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內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細的、低劣的或高尚的、遠的或近的──我的弟子都以正智如實地這樣照見:『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自我。』這就是我的弟子履行我的教導,聽從我的勸告,而在我的教法中超越懷疑,免離困惑,獲得堅信,不需依賴他人的方法。」
「大師喬達摩,比丘如何成爲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應作皆辦,已釋重擔,達到真正目標,毀壞存在的枷鎖,透過完全智而徹底解脫的阿羅漢?」
「在此,火吠舍,對于任何種類的色,無論是過去的、未來的或現在的、內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細的、低劣的或高尚的、遠的或近的──比丘都已經以正智如實地這樣照見:『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自我。』對于任何種類的受……對于任何種類的想……對于任何種類的行……對于任何種類的識,無論是過去的、未來的或現在的、內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細的、低劣的或高尚的、遠的或近的──比丘都已經以正智如實地這樣照見:『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自我。』這就是比丘成爲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應作皆辦,已釋重擔,達到真正目標,毀壞存在的枷鎖,透過完全智而徹底解脫的阿羅漢之方法。」
由佛陀的這兩段回答可知,不只是要成爲阿羅漢需要觀照十一種五蘊的叁相而已,要成爲須陀洹也必須如此觀照。五比丘在聽聞《轉*輪經》之時與之後都觀照十一種五蘊爲無常、苦、無我,因而證得須陀洹果。當他們聽聞《無我相經》時,再度觀照十一種五蘊爲無常、苦、無我,因而證得阿羅漢果。若人想成爲聖者,就必須以他們作爲學習的榜樣。
然而,我們不應爭辯說《無我相經》當中沒有提到五比丘修行了緣起法。事實上,他們在證悟須陀洹果時已經透徹地了知緣起法。在證悟須陀洹果之後的五天當中,他們還是一再地修行緣起法,並且觀照苦谛法與集谛法爲無常、苦、無我。因此他們在證悟阿羅漢果之前就已徹底地明了緣起法。
若未以直觀的智慧了知緣起法,就無法超越疑惑(vicikiccha)。如此就不可能證悟須陀洹果,更不用說阿羅漢果。請聆聽《因緣相應.緣經》(Paccaya Sutta, Nidana Samyutta)裏的開示如下:
「諸比丘,何謂緣起?以生爲緣,老死(生起)。無論如來出世與否,此道理皆安立,此是法住性(dhammatthitata)、法決定性(dhammaniyamata)、緣起性(idappaccayata)。如來證悟此法、現觀此法。證悟與現觀此法之後,(如來)宣說、教示、告知、設立、開演、解釋、闡明此法,說:『看!諸比丘,以生爲緣,老死(生起)。』
以有爲緣,生(生起);以取爲緣,有(生起);以愛爲緣,取(生起);以受爲緣,愛(生起);以觸爲緣,受(生起);以六處爲緣,觸(生起);以名色爲緣,六處(生起);以識爲緣,名色(生起);以行爲緣,識(生起);以無明爲緣,行(生起)。無論如來出世與否,此道理皆安立,此是法住性、法決定性、緣起性。如來證悟此法、現觀此法。證悟與現觀此法之後,(如來)宣說、教示、告知、設立、開演、解釋、闡明此法,說:『看!諸比丘,以無明爲緣,行(生起)。』
諸比丘,此是真如性、不異如性、真實不異性、緣起性。諸比丘,這稱爲緣起。
諸比丘,何謂緣起法?諸比丘,老死是無常的、有爲的、緣生的、盡法、衰滅法、離貪法、滅盡法;諸比丘,生是無常的、有爲的、緣生的、盡法、衰滅法、離貪法、滅盡法;諸比丘,有是無常的、有爲的、緣生的、盡法、衰滅法、離貪法、滅盡法;諸比丘,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諸比丘,無明是無常的、有爲的、緣生的、盡法、衰滅法、離貪法、滅盡法。諸比丘,這些稱爲緣起法。
諸比丘,當聖弟子以正智清楚地如實照見這緣起及這些緣起法時,他將不可能(如此地)回溯過去,想著:『過去我是否存在?過去我是否不存在?過去我是什麼?過去我是如何?過去我原本是什麼之後成爲了什麼?』他也不可能(如此地)預料未來,想著:『未來我將存在否?未來我將不存在否?未來我將是什麼?未來我將是如何?未來我將是什麼之後將成爲什麼?』他對于現在不可能有如此的內在迷惑:『我存在嗎?我不存在嗎?我是什麼?我是如何?(我)這個有情從何而來?將往何去?』
爲何(這是不可能的)?諸比丘,因爲聖弟子已經以正智清楚地如實照見緣起及緣起法。」
