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法第一的大弟子。于是他去找他的外甥,剃度他之後要他去親近佛陀。憍陳如本人則在征得佛陀的允許之後,前往六牙森林(Chaddanta Forest)曼達奇尼(Mandakini)岸邊,在那裏住了十二年。
當我們的菩薩出生時,憍陳如已經叁十五歲;菩薩成佛時,他已經七十歲;然後他在森林裏住了十二年,森林裏的大象輪流供養食物給他,並且侍候他。十二年後他回來向佛陀致上最後的禮敬,並且向佛陀辭行,准備般涅槃,那時他已經八十二歲。告別佛陀之後,他回到六牙森林,在那裏般涅槃(最後的寂滅)。據說住在喜馬拉雅山的一切衆生都爲此而流淚。他的火葬禮由那伽達多天神(Deva Nagadatta)所領隊的八千頭大象隆重地舉行。從最低的天神到最高的梵天神全部都參加葬禮,每位天神供養一枝檀香木。由阿那律尊者(Venerable Anuruddha)爲首的五百位比丘也在場。火化後的舍利被送到竹林精舍(Veluvana),交給佛陀。佛陀親手將舍利安放在從地湧出的銀塔中。大論師覺音尊者(Venerable Buddhagosa)說那座銀塔在他的時代還存在。
《長老偈》中有幾首憍陳如尊者所說的偈頌,勸勉同修堅持梵行,因爲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在此,梵行(brahmacariya)是指「教梵行」(sasana-brahmacariya)與「道梵行」(magga-brahmacariya)。「教梵行」即戒、定、慧叁學。「道梵行」即四種聖道。叁學是禅修者證得各階聖道的支助因素。
有一次憍陳如尊者接受帝釋天王(Sakka)的請求而開示。帝釋天王聞法之後表示自己非常歡喜,因爲那開示就像佛陀親自所說的那樣殊勝。婆耆舍尊者(Venerable Vavgisa)有一次在佛陀面前以偈頌贊歎憍陳如尊者的德行。他說:
繼佛陀之後而開悟,
精進的憍陳如尊者,
是獲得安樂住處者,
是常處于閑靜處者。
修行導師教法者,
所能體驗證悟的,
皆已被勤學的他,
完全無余地證得。
具足叁明的大威德者,
精通于了知他人之心,
憍陳如爲佛陀之真子,
虔誠頂禮于導師足下。
跋提迦尊者(Bhaddiya Thera)
跋提迦是迦毗羅衛城一戶婆羅門人家之子。當我們的菩薩出生之後,跋提迦的父親就是被請去爲菩薩看相的八位婆羅門當中的一位。當時他的父親已經太老了,無法出家等待菩薩成道。當阿私陀仙人(Asita, Kaladevila)宣布悉達多太子將會成佛時,跋提迦及以憍陳如爲首的其它四位婆羅門就出家等待悉達多太子。當太子在優樓頻羅六年苦行時,跋提迦也隨侍在身邊。後來由于見到太子開始正常地取用食物,對太子感到失望,跋提迦就與其它同伴離開太子,前往仙人墜處去。佛陀成道後在仙人墜處爲他們開示《轉*輪經》。跋提迦在下弦月的第一天,亦即開示《轉*輪經》的隔天證悟須陀洹果,成爲人間的第二位須陀洹。他在聽聞《轉*輪經》後第五天,聽聞《無我相經》之時與其它四位比丘一起證得阿羅漢果。
衛跋尊者(Vappa Thera)
衛跋過去世在勝蓮華佛時代就發願要成爲佛陀的最初弟子之一。爲了達成這個目標,他積累波羅蜜,如布施、持戒、修行止禅與觀禅。他曾經當國王十六次,名叫摩诃敦度比(Maha- dundubhi)。
在他的最後一生中,他是五比丘之一。他的父親名叫瓦些塔(Vasetha),是迦毗羅衛城的婆羅門。當阿私陀仙人宣布悉達多太子將會成佛時,衛跋及以憍陳如爲首的四位婆羅門一起出家。太子六年苦行時衛跋也隨侍在側。後來由于太子放棄苦行而對太子感到失望,于是離開太子而前往仙人墜處。佛陀成道後爲他們開示《轉*輪經》。開示後的第二天衛跋證得須陀洹果。第五天衛跋與其它同伴都在聽聞《無我相經》之後證得阿羅漢果。
摩诃那摩尊者(Mahanama Thera)
摩诃那摩尊者也是五比丘之一。他在聽聞《轉*輪經》之後第叁天證得須陀洹果。第五天聽聞《無我相經》之後證得阿羅漢果。有一次他來到馬奇迦山達(Macchikasanda)。吉達居士見到他托缽,對他的威儀舉止感到歡喜,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裏,供養他飲食並且聽他開示。吉達居士對摩诃那摩尊者所開示的法感到非常喜悅,于是將自己的一座優雅的林園──安般達迦林(Ambataka- vana)──供養給摩诃那摩尊者,讓他將那林園獻給僧團,吉達居士並且在林中建造一座大寺院。後來,吉達居士聽聞摩诃那摩尊者開示《六處細說》(Salayatana-vibhatti)──詳細解釋內外六處──之後證得阿那含果(不還;不會再投生于欲界的聖者)。
阿說示尊者(Assaji Thera)
阿說示尊者是五比丘當中最年輕的一位。佛陀開示《轉*輪經》之後,他是五比丘當中最後一位證得法眼者(開示後第四天)。在摩诃那摩與阿說示尚未證得須陀洹果的期間,佛陀必須教導他們如何修行,而其它叁位比丘則外出托缽以供六人食用。阿說示尊者在聽聞《無我相經》之後證得阿羅漢果。後來阿說示的一席話令舍利弗與目犍連開悟:那是有一次,當阿說示尊者在王舍城裏托缽時,四處尋找不死之法的舍利弗見到他,對他的威儀舉止而感到很歡喜,就跟隨著他,直到他托完缽。等到適當的時機,舍利弗就請問阿說示尊者他的老師是誰及遵循何種教法。阿說示尊者起先不願意回答,因爲他認爲自己才剛出家不久。然而舍利弗敦促他依照他自己所了知的說出來。阿說示尊者所說的那首偈頌從此廣爲人知,被認爲是佛陀教法的主旨。他說:
“ye dhamma hetuppabhava tesam hetum Tathagato aha, tesabca yo nirodo, evamvadi Mahasamano.”
