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轉正*輪▪P11

  ..續本文上一頁爲已作智(kata-bana)。佛陀本人已經了知五取蘊是苦谛。

  接著佛陀以同樣的叁種方式教導集谛(苦的因):

  「再者,諸比丘,當我思惟著『此是苦集聖谛』時──這是前所未聞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徹見,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由于大悲心的緣故,我們的菩薩以四阿僧祇與十萬大劫以上的時間不惜生命地積累了無量的波羅蜜。盡管如此,他對佛陀的生命仍然有輕微的執著,因爲他知道成佛後將能幫助衆生解脫生死輪回。

  根據《法聚論》(Dhammasavgani)的注釋《殊勝義注》(Atthasalini),造成我們的菩薩最後這一世果報五蘊的業力乃是他前一世臨死時成熟的慈心觀善業力;那是尚未達到慈心禅之前強而有力的善法。那時他發願要成佛:將佛陀認定爲佛陀(認爲有佛陀的實體存在,而不認定那只是究竟名色法的組合而已)是無明;由于那無明,他發願成爲佛陀是愛;他執著佛陀的生命是取;強而有力的慈心觀善業是行;那些行遺留下來的力量(業力)是業。如此的無明、愛、取、行、業是五項過去因。佛陀了知這五項過去因是他的集谛(苦的因)。這是谛智。

  在你修行觀禅時,也必須了知苦的因,特別是指必須了知緣起法,以觀智照見因果關系。如果不了知緣起法,就不能證悟涅槃,因爲集谛是四聖谛中的一項。

  佛陀繼續開示說:

  「諸比丘,當我思惟著『此苦集聖谛應當被斷除』時──這是前所未聞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徹見,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無明、愛、取是苦的因,必須以觀智和道智來滅除它們。如果能完全滅除這些煩惱,那麼你的一切未成熟業力就不能産生任何果報。業力只有在無明、愛、取的幫助下才能結成果報;若沒有無明、愛、取的幫助,業力就無法結成果報。因此,「此苦集聖谛應當被斷除」這句話是指應當以觀智和道智來完全滅除煩惱。這是作智,意思是了知應當做之事的智慧。你應當做什麼呢?應當滅除煩惱。根據注釋的解釋,你應當「殺死」煩惱。這是指應當將煩惱滅盡無余。

  佛陀繼續開示說:

  「諸比丘,當我思惟著『此苦集聖谛已經被斷除』時──這是前所未聞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徹見,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這是已作智,意思是了知已經完成之事的智慧。佛陀已經完成了什麼呢?佛陀已經滅除或殺死了煩惱。因此在集谛中有谛智、作智及已作智這叁種智慧。在修行觀禅時,你必須了知集谛;這是谛智。你必須明了此苦因是應當被滅除或被殺死的;這是作智。當你證悟涅槃時,你的道智會逐步地徹底滅除煩惱,尤其是愛欲(集谛)。那時你就會明了自己已經滅除或殺死了集谛法(苦因);這是已作谛。

  同樣地,佛陀以叁種方式教導滅谛如下:

  「再者,諸比丘,當我思惟著『此是滅聖谛』時──這是前所未聞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徹見,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這是谛智,意即佛陀了知此是滅谛──苦的滅盡。佛陀是如何滅苦的呢?當他修行觀禅時,他的觀智了知所有的苦谛法(五取蘊)與集谛法(十二緣起支)爲無常、苦、無我。如此修行觀禅達到終點時,他證悟了涅槃。證悟涅槃時,他照見五取蘊與十二緣起支的滅盡無余。

  如何照見呢?他那取涅槃爲目標的道智逐步地滅除所有的煩惱。由于煩惱滅盡無余,因此在般涅槃之後業力無法産生任何果報。由于五種因滅盡無余,所以五取蘊滅盡無余,他如此地照見(因與果)這兩種滅盡無余。

  佛陀接著開示說:

  「諸比丘,當我思惟著『此滅聖谛應當被證悟』時──這是前所未聞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徹見,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這是作智──了知應當做之事的智慧。在你修行觀禅時,應當努力于證悟涅槃(滅谛)。

  佛陀繼續開示:

  「諸比丘,當我思惟著『此滅聖谛已經被證悟』時──這是前所未聞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徹見,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這是已作智──了知已做之事的智慧。佛陀已經做了什麼事呢?他已經證悟了涅槃;他了知自己已經證悟涅槃。當你修行觀禅到證悟涅槃時,也會了知自己已經證悟涅槃。

  然後佛陀以叁種方式解釋道谛:

  「再者,諸比丘,當我思惟著『此是導致苦滅的道聖谛』時──這是前所未聞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徹見,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因此當佛陀證悟時,他了知八聖道分是導致苦滅的修行方法或道路。同樣地,在你修行觀禅時,也應當努力了知八聖道分是導致苦滅的修行方法或道路;這是谛智。

  接著佛陀開示作智:

  「諸比丘,當我思惟著『此導致苦滅的道聖谛應當被修行』時──這是前所未聞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徹見,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修行觀禅時,你必須修行八聖道分;這是導致苦滅之道。我要稍加解釋:修行觀禅時,首先你必須了知五取蘊(苦谛);其次必須了知苦的因(集谛),尤其是緣起支。這些苦谛法與集谛法稱爲行法。它們生起後就立刻壞滅,因此是無常的。它們受到不斷生滅的逼迫,因此是苦的。在它們之中沒有穩定的自我存在,因此是無我的。如此修行稱爲觀禅。那時,透視這些行法無常、苦、無我叁相的是正見;將心投入行法叁相的是正思惟;爲了透視行法叁相而付出的努力是正精進;對行法叁相明記不忘是正念;專注于行法叁相是正定。如此總共是五項聖道分。

  修行到壞滅隨觀智時,你必須觀照所知(bata)與能知(bana)都是無常、苦、無我。所知是指五取蘊或行法;能知是指觀智。觀智以心路過程的形態生起,在此心路過程中有一個意門轉向心及七個速行心。在意門轉向心剎那中有十二個名法,而在每一個速行心剎那中通常有叁十四個名法。在這叁十四個名法當中,上述的五項聖道分是最顯著的名法。你必須觀照此能知的觀智也是無常、苦、無我。那時你就能輕易地照見這五項聖道分,它們就是導致苦滅之道,因爲那時你已經透過生滅隨觀智清楚地了知「由于五種因滅盡無余,所以五蘊也會滅盡無余。」

  在修行觀禅之前,你已經先持守別解脫戒或十戒、九布薩支(八戒加上修行慈心觀)、八戒、五戒,那就包含了正語、正業與正命這叁項聖道分。正語、正業與正命也是以心路過程的形態與相應名法同時生起,因此你也應當觀照它們爲無常、苦、無我。總共有八項聖道分,這些是你必須修學的。

  在觀禅的末端,當你證悟涅槃時,八項聖道分都同時存在,你必須了知它們。如何了知呢?你必須先以果定智(phalasamapattibana)了知涅槃,出定後檢查在果定中的名法。若你一再地練習,就能照見果定中的名法:如果你在觀照欲界法或初禅法爲無常、苦或無我時證悟涅槃,你的道智與果智中都各有叁十七個名法。在這叁十七個名法裏,八項聖道分都包括在其中。然而,如果你在觀照第二禅法爲無常、苦或無我時證悟涅槃,你的道智與果智中都各有叁十六個名法。這叁十六個名法中包含七項聖道分,因爲少了正思惟這項聖道分。

  佛陀接著開示已作智:

  「諸比丘,當我思惟著『此導致苦滅的道聖谛已經被修行』時──這是前所未聞之法,我的心中生起徹見,生起真知,生起智慧,生起明智,生起光明。」

  因此你也必須照見自己已經修行了八聖道分。若無法照見八聖道分,那麼你就不可能已經證悟涅槃。有兩種八聖道分:世間的與出世間的。若欲證悟聖果,無論是成爲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或阿羅漢,這兩種八聖道分你都必須修行。

  如此,四谛的每一谛中都各有谛智、作智及已作智這叁種智慧,總共有十二種智慧。

  佛陀繼續開示說:

  「諸比丘,只要我對這叁轉十二相四聖谛的如實知見還不十分清淨時,我就還不向諸天、魔與梵天的世界,諸沙門與婆羅門、諸天與人的世間宣稱證悟無上圓滿正覺。

  然而,諸比丘,一旦我對這叁轉十二相四聖谛的如實知見完全清淨,那時,我就向諸天、魔與梵天的世界,諸沙門與婆羅門、諸天與人的世間宣稱證悟無上圓滿正覺。知見在我的心中生起,我了知:我的解脫是不可動搖的,這是我的最後一生,我將不再有未來的投生。」

  以這叁轉十二相來了知四聖谛的智慧在他證悟阿羅漢果之後達到圓滿。佛陀的阿羅漢道智與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同時生起。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的人達到不可動搖的解脫,不會再有投生。

  同樣地,當你修行觀禅達到了知四聖谛的階段時,也必須以這叁轉十二相來了知四聖谛。在每一谛的叁種智慧當中,谛智是最重要的,它在證悟前與證悟時生起;作智與已作智則在證悟之後才生起。

  經文繼續說:

  世尊如此說時,五比丘對世尊的話感到歡喜與欣悅。

  佛陀所作的開示到此結束。但是《轉*輪經》的經文尚未結束,還列出聽經之後的一些結果。經文繼續如下:

  世尊開示完後,憍陳如心中生起清淨無染的法眼,他見到:一切有生起本質之法必定有滅。

  這特別是指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bana)而言;生滅隨觀智能照見因緣生滅與剎那生滅。聽完《轉*輪經》之後,憍陳如尊者證悟須陀洹果,那時他心中的生滅隨觀智非常穩固。那是什麼樣的智慧呢?就是了知「一切有生起本質之法必定有滅」的智慧。每一位須陀洹聖者必定已經透徹地了知五蘊(苦谛)與緣起(集谛),也必定已經了知它們是「行法」或「緣生法」(samudaya-dhamma依靠因緣和合而生之法),具有不斷生滅的本質。此智慧必須很穩固。爲什麼呢?因爲當須陀洹道智了知涅槃時,涅槃能使禅修者的心冷靜下來。在涅槃的幫助之下,他的道智去除了覆蓋四聖谛的無明。那無明由于須陀洹道智而消失,因此他照見「一切有生起本質之法必定有滅」的智慧非常穩固。在此,我並不是指須陀洹道智使所有的無明…

《轉正*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