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转正*轮▪P32

  ..续本文上一页,你必须彻底地研究《阿毗达摩藏》;在此我只能简要地回答而已 。名法(精神现象)包括心(citta)与心所(cetasika)。心有八十九种,包括善心、不善心、果报心与唯作心。心所有五十二种,包括:

  (一) 通一切心的心所,如触、受、想、思、作意、精进等;

  (二) 不善的心所,如愚痴、瞋恨、贪欲、邪见等;

  (三) 美的心所,如信、念、无贪、无瞋、慧根等。

  色法(物质现象)有二十八种,包括四大种色及二十四种所造色,如颜色、气味、食素等。它们可以依照来源而分成四类,即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与食生色。

  至于十二缘起当中的名色这一支,根据经教的方法,这里的「名」是指果报心与其相应心所而已,不包括善心、不善心、唯作心与它们的相应心所。这里的「色」主要是指业生色及由果报心产生的心生色。然而,无可避免地,时节生色与食生色也都包括在内,因为这两种色法分别由上述两种色法里的火界(tejo-dhatu)与食素所产生。因此这里的「色」也包含四类色法,所以色法与十二缘起当中名色一支的色是相同的。

  问32:五蕴的定义为何?

  答32: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及识蕴。色是物质;受是感受;想是内心烙下印象;行包括许多附属的心理现象(心所);识就是心。色蕴是十一类物质的集合,即包括过去的、未来的与现在的、内在的与外在的、粗的与细的、低劣的与高尚的、远的与近的色法。同样的道理,受蕴是十一类感受的集合;想蕴是十一类内心印象的集合;行蕴是十一类心所的集合;识蕴是十一类心识的集合。

  另一种分类法是:二十八种色法是色蕴,其中包括四大种色与二十四种所造色。六种感受是受蕴,即对颜色、声音、气味、滋味、触觉及心理目标的感受;或者乐受、苦受与舍受是受蕴。六种内心印象是想蕴,即对颜色、声音、气味、滋味、触觉及心理目标的印象。除了受与想之外的五十种心所是行蕴。六种心识是识蕴,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

  这只是简单的介绍。若想深入地了解五蕴,你应当在良师的指导之下详尽地研学《阿毗达摩藏》,并且透过实际修行止观去照见它们。

  问33:今生贫穷、多病的果报跟过去世有关吗?如果有,是不是宿命论,或是常见?

  答33:对于这件事,你必须分辨人道生活与天道、地狱道生活的差别。天道与地狱道称为业果生活地(kammaphalupajivibhumi),意即该道的众生透过业力的果报而得到其生活。人道则称为精进果生活地(utthanaphalupajivibhumi),意即人道的众生透过精进的结果而得到其生活。由于过去世业力的缘故,天道与地狱道的众生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自然就得到快乐或痛苦的生活。人道的众生则不同,他们的生活不只与过去世的业力有关,也受到今世的努力与智慧影响。因此,业力、努力与智慧是决定人生幸福的三项因素。

  就以你所提到的贫富问题为例,如果一个人有发财的善业力成熟,并且付出足够的努力与运用智慧,他能够变成大富翁并且享用自己的财富。

  然而,如果一个人只是有发财的善业力成熟,但是不付出努力,也不运用智慧,那么即使得到了大量的财富,他也无法保有,终究会失去财富而变得贫穷落魄。生在佛陀时代的大富长者子(Mahadhanasetthiputta)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与妻子都各得到多达八亿元的遗产;然而,后来他们失去了所有的财富而变成乞丐。除此之外,尽管他有足够的善业力,能支持他在那一世就证得阿罗汉果,但是由于他不付出努力与运用智慧来修行佛法,所以他一直到死亡都还只是一个可怜的凡夫。

  如果一个人没有致富的善业力成熟,但是付出努力与运用智慧去赚钱,他无法变成富翁,但是仍然能享有某种程度的舒适生活。由此可知,努力与智慧比业力更重要。

  有一个关于三条鱼的故事,能给予我们更清楚的了解:从前,有个渔夫在恒河捉到三条鱼。这三条鱼当中,一条相信努力,一条相信业力,另一条相信智慧。相信努力的那条鱼认为自己单靠努力就能逃脱,因此牠一再地奋力跳跃,企图挣脱渔网。渔夫被牠激怒了,就用划船的桨狠狠地打牠,把牠打死了。相信业力的那条鱼认为如果自己有逃脱厄运的善业力,该业力会自动地产生果报;因此牠静静地躺在甲板上,等待好运自动来临,一点也不想付出任何努力。第三条鱼相信智慧,牠认为自己能采取理智的行动而逃脱,因此牠一直观察周遭的情况,留意适合采取行动的时机。

  渔夫将船划向岸边。当船接近岸边时,他一脚跨上岸,另一脚还留在船上,那时他无意中让渔网打开了一道隙缝。那条相信智慧的鱼把握这稍纵即逝的良机,迅速地从那道隙缝中跳出渔网,落入水中,并且立刻游回恒河去。

