于禅相之中。那时你应当多练习长时间住在安止定中,而不要经常检查禅支,否则你的定力会逐渐减退。

  你的安止定必须深而且稳定,能够持续达到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等,愈久愈好。若能在每一次静坐时都持续入在安止定中一小时以上,如此连续至少三天之后,你就可以开始检查禅支。检查禅支之前必须先入在深且强的安止定中一小时以上。出定之后就注意心脏里面下方之处,观察在那里生起的有分心。开始时,多数禅修者不了解有分心与禅相的差别。当他们在心脏里见到与出现在鼻孔出口处一样的禅相时,他们以为那就是有分心。事实上那不是有分心。有分心就像心脏里的镜子一样 。在《增支部》(Avguttara Nikaya)的《弹指之顷章》(acchara- savghata chapter)里说:“pabhasara midam bhikkhave cittam”──「诸比丘,有分心是明亮的。」明亮的光从有分心发出来。虽然有分心能产生明亮的光,但是有分心本身是心,而不是光。有分心能产生许多心生色聚,这些色聚里的颜色是明亮的。这些心生色聚里的火界能产生许多时节生色聚,它们里面的颜色也是明亮的。光明就来自这些心生色聚与时节生色聚里的颜色。光明的强度决定于与有分心相应的智慧强度;智慧愈强时,光明就愈亮。因此,如果有分心是由观智的业力所产生,那么由于其智慧非常强,所以其光明也非常强盛明亮。因此有分心是一回事,光明是另一回事。

  检查有分心时,每次只能检查几秒钟而已。如果检查的时间达到一、二分钟那么久的话,你可能会感到心脏疼痛,你的定力也会减退。因此,在每一次检查时,无论是否检查到有分心,几秒钟之后就必须再回来专注于鼻孔出口处的安般似相。必须专注到产生强而有力的安止,安般似相也必须非常明亮,然后又可以再度检查有分心。如此来回地检查几次之后,你也许就能检查到有分心。然后还是要回来专注于安般似相。专注到强而有力的安止生起,而且似相非常明亮时,就再去注意有分心。那时你会见到安般似相出现在有分心之中。正如镜子里可以显现出你的影像一样,有分心的明镜中可以显现出安般似相。那时你就可以开始检查五禅支,即寻、伺、喜、乐、一境性。

  寻是将心投入似相的心理现象;伺是保持心持续地投入似相的心理现象;喜是对似相的欢喜;乐是专注于似相时的快乐感受;一境性是对似相的一心专注(心与似相合而为一)。刚开始检查五禅支时,每次只检查一个禅支,从寻开始。清楚地检查到寻之后,又必须回来专注于安般似相,直到产生强而有力的安止,然后可以在有分心的地方检查伺。以同样的过程逐一地检查喜、乐与一境性。能够逐一地检查五禅支之后,就试着同时检查五禅支。成功之后,就要练习五自在。

  五自在是:一、入定自在──应当练习在你想入定时就能迅速地入定。二、出定自在──练习能在预定要出定的时间自在地出定。三、住定自在──想住在定中多久就能持续地住定多久,例如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等等;第四与第五项自在都是在你想检查禅支时就能清楚地检查──以意门转向心检查禅支称为转向自在;以同一个心路过程中的速行心检查禅支称为审察自在。能够修成五自在之后,才可以逐步地修行第二禅、第三禅与第四禅。当你入在初禅里的时候,呼吸变得很微细;入在第二禅里的时候,呼吸变得更微细;在第三禅中,呼吸又更微细。当你入在第四禅中的时候,呼吸完全停止。

  我询问过许多禅修者,让他们比较各种禅那的优劣。多数禅修者说:第二禅比初禅更殊胜,第三禅比第二禅更殊胜,第四禅则是这四种禅那当中最殊胜的。

  能进入这些禅那是由于心力的缘故。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力。大家应当在佛陀的教法中精进修行。如果你付出够强的精进,没有什么事是不能达成的。提起这样的心力,持续地努力修行,那么大家必定都能如愿地达到第四禅。

  成就第四禅之后,如果转修十遍、八定、四梵住等止禅法门,你很容易就能修成它们。此外你也可以转修观禅。以安般禅那为基础而转修观禅者有两种:

  一、 呼吸行者(assasapassasakammika入出息行者)

  二、 禅那行者(jhanakammika)

  然而,如此的翻译并不精确。以下我要进一步解释这两种人的修行方法。

  在止禅中有四十种业处(修行法门),而在观禅中只有两种业处,即色业处(rupa kammatthana)与名业处(nama kammatthana)。色业处以色法(物质现象)作为观照的目标;名业处以名法(精神现象)作为观照的目标。色业处也称为色摄受(rupa pariggaha);名业处也称为非色摄受(arupa pariggaha),在此,非色是指名法而言。禅修者修成安般第四禅之后,如果想先修行色业处,他应当先观照呼吸里的究竟色法,因此称他为呼吸行者。如果想先修行名业处,他应当先观照禅支,因此称他为禅那行者。

  呼吸行者应当再度修行安般念,达到第四禅。从第四禅出定之后,逐一地观察呼吸里四界的十二特相,即硬、粗、重、软、滑、轻、流动、黏结、热、冷、支持、推动。观察纯熟之后,就将这十二特相分为四组,即同时观察到硬、粗、重、软、滑、轻时就了知它们为地界;同时观察到流动与黏结时就了知它们为水界;同时观察到热与冷时就了知它们为火界;同时观察到支持与推动时就了知它们为风界。如此一再重复地观察:「地、水、火、风;地、水、火、风……」,持续地专注于呼吸里的四界。若能这样有系统地专注,就能见到色聚。进一步分析色聚时,就能透视到每一粒色聚里所包含的九种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与声音。这九种色法称为呼吸身(assasapassasa kaya)。

  观照了呼吸身之后,他应当如此思惟:「呼吸身依靠什么而生起呢?」他照见呼吸身依靠依处而生起。依处是什么呢?根据《阿毗达摩藏》(Abhidhamma),依处有六种,即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与心所依处。然而,根据经上的教导,依处是指所生身而言。所生身包括四类色法:

  甲、 业生色:由业力所产生的色法。

  乙、 心生色:由心产生的色法。

  丙、 时节生色:由火界产生的色法。

  丁、 食生色:由食素产生的色法。

  为什么经与论所教导的方法不同呢?因为经是教导实际修行的方法,而论…

《转正*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