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转正*轮▪P2

  ..续本文上一页同一个地方觉知每一次呼吸从头到尾的气息。这就是《大念处经》中提到的「觉知息的全身」。由于气息必定都会经过接触部位,禅修者将心安住于接触部位里的一处,觉知一开始吸气时经过那里的气息、吸气中间经过那里的气息及吸气最后经过那里的气息;呼气时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此觉知息的全身(全息)使禅修者的心更加专注。

  有时气息会变得很微弱,禅修者甚至察觉不到气息。事实上气息仍然存在,并未停止,只是心不够仔细,正念不够清明,所以才觉察不到。这时要保持镇定,以平静的心继续安住在气息原本出现的地方,内心了解气息仍然一直在经过那里。让身心保持宽松舒坦而且保持警觉心,如此有助于觉察微细的气息。保持沉着、耐心与细心地守候着,渐渐就能体验到若有若无的微细气息。能觉知这种微细气息对培育深度定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要能渐渐习惯于觉知它。千万不要刻意去改变呼吸,企图使气息变得明显!那样做会使你的定力减退,因而丧失了培育深厚定力的好机会,同时也可能造成身体不舒服。应当继续保持自然的呼吸,并且对自己能觉察到若有若无的微细气息感到满意;感到满意时心就会安定;心安定时正念就会更清晰,也就能更轻易地觉察微细的气息。一再地尝试与练习,使这种良性循环维持下去。渐渐地就会熟练,心会随着愈来愈微细的气息而变得愈来愈平静,定力也会愈来愈深。

  修行每一种法门都要平衡五根与七觉支,修行安般念当然不例外。五根当中,信根与慧根必须平衡,精进根与定根必须平衡,念根则处在中间调和它们。在这里,信根是指深信修行安般念能使人提升定力,证得禅那。信根强对培育定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如果信根太强而慧根太弱,则变成不理智的盲目相信,无法因此而得到高度的修行成果。这里的慧根是指认识正确的修行方法;如果慧根太强而信根太弱,则会整天高谈阔论、批判评议,而无心亲身实修,当然得不到真实的利益。精进根是努力促使心专注于气息;如果精进根太强而定根太弱,心则倾向于掉举不安。有不少人误以为用很强的心力来专注就能迅速地提升定力;事实上他们将精进根与定根的作用混淆了:定是使心专一于气息,精进则是背后推动策励的力量。不必花费很强的精进力就足以保持专一;保持专一的时间愈久,定力自然愈深,这是五根平衡开展的结果,不能单靠强力的精进来达成。多余的精进力不但无助于摄心,白费力气,导致疲劳,而且使心浮躁不安,反而障碍了定力的开展。反过来说,当定根强而精进根弱时,由于缺乏持续精进的推动,所以心会倾向于懈怠与昏沉。平衡五根的作法就是以正念来调和这两组:既要了解正确的修行方法,也要充满信心地去实际练习;以适度的精进力,保持觉知气息就够了;如此勤于练习,将觉知的状态维持下去。觉知气息的正念持续愈久,定力就愈深,这时必须继续保持适度的精进,使正念相续不断,如此五根就能达到平衡。

  要如何平衡七觉支呢?七觉支可分为相对立的两组:择法、精进、喜这三觉支是一组;轻安、定、舍这三觉支是另一组;而念觉支则处在中间来调和这两组。择法觉支即是以善巧方法 ,清楚地了知气息;精进觉支即是努力于觉知气息;喜觉支即是对气息感到兴趣与欢喜。当内心倾向于懈怠或昏沉时,正念要立刻觉察,并且加强择法、精进、喜这三觉支,以便将不活跃的心策励起来。轻安觉支即内心保持宽松舒坦;定觉支即一心专注于气息;舍觉支即平等中道,不忧不喜,不执着得失。当内心倾向于掉举或浮躁时,正念要立刻觉察,并且加强轻安、定、舍这三觉支,以便将太活跃的心抑制下去。当这两组觉支达到平衡时,心调整到恰好,不浮也不沉,能够稳定地向前进展。正念觉察到这种情况,此时既不需要策励心,也不需要抑制心,只要不干涉地旁观而已。如此平衡五根与七觉支时,就能排除五盖,顺利地提升定力。

  定力提升到相当程度时,禅修者往往会经验到各式各样的光明,甚至感到自己的定力受到光明的干扰。这些光明是修定过程的自然现象,只要不去理会它们,一心只专注于气息,渐渐就会习惯。习惯之后,不但不会再受到干扰,而且由于光明的缘故,禅修者能更清楚地觉知气息。

  如果禅修者的定力达到相当稳定的程度,每支香都能持续不断地专注于气息至少一小时,如此连续维持三天以上,通常禅相不久就会出现。所谓的「禅相」就是修行禅定时内心专注的对象。安般念的禅相是由气息转变成的。当气息转变成白色或光亮时,那就是禅相;但是还不要去注意禅相,而应继续专注于气息,因为刚开始的禅相通常还不稳定。当气息转变成光亮的禅相而且稳定,禅修者专注于气息时自然而然就专注在禅相上,这时就让心继续专注于禅相,而不再去注意气息。刚开始专注于禅相时,禅相可能持续不久。当禅相变得暗淡无光时,就再度专注于气息,培育定力。当定力提升,气息再度转变成光亮的禅相而且心自动地专注于禅相时,就让心继续专注于禅相,不再理会气息。如此一再地练习,使专注于禅相的时间愈来愈长。在此过程中,有时心与禅相融合为一,一心只有禅相,没有第二念,那就是安止定。进一步应当练习入于安止定中愈久愈好。