若不了知緣起,就無法成爲真正的沙門或婆羅門。「沙門」(samana)意即止息煩惱的聖者。「婆羅門」(brahmana)有兩種:生婆羅門(jati- brahmana)與清淨婆羅門(visuddhi-brahmana)。生婆羅門是由于誕生于婆羅門之家而成爲婆羅門;清淨婆羅門則是由于滅盡煩惱、心得清淨而成爲婆羅門。阿羅漢稱爲清淨婆羅門,因爲他們已經以阿羅漢道智將煩惱徹底滅除無余。《因緣相應.沙門婆羅門經》(Samana-brahmana Sutta, Nidana Samyutta)當中所說的就是指清淨婆羅門而言。以下是其經文:
「諸比丘,有些沙門或婆羅門不了知老死、老死之因、老死之滅、導致老死滅之道,不了知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不了知行、行之因、行之滅、導致行滅之道,我不認爲他們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這些尊者們無法以親證的智慧了知(緣起),故無法在今生成就與安住于沙門的目標或婆羅門的目標。
然而,諸比丘,有些沙門或婆羅門了知老死、老死之因、老死之滅、導致老死滅之道,了知生……了知行、行之因、行之滅、導致行滅之道,我認爲他們是沙門中的沙門、婆羅門中的婆羅門。這些尊者們以親證的智慧了知(緣起),而在今生成就與安住于沙門的目標或婆羅門的目標。」
由上述經文的引證中,我們可以了解五比丘在聽聞《轉*輪經》與《無我相經》時必定都已經以正智如實地照見緣起與緣起法。如果不了知緣起及不觀照緣起支爲無常、苦、無我,他們就不可能證得須陀洹果與阿羅漢果。因此,觀照十一種五蘊(苦谛法)及緣起(集谛法)是證得聖果所不可或缺的。這是通向徹見四聖谛與證悟涅槃的正道。禅修者應當時常謹記在心並且如法修行,直到透過完全智而徹底解脫,證得阿羅漢果。
五比丘
(Pabcavaggiya)
在此想爲各位介紹在《轉*輪經》與《無我相經》中提到的五比丘。他們都曾在過去生中積累波羅蜜。首先我想講述憍陳如尊者的波羅蜜。
憍陳如尊者(Abbasi Kondabba Thera)
在勝蓮華佛(Buddha Padumuttara)的時代他是一位在家居士,見到佛陀宣布一位比丘爲戒臘最高的長老,他發願自己也能在未來佛的教化期中得到同樣的榮銜。爲了達成這個心願,他做了許多虔誠的善業,其中一項就是建造一座金色的房舍以供奉佛陀的舍利;並且他在十萬年當中一有機會就修行止禅與觀禅。根據《譬喻經》(Apadana),他是在勝蓮華佛成佛之後第一位供養食物給佛陀的人。
在毗婆屍佛(Vipassi Buddha)的時代他也是在家居士,名叫摩诃迦拉(Mahakala大黑)。他將農作物收成之後九種最初的成果供養給佛陀。
在他的最後這一生,他出生于迦毗羅衛城(Kapilavatthu)附近的頭那瓦吐(Donavatthu),生爲一個非常富有的婆羅門之子。他比喬達摩佛更早出生。人們以他的族姓──憍陳如──來稱呼他。他博通叁部吠陀,尤其精通于看相學。我們的菩薩出生爲悉達多太子之後,他就是被邀請到王宮爲太子看相的八位婆羅門當中的一位。雖然他在吠陀典的研究方面還只算是年輕的新學,但是他是唯一肯定地宣稱太子將會成佛的婆羅門。爲太子看相之後,他就與四位同伴──跋提迦、衛跋、摩诃那摩、阿說示──出家去了。爲的是要等待太子出家、成道,以便親近、學法、證悟。他們被稱爲「五比丘」(Pabcavaggiya)。
菩薩悉達多太子出家後不久,就在優樓頻羅(Uruvela)修行各種苦行,其艱難程度從未有人達到,時間長達六年之久。那時五比丘伴隨著他。有一天太子暈倒在地,有一位天神就去通知他的父親淨飯王(King Suddhodana)說太子已經死了。然而淨飯王深信阿私陀仙人的預言,而不相信天神所說的消息。太子的母親投生爲兜率天的天子,這時就前來鼓勵太子。後來太子了解到極端苦行是愚蠢的行爲,決定要放棄,于是開始正常地取用食物。五比丘因此對太子感到失望,就離開他而前往仙人墜處(Isipatana)去。
證悟之後,佛陀前往仙人墜處去爲五比丘開示《轉*輪經》。聽完經之後,憍陳如與一億八千萬位梵天神都證得初果須陀洹。由于他是第一位了悟佛法──四聖谛──的人,因此佛陀稱贊他說:「憍陳如已經明白了,憍陳如已經明白了。」從此憍陳如就被稱爲「明白的憍陳如」(Abbasi Kondabba)。他是第一位受比丘戒的人,受戒的方式是經由佛陀說:「善來,比丘,法已善說,堅持梵行以究竟離苦。」五天之後他聽聞《無我相經》而證得阿羅漢果。後來在祇園精舍(Jetavana),佛陀在比丘大衆中宣稱他是最先見法第一的大弟子;他也被宣稱爲耆宿(rattabbu年長)第一的大弟子。
在僧團中,憍陳如坐在跟隨佛陀轉*輪的兩位上首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的後面。他們禮敬佛陀之後,也禮敬憍陳如尊者。如此他覺得留在佛陀身邊對自己與他人都不太方便。他還發現他的外甥富樓那彌多羅尼子(Punna-Mantaniputta)在佛教裏出家後將成爲…
《轉正*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