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转正*轮▪P15

  ..续本文上一页、内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细的、低劣的或高尚的、远的或近的──我的弟子都以正智如实地这样照见:『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这就是我的弟子履行我的教导,听从我的劝告,而在我的教法中超越怀疑,免离困惑,获得坚信,不需依赖他人的方法。」

  「大师乔达摩,比丘如何成为诸漏已尽,梵行已立,应作皆办,已释重担,达到真正目标,毁坏存在的枷锁,透过完全智而彻底解脱的阿罗汉?」

  「在此,火吠舍,对于任何种类的色,无论是过去的、未来的或现在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细的、低劣的或高尚的、远的或近的──比丘都已经以正智如实地这样照见:『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对于任何种类的受……对于任何种类的想……对于任何种类的行……对于任何种类的识,无论是过去的、未来的或现在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细的、低劣的或高尚的、远的或近的──比丘都已经以正智如实地这样照见:『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这就是比丘成为诸漏已尽,梵行已立,应作皆办,已释重担,达到真正目标,毁坏存在的枷锁,透过完全智而彻底解脱的阿罗汉之方法。」

  由佛陀的这两段回答可知,不只是要成为阿罗汉需要观照十一种五蕴的三相而已,要成为须陀洹也必须如此观照。五比丘在听闻《转*轮经》之时与之后都观照十一种五蕴为无常、苦、无我,因而证得须陀洹果。当他们听闻《无我相经》时,再度观照十一种五蕴为无常、苦、无我,因而证得阿罗汉果。若人想成为圣者,就必须以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然而,我们不应争辩说《无我相经》当中没有提到五比丘修行了缘起法。事实上,他们在证悟须陀洹果时已经透彻地了知缘起法。在证悟须陀洹果之后的五天当中,他们还是一再地修行缘起法,并且观照苦谛法与集谛法为无常、苦、无我。因此他们在证悟阿罗汉果之前就已彻底地明了缘起法。

  若未以直观的智慧了知缘起法,就无法超越疑惑(vicikiccha)。如此就不可能证悟须陀洹果,更不用说阿罗汉果。请聆听《因缘相应.缘经》(Paccaya Sutta, Nidana Samyutta)里的开示如下:

  「诸比丘,何谓缘起?以生为缘,老死(生起)。无论如来出世与否,此道理皆安立,此是法住性(dhammatthitata)、法决定性(dhammaniyamata)、缘起性(idappaccayata)。如来证悟此法、现观此法。证悟与现观此法之后,(如来)宣说、教示、告知、设立、开演、解释、阐明此法,说:『看!诸比丘,以生为缘,老死(生起)。』

  以有为缘,生(生起);以取为缘,有(生起);以爱为缘,取(生起);以受为缘,爱(生起);以触为缘,受(生起);以六处为缘,触(生起);以名色为缘,六处(生起);以识为缘,名色(生起);以行为缘,识(生起);以无明为缘,行(生起)。无论如来出世与否,此道理皆安立,此是法住性、法决定性、缘起性。如来证悟此法、现观此法。证悟与现观此法之后,(如来)宣说、教示、告知、设立、开演、解释、阐明此法,说:『看!诸比丘,以无明为缘,行(生起)。』

  诸比丘,此是真如性、不异如性、真实不异性、缘起性。诸比丘,这称为缘起。

  诸比丘,何谓缘起法?诸比丘,老死是无常的、有为的、缘生的、尽法、衰灭法、离贪法、灭尽法;诸比丘,生是无常的、有为的、缘生的、尽法、衰灭法、离贪法、灭尽法;诸比丘,有是无常的、有为的、缘生的、尽法、衰灭法、离贪法、灭尽法;诸比丘,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诸比丘,无明是无常的、有为的、缘生的、尽法、衰灭法、离贪法、灭尽法。诸比丘,这些称为缘起法。

  诸比丘,当圣弟子以正智清楚地如实照见这缘起及这些缘起法时,他将不可能(如此地)回溯过去,想着:『过去我是否存在?过去我是否不存在?过去我是什么?过去我是如何?过去我原本是什么之后成为了什么?』他也不可能(如此地)预料未来,想着:『未来我将存在否?未来我将不存在否?未来我将是什么?未来我将是如何?未来我将是什么之后将成为什么?』他对于现在不可能有如此的内在迷惑:『我存在吗?我不存在吗?我是什么?我是如何?(我)这个有情从何而来?将往何去?』

  为何(这是不可能的)?诸比丘,因为圣弟子已经以正智清楚地如实照见缘起及缘起法。」

  若不了知缘起,就无法成为真正的沙门或婆罗门。「沙门」(samana)意即止息烦恼的圣者。「婆罗门」(brahmana)有两种:生婆罗门(jati- brahmana)与清净婆罗门(visuddhi-brahmana)。生婆罗门是由于诞生于婆罗门之家而成为婆罗门;清净婆罗门则是由于灭尽烦恼、心得清净而成为婆罗门。阿罗汉称为清净婆罗门,因为他们已经以阿罗汉道智将烦恼彻底灭除无余。《因缘相应.沙门婆罗门经》(Samana-brahmana Sutta, Nidana Samyutta)当中所说的就是指清净婆罗门而言。以下是其经文:

  「诸比丘,有些沙门或婆罗门不了知老死、老死之因、老死之灭、导致老死灭之道,不了知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不了知行、行之因、行之灭、导致行灭之道,我不认为他们是沙门中的沙门,或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这些尊者们无法以亲证的智慧了知(缘起),故无法在今生成就与安住于沙门的目标或婆罗门的目标。

  然而,诸比丘,有些沙门或婆罗门了知老死、老死之因、老死之灭、导致老死灭之道,了知生……了知行、行之因、行之灭、导致行灭之道,我认为他们是沙门中的沙门、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这些尊者们以亲证的智慧了知(缘起),而在今生成就与安住于沙门的目标或婆罗门的目标。」

  由上述经文的引证中,我们可以了解五比丘在听闻《转*轮经》与《无我相经》时必定都已经以正智如实地照见缘起与缘起法。如果不了知缘起及不观照缘起支为无常、苦、无我,他们就不可能证得须陀洹果与阿罗汉果。因此,观照十一种五蕴(苦谛法)及缘起(集谛法)是证得圣果所不可或缺的。这是通向彻见四圣谛与证悟涅槃的正道。禅修者应当时常谨记在心并且如法修行,直到透过完全智而彻底解脱,证得阿罗汉果。

  

   五比丘

  (Pabcavaggiya)

  在此想为各位介绍在《转*轮经》与《无我相经》中提到的五比丘。他们都曾在过去生中积累波罗蜜。首先我想讲述憍陈如尊者的波罗蜜。

  憍陈如尊者(Abbasi Kondabba Thera)

  在胜莲华佛(Buddha Padumuttara)的时代他是一位在家居士,见到佛陀宣布一位比丘为戒腊最高的长老,他发愿自己也能在未来佛的教化期中得到同样的荣衔。为了达成这个心愿,他做了许多虔诚的善业,其中一项就是建造一座金色的房舍以供奉佛陀的舍利;并且他在十万年当中一有机会就修行止禅与观禅。根据《譬喻经》(Apadana),他是在胜莲华佛成佛之后第一位供养食物给佛陀的人。

  在毗婆尸佛(Vipassi Buddha)的时代他也是在家居士,名叫摩诃迦拉(Mahakala大黑)。他将农作物收成之后九种最初的成果供养给佛陀。

  在他的最后这一生,他出生于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附近的头那瓦吐(Donavatthu),生为一个非常富有的婆罗门之子。他比乔达摩佛更早出生。人们以他的族姓──憍陈如──来称呼他。他博通三部吠陀,尤其精通于看相学。我们的菩萨出生为悉达多太子之后,他就是被邀请到王宫为太子看相的八位婆罗门当中的一位。虽然他在吠陀典的研究方面还只算是年轻的新学,但是他是唯一肯定地宣称太子将会成佛的婆罗门。为太子看相之后,他就与四位同伴──跋提迦、卫跋、摩诃那摩、阿说示──出家去了。为的是要等待太子出家、成道,以便亲近、学法、证悟。他们被称为「五比丘」(Pabcavaggiya)。

  菩萨悉达多太子出家后不久,就在优楼频罗(Uruvela)修行各种苦行,其艰难程度从未有人达到,时间长达六年之久。那时五比丘伴随着他。有一天太子晕倒在地,有一位天神就去通知他的父亲净饭王(King Suddhodana)说太子已经死了。然而净饭王深信阿私陀仙人的预言,而不相信天神所说的消息。太子的母亲投生为兜率天的天子,这时就前来鼓励太子。后来太子了解到极端苦行是愚蠢的行为,决定要放弃,于是开始正常地取用食物。五比丘因此对太子感到失望,就离开他而前往仙人坠处(Isipatana)去。

  证悟之后,佛陀前往仙人坠处去为五比丘开示《转*轮经》。听完经之后,憍陈如与一亿八千万位梵天神都证得初果须陀洹。由于他是第一位了悟佛法──四圣谛──的人,因此佛陀称赞他说:「憍陈如已经明白了,憍陈如已经明白了。」从此憍陈如就被称为「明白的憍陈如」(Abbasi Kondabba)。他是第一位受比丘戒的人,受戒的方式是经由佛陀说:「善来,比丘,法已善说,坚持梵行以究竟离苦。」五天之后他听闻《无我相经》而证得阿罗汉果。后来在祇园精舍(Jetavana),佛陀在比丘大众中宣称他是最先见法第一的大弟子;他也被宣称为耆宿(rattabbu年长)第一的大弟子。

  在僧团中,憍陈如坐在跟随佛陀转*轮的两位上首弟子(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后面。他们礼敬佛陀之后,也礼敬憍陈如尊者。如此他觉得留在佛陀身边对自己与他人都不太方便。他还发现他的外甥富楼那弥多罗尼子(Punna-Mantaniputta)在佛教里出家后将成为…

《转正*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