「諸法從因生,如來說其因;彼亦從因滅,此大沙門說。」
意即:「如來教導苦谛法及其因(集谛),也教導彼二者(苦谛與集谛)的無余寂滅與導致寂滅之道。佛陀大沙門就是教導如此的法。」
舍利弗聽了立刻明了,證悟須陀洹果。然後趕緊將自己已經找到真理的這個喜悅訊息告訴目犍連。
舍利弗尊者非常尊敬阿說示尊者。據說從第一次見面的那天開始,只要他聽說阿說示尊者住在那一處,他就向那個方向恭敬地合掌,躺下來睡時也將頭朝向那個方向。這正是聖者感恩的美德。
這五位比丘證得阿羅漢果時也成就了四無礙解智,因此他們肯定曾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累積充分的波羅蜜。如果你想證得阿羅漢果,就應當學習他們爲了徹悟四聖谛而付出的精勤修行。
願大家盡早徹悟四聖谛!
皮帶束縛經(一)
(Gaddulabaddha Sutta 1)
《皮帶束縛經》有兩部,這兩部我們都將研究。第一部《皮帶束縛經》的經文開始說:
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當時世尊對諸比丘說:
「諸比丘,生死輪回的源頭是無法察知的。在生死輪回中一再流轉的衆生,被無明所蒙蔽、被愛欲所束縛的起點是難以得知的。」
業力只有在無明(avijja)與愛欲(tanha)的支持下才能産生結果;若沒有無明與愛欲,業力就不能産生任何果報。因此在本經中佛陀教導說生死輪回(samsara)的主因是無明與愛欲。
「無明」是指錯誤地認知有真實的男人、女人等存在。根據佛陀的教導,只有究竟名色法(精神與物質)存在而已,沒有真實的男人、女人存在。如果有人這麼想:「這是男人、女人、兒子、女兒……」,這種錯知就是無明。如果有系統地修行四界分別觀,就能見到名爲色聚的微粒。分析各種色聚微粒之後,就能照見總共二十八種色法(rupa)。此外還有依靠色法(物質現象)而生起的名法(精神現象)。所以依究竟谛(勝義谛)而言,只有名色法存在而已。然而名色法一生起之後就立即消滅,因此它們是無常的。沒有恒常存在的男人、女人、兒子、女兒等,因此認爲有男人、女人等真實存在就是無明。
由于無明的緣故,執著這些對象的愛欲就會依靠無明而生起。在無明與愛欲的幫助之下,成熟的業力就能結成善或惡的果報。這就是爲什麼佛陀在本經中說:「在生死輪回中一再流轉的衆生,被無明所蒙蔽、被愛欲所束縛的起點是難以得知的。」
佛陀繼續開示說:
「諸比丘,汪洋大海有幹涸、竭盡到點水不存的時候;但是我說,被無明所蒙蔽、被愛欲所束縛而在生死輪回中一再流轉的衆生,他們的痛苦沒有窮盡的時候。」
根據佛教的道理,終有一天世界會被火、水或風所毀滅。佛陀在本經中描述的是世界被火毀滅的情況。那時有愈來愈多個太陽出現。通常四惡道裏的衆生會死亡,投生到人間或欲界天來。當天空中出現五個太陽時,汪洋大海會幹涸、竭盡到點水不存。那時通常欲界的衆生都會死亡;他們在死亡之前都精進修行而達到禅那。依靠禅那的緣故,他們都投生到梵天界去。因此佛陀開示說即使在那時生死輪回還是沒有窮盡──「但是我說,被無明所蒙蔽、被愛欲所束縛而在生死輪回中一再流轉的衆生,他們的痛苦沒有窮盡的時候。」
佛陀繼續開示說:
「諸比丘,衆山之王──須彌山──有被焚燒、毀壞到塵點不存的時候;但是我說,被無明所蒙蔽、被愛欲所束縛而在生死輪回中一再流轉的衆生,他們的痛苦沒有窮盡的時候。」
當第六個太陽出現時,衆山之王──須彌山──也焚燒、毀壞到塵點不存。那時,以無明及愛欲爲根本,禅那的業力使衆生投生到梵天界去,開始另一個生命的流轉。所以佛陀如此開示:「但是我說,被無明所蒙蔽、被愛欲所束縛而在生死輪回中一再流轉的衆生,他們的痛苦沒有窮盡的時候。」
然後佛陀開示說:
「諸比丘,遼闊的大地有被焚燒、…
《轉正*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