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已作智(kata-bana)。佛陀本人已经了知五取蕴是苦谛。
接着佛陀以同样的三种方式教导集谛(苦的因):
「再者,诸比丘,当我思惟着『此是苦集圣谛』时──这是前所未闻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彻见,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由于大悲心的缘故,我们的菩萨以四阿僧祇与十万大劫以上的时间不惜生命地积累了无量的波罗蜜。尽管如此,他对佛陀的生命仍然有轻微的执着,因为他知道成佛后将能帮助众生解脱生死轮回。
根据《法聚论》(Dhammasavgani)的注释《殊胜义注》(Atthasalini),造成我们的菩萨最后这一世果报五蕴的业力乃是他前一世临死时成熟的慈心观善业力;那是尚未达到慈心禅之前强而有力的善法。那时他发愿要成佛:将佛陀认定为佛陀(认为有佛陀的实体存在,而不认定那只是究竟名色法的组合而已)是无明;由于那无明,他发愿成为佛陀是爱;他执着佛陀的生命是取;强而有力的慈心观善业是行;那些行遗留下来的力量(业力)是业。如此的无明、爱、取、行、业是五项过去因。佛陀了知这五项过去因是他的集谛(苦的因)。这是谛智。
在你修行观禅时,也必须了知苦的因,特别是指必须了知缘起法,以观智照见因果关系。如果不了知缘起法,就不能证悟涅槃,因为集谛是四圣谛中的一项。
佛陀继续开示说:
「诸比丘,当我思惟着『此苦集圣谛应当被断除』时──这是前所未闻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彻见,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无明、爱、取是苦的因,必须以观智和道智来灭除它们。如果能完全灭除这些烦恼,那么你的一切未成熟业力就不能产生任何果报。业力只有在无明、爱、取的帮助下才能结成果报;若没有无明、爱、取的帮助,业力就无法结成果报。因此,「此苦集圣谛应当被断除」这句话是指应当以观智和道智来完全灭除烦恼。这是作智,意思是了知应当做之事的智慧。你应当做什么呢?应当灭除烦恼。根据注释的解释,你应当「杀死」烦恼。这是指应当将烦恼灭尽无余。
佛陀继续开示说:
「诸比丘,当我思惟着『此苦集圣谛已经被断除』时──这是前所未闻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彻见,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这是已作智,意思是了知已经完成之事的智慧。佛陀已经完成了什么呢?佛陀已经灭除或杀死了烦恼。因此在集谛中有谛智、作智及已作智这三种智慧。在修行观禅时,你必须了知集谛;这是谛智。你必须明了此苦因是应当被灭除或被杀死的;这是作智。当你证悟涅槃时,你的道智会逐步地彻底灭除烦恼,尤其是爱欲(集谛)。那时你就会明了自己已经灭除或杀死了集谛法(苦因);这是已作谛。
同样地,佛陀以三种方式教导灭谛如下:
「再者,诸比丘,当我思惟着『此是灭圣谛』时──这是前所未闻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彻见,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这是谛智,意即佛陀了知此是灭谛──苦的灭尽。佛陀是如何灭苦的呢?当他修行观禅时,他的观智了知所有的苦谛法(五取蕴)与集谛法(十二缘起支)为无常、苦、无我。如此修行观禅达到终点时,他证悟了涅槃。证悟涅槃时,他照见五取蕴与十二缘起支的灭尽无余。
如何照见呢?他那取涅槃为目标的道智逐步地灭除所有的烦恼。由于烦恼灭尽无余,因此在般涅槃之后业力无法产生任何果报。由于五种因灭尽无余,所以五取蕴灭尽无余,他如此地照见(因与果)这两种灭尽无余。
佛陀接着开示说:
「诸比丘,当我思惟着『此灭圣谛应当被证悟』时──这是前所未闻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彻见,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这是作智──了知应当做之事的智慧。在你修行观禅时,应当努力于证悟涅槃(灭谛)。
佛陀继续开示:
「诸比丘,当我思惟着『此灭圣谛已经被证悟』时──这是前所未闻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彻见,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这是已作智──了知已做之事的智慧。佛陀已经做了什么事呢?他已经证悟了涅槃;他了知自己已经证悟涅槃。当你修行观禅到证悟涅槃时,也会了知自己已经证悟涅槃。
然后佛陀以三种方式解释道谛:
「再者,诸比丘,当我思惟着『此是导致苦灭的道圣谛』时──这是前所未闻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彻见,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因此当佛陀证悟时,他了知八圣道分是导致苦灭的修行方法或道路。同样地,在你修行观禅时,也应当努力了知八圣道分是导致苦灭的修行方法或道路;这是谛智。
接着佛陀开示作智:
「诸比丘,当我思惟着『此导致苦灭的道圣谛应当被修行』时──这是前所未闻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彻见,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修行观禅时,你必须修行八圣道分;这是导致苦灭之道。我要稍加解释:修行观禅时,首先你必须了知五取蕴(苦谛);其次必须了知苦的因(集谛),尤其是缘起支。这些苦谛法与集谛法称为行法。它们生起后就立刻坏灭,因此是无常的。它们受到不断生灭的逼迫,因此是苦的。在它们之中没有稳定的自我存在,因此是无我的。如此修行称为观禅。那时,透视这些行法无常、苦、无我三相的是正见;将心投入行法三相的是正思惟;为了透视行法三相而付出的努力是正精进;对行法三相明记不忘是正念;专注于行法三相是正定。如此总共是五项圣道分。
修行到坏灭随观智时,你必须观照所知(bata)与能知(bana)都是无常、苦、无我。所知是指五取蕴或行法;能知是指观智。观智以心路过程的形态生起,在此心路过程中有一个意门转向心及七个速行心。在意门转向心剎那中有十二个名法,而在每一个速行心剎那中通常有三十四个名法。在这三十四个名法当中,上述的五项圣道分是最显著的名法。你必须观照此能知的观智也是无常、苦、无我。那时你就能轻易地照见这五项圣道分,它们就是导致苦灭之道,因为那时你已经透过生灭随观智清楚地了知「由于五种因灭尽无余,所以五蕴也会灭尽无余。」
在修行观禅之前,你已经先持守别解脱戒或十戒、九布萨支(八戒加上修行慈心观)、八戒、五戒,那就包含了正语、正业与正命这三项圣道分。正语、正业与正命也是以心路过程的形态与相应名法同时生起,因此你也应当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总共有八项圣道分,这些是你必须修学的。
在观禅的末端,当你证悟涅槃时,八项圣道分都同时存在,你必须了知它们。如何了知呢?你必须先以果定智(phalasamapattibana)了知涅槃,出定后检查在果定中的名法。若你一再地练习,就能照见果定中的名法:如果你在观照欲界法或初禅法为无常、苦或无我时证悟涅槃,你的道智与果智中都各有三十七个名法。在这三十七个名法里,八项圣道分都包括在其中。然而,如果你在观照第二禅法为无常、苦或无我时证悟涅槃,你的道智与果智中都各有三十六个名法。这三十六个名法中包含七项圣道分,因为少了正思惟这项圣道分。
佛陀接着开示已作智:
「诸比丘,当我思惟着『此导致苦灭的道圣谛已经被修行』时──这是前所未闻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彻见,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因此你也必须照见自己已经修行了八圣道分。若无法照见八圣道分,那么你就不可能已经证悟涅槃。有两种八圣道分:世间的与出世间的。若欲证悟圣果,无论是成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或阿罗汉,这两种八圣道分你都必须修行。
如此,四谛的每一谛中都各有谛智、作智及已作智这三种智慧,总共有十二种智慧。
佛陀继续开示说:
「诸比丘,只要我对这三转十二相四圣谛的如实知见还不十分清净时,我就还不向诸天、魔与梵天的世界,诸沙门与婆罗门、诸天与人的世间宣称证悟无上圆满正觉。
然而,诸比丘,一旦我对这三转十二相四圣谛的如实知见完全清净,那时,我就向诸天、魔与梵天的世界,诸沙门与婆罗门、诸天与人的世间宣称证悟无上圆满正觉。知见在我的心中生起,我了知:我的解脱是不可动摇的,这是我的最后一生,我将不再有未来的投生。」
以这三转十二相来了知四圣谛的智慧在他证悟阿罗汉果之后达到圆满。佛陀的阿罗汉道智与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同时生起。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的人达到不可动摇的解脱,不会再有投生。
同样地,当你修行观禅达到了知四圣谛的阶段时,也必须以这三转十二相来了知四圣谛。在每一谛的三种智慧当中,谛智是最重要的,它在证悟前与证悟时生起;作智与已作智则在证悟之后才生起。
经文继续说:
世尊如此说时,五比丘对世尊的话感到欢喜与欣悦。
佛陀所作的开示到此结束。但是《转*轮经》的经文尚未结束,还列出听经之后的一些结果。经文继续如下:
世尊开示完后,憍陈如心中生起清净无染的法眼,他见到:一切有生起本质之法必定有灭。
这特别是指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bana)而言;生灭随观智能照见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听完《转*轮经》之后,憍陈如尊者证悟须陀洹果,那时他心中的生灭随观智非常稳固。那是什么样的智慧呢?就是了知「一切有生起本质之法必定有灭」的智慧。每一位须陀洹圣者必定已经透彻地了知五蕴(苦谛)与缘起(集谛),也必定已经了知它们是「行法」或「缘生法」(samudaya-dhamma依靠因缘和合而生之法),具有不断生灭的本质。此智慧必须很稳固。为什么呢?因为当须陀洹道智了知涅槃时,涅槃能使禅修者的心冷静下来。在涅槃的帮助之下,他的道智去除了覆盖四圣谛的无明。那无明由于须陀洹道智而消失,因此他照见「一切有生起本质之法必定有灭」的智慧非常稳固。在此,我并不是指须陀洹道智使所有的无明…
《转正*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