  由这个故事的启示,我们可以了解智慧是这三项因素当中最重要的。

  至于生病,有四项可能的因素,即业力、心理、时节(火界)与食物;因此并不是所有疾病都由业力造成。

  佛教是分辨道理的(vibhajja-vada),教导人有因才有果;没有因就没有果。如此的因果正见既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常见。

  如果你相信自己的命运已经完全注定,无法改变,那么你就是宿命论者。根据佛陀的教导,当一个业力成熟而且即将结成果报时,那业力的果报是决定的、无法改变的;但是当一个业力尚未成熟时,它的果报是尚未决定的、可以改变的。摩诃目犍连尊者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他般涅槃之前,他在过去某一生中企图杀害父母的恶业力成熟了,因此他被痛打到全身的每一块骨头都粉碎。即使他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仍然无法改变这种恶报。然而,由于他已经断尽一切烦恼,所以除了当生已经成熟的那些业力之外,其它所有的业力都不能产生果报。般涅槃之后他就解脱了生死轮回。

  如果你相信你的前世和今世是同一个人,意即同样的那个人从前世生到今世来,或者你相信有一个灵魂从一世投生到另一世,那么你就是有常见。根据佛陀的教导,没有灵魂或自我存在。你的前世是由剎那生灭的名色法构成的,你的今世也是由剎那生灭的名色法构成的,它们是不同的。没有一个不变的「你」或人存在。然而,过去世累积的业力产生今世的五取蕴,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而不是完全不相关的。因此佛教既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常见。

  问34:请问禅师,修完止禅与观禅的修行者应该再修习其它法门或重复练习止禅与观禅?若是重复,他应该先从那个阶段复习?或可以随心所欲,想复习那个阶段都可以?或有一定的原则?请禅师慈悲开示。

  答34:根据佛陀的教导,只有在证得阿罗汉果之时,观禅才算修完;在你成为阿罗汉之前都必须继续修行止禅与观禅。《相应部.七处善经》(Sattatthanakusala Sutta of Samyutta Nikaya)中说:每一位阿罗汉都经常将心安住于三种修行法当中的一种,即依照十八界、十二处或缘起而观照行法为无常、苦或无我。注释称这三种修行法为「经常住处」(satata-vihari)。此外,阿罗汉也修行止禅与观禅,以受用禅那中的安乐住处与果定中的涅槃乐。若阿罗汉想入灭尽定,他必须循着一定的次第修行止禅与观禅。

  有些禅修者已经练习了观禅的所有重要课程,因而声称自己已经修完观禅。其实那样说是不正确的。他们必须一再重复地修行止禅与观禅,并且以圣典中的教理谨慎地检查自己的禅修体验。通常需要花费许多年的时间如此复习与检查,才能确定自己的情况,因此向别人炫耀自己的禅修成果是不恰当的。一般而言,有两种复习观禅的方法:一种是从生灭随观智开始复习;另一种是从自己还观照得还不够清晰的阶段开始复习。复习时很重要的原则是必须依照佛陀所教导的止禅与观禅修法方法正确地实行。

  问35:何谓法眼净?什么是初果?

  答35:在《转*轮经》及其它某些经中,法眼净(dhammacakkhu)是指须陀洹道(sotapattimagga)而言;在另外一些经中,法眼净是指阿那含道(anagamimagga)而言。

  须陀洹(Sotapanna)是证悟涅槃的四类圣者当中的第一类。「须陀」(Sota)意为「流」,即指圣者之流;「阿洹那」(apanna)意为「进入」。因此须陀洹的意思是入流,即进入圣者之流的人。

  问36:如果自己感到自己的贪爱、瞋恚与痴迷都消灭了,那他是否可以宣称自己是阿罗汉?或者如何自行验证?

  答36:我们必须了解烦恼有三个层次,即:

  一、 潜伏性的烦恼(Anusaya kilesa):潜藏在名色相续流当中,没有在心中显现出来的烦恼。

  二、 困扰性的烦恼(Pariyutthana kilesa):浮现在心中、造成困扰的烦恼。

  三、 违犯性的烦恼(Vitikkama kilesa):促使人造作不善的身业或语业的烦恼。

  阿罗汉必须完全灭除这三层次的烦恼。就凡夫而言,当心中没有烦恼生起时,他可能会感到自己的烦恼都消灭了。然而,那种境界可能只是因为困扰性的烦恼与违犯性的烦恼暂时被强有力的观智或禅那降伏而已,实际上他还未证得圣道智,还有潜伏性的烦恼存在。只要还有潜伏性的烦恼存在,遇到诱发的因缘时,困扰性的烦恼与违犯性的烦恼可能再度生起。

  大龙大长老(Mahanaga Mahathera)就是一个很有名的例子:他是法施阿罗汉(Dhammadinna arahant)的老师,已经修行止禅与观禅超过六十年以上,然而他还是一个凡夫(puthujjana)。虽然他还是一个凡夫,但是由于强而有力的止观禅修力量,所以在长达六十年的时间里他的心中都没有烦恼生起,而且他持戒非常清净、严谨…

《转正*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