  站立时的修行方法与静坐时差不多,都是保持宽松舒坦,觉知气息。行禅时最好先站立在经行道的起点,闭上眼睛,觉知气息。等到心平静下来,能觉知气息之后,才微微睁开眼睛,开始起步慢慢地向前走,同时继续觉知气息。走到经行道的另一端时,站立在那里觉知气息一会儿,然后慢慢地转身,同时继续觉知气息……如此来回地行禅。躺卧时也是保持宽松舒坦,觉知气息。如此,不只是在静坐时培育对气息的觉知而已,而是在行、住、坐、卧等一切威仪中,从清晨醒来到晚间入睡之间的所有时刻里都尽量练习觉知气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若能如此掌握正确的要领,勤修不懈,大家就很可能在这次禅修营期间证得禅那,乃至达到更高的成就。

  在此预祝大家修行成功!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

   转*轮经

  (Dhammacakkapavattana Sutta)

  这部经是佛陀成道后所开示的第一部经,对象是五比丘(事实上是五沙门;今随经文的用法如此译)。

  悉达多太子出家后不久就开始以坚强的毅力在优楼频螺(Uruvela)修练各种苦行。这五沙门侍奉他并且供给他所需的微少需求。六年后,他体会到自我折磨的苦行不是导向证悟之道,就放弃苦行,开始食用身体所需要的食物。五比丘误会太子已不再为证悟而奋斗,对他感到很失望,就离开他而前往仙人堕处的鹿野苑去。

  悉达多太子证悟成佛之后,观察到五比丘将是人间最先彻悟佛法的一群,因此他到仙人坠处来为他们开示《转*轮经》。

  这部经受到佛教徒的高度推崇,因为这是佛陀第一次转*轮的开示,是诸天与人前所未闻的法。

  经文开始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波罗奈城附近仙人坠处的鹿野苑。

  这里的「一时」是指佛陀成道之后两个月,在阳历七月的月圆日(雨季安居前一天)。那时佛陀从菩提伽耶(Bodhgaya)来到仙人坠处(Isipatana)的鹿野苑。为什么这个地方称为「仙人坠处」呢?因为在我们的菩萨成佛之前,有许多仙人(隐士)住在喜马拉雅山,包括许多辟支佛在内。他们从居住的地方飞来,在鹿野苑降落下来,然后进入波罗奈城去托钵。托完钵之后,又从鹿野苑起飞,回到喜马拉雅山去;再者,那些辟支佛在这个地方举行布萨与集会;过去的诸佛也都曾以神通飞来,于此地降落,然后开示《转法转经》,因此这个地方称为「仙人坠处」。

  经文接着说:

  那时世尊对五比丘如此说:

  「诸比丘,有两种极端是出家人所不应当从事的。是那两种呢?」

  「出家人」(pabbajita)是指努力驱除烦恼的人。他舍弃世俗的生活,履行沙门的义务,精勤地修行戒、定、慧,以期灭除一切烦恼,证悟永远的寂静──涅槃(Nibbana)。

  这里的「五比丘」是指:憍陈如(Kondabba)、跋提迦(Bhaddiya)、卫跋(Vappa)、摩诃那摩(Mahanama)及阿说示(Assaji)。这里采取广义的用法:见到生死轮回之险怖者称为「比丘」。

  在十万大劫之前,这五比丘都曾在胜莲华佛(Buddha Padumuttara)座下修积波罗蜜,并且曾数度在过去诸佛的教化期中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的阶段。为何我们能知道他们已曾积累深厚的波罗蜜呢?因为他们将在听闻《无我相经》(Anattalakkhana Sutta)之后证得阿罗汉果同时具足四无碍解智。四无碍解智是:

  一、 义无碍解智(attha-patisambhida):对苦谛的无碍解智。

  二、 法无碍解智(dhamma-patisambhida):对集谛的无碍解智。

  三、 辞无碍解智(nirutti-patisambhida):对苦谛法与集谛法的语词及文法使用上的无碍解智。

  四、 应辩无碍解智(patibhana-patisambhida):对上述三种无碍解智的无碍解智。

  要成就四无碍解智者必须具备五项条件:

  一、 证悟(adhigama):证得阿罗汉道或其它任何一种圣道。

  二、 精通教理(pariyatti):背诵三藏圣典。

  三、 闻法(savana):细心、恭敬地听闻佛法。

  四、 质问(paripuccha):研究注释并且理解三藏中的疑难处。

  五、 先前的修行(pubbayoga):曾在过去佛的教法中修行止观,达到行舍智的阶段,尤其着重于履行「往返义务」(gata-p…

《转正*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