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轉正*輪▪P12

  ..續本文上一頁消失,而是指使覆蓋四聖谛的無明消失而已,因爲無明完全消失只在證得阿羅漢道時才能辦到。

  有人可能會問:爲什麼憍陳如尊者能夠如此快速地證果呢?我們必須考慮他過去生所積累的波羅蜜。從勝蓮華佛(Buddha Padumuttara)的時代開始算起,他已經修積波羅蜜十萬大劫之久。對于具備如此深厚波羅蜜的人,當他們證悟聖果時,也得到了四無礙解智(patisambhida-bana)。得到無礙解智的五項因素前面已經談過,尤其是必須曾經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觀禅達到行舍智這一項。由于過去的這些波羅蜜,當他們聽聞有關四聖谛的法時,尤其是有關苦谛法與集谛法的開示時,他們能快速地了悟苦谛法與集谛法爲無常、苦、無我。

  在《增支部》(Avguttara Nikaya)的《聞隨行經》(Sotanugata Sutta)中,佛陀講述解行並重的比丘有四種可能發生的結果。這樣的比丘背誦佛陀的教導,並且實際地修行觀禅達到行舍智。然而,他在還未證悟涅槃之前就死亡了。他的臨死速行心(maranasanna javana:一生當中最後一個速行心)取行法的無常、苦或無我本質爲目標而生起。死後他投生于天界。他的天界結生心、有分心與死亡心也都取同樣那個本質爲目標。例如,若前世的臨死速行心取行法的無常本質爲目標,投生天界後的這叁種心也同樣都取行法的無常本質爲目標。取苦本質與無我本質爲目標時也是同樣的道理。在這叁種心當中,有分心(生命相續流)是最重要的。由于他在作天神這一生中所有的有分心都以行法的本質爲目標,因此行法的本質經常存留在他的心中,他能很容易地了知。正因爲如此,只要一思惟行法的本質,他能夠快速地證悟涅槃。這是第一種結果。

  第二、叁種結果是:即使他在天界時未能主動地修行止禅與觀禅,但是當他聽聞有神通而到天界說法的比丘說法時,或者聽聞說法天神說法時,他能夠快速地憶起行法。當他觀照行法爲無常、苦或無我時,就能快速地證悟涅槃。

  第四種結果是:若他沒有機會聽法,但是前世一同修行而且比他先投生天界的朋友會提醒他(這只是一個例子;比他晚生天者也可能提醒他)。那時如果他觀照行法爲無常、苦或無我,就能快速地證悟涅槃。

  憍陳如尊者的情況屬于第二種(他雖非天神,但情況類似)。由于他曾在過去佛(尤其是勝蓮華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止觀達到行舍智階段,所以當他聽聞《轉*輪經》(有關四聖谛的法)時能夠快速地證悟涅槃。

  經中繼續說:

  當世尊如此轉*輪之時,地神發出叫喚:「世尊在波羅奈仙人墜處的鹿野苑轉無上*輪,這法轉不是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梵天或世間的任何人所能阻止的。」

  當四天王天的衆天神聽到地神的叫喚時,他們也發出叫喚:「世尊在波羅奈仙人墜處的鹿野苑轉無上*輪,這法轉不是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梵天或世間的任何人所能阻止的。」

  當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衆天的衆天神聽到四天王天諸天神的叫喚時,他們也發出叫喚:「世尊在波羅奈仙人墜處的鹿野苑轉無上*輪,這法轉不是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梵天或世間的任何人所能阻止的。」

  就在那個剎那,那個當下,那個瞬間,叫喚之聲傳遍了整個梵天。一萬個世界系一再地搖動、震動、顫動,並且有廣大無邊、超越諸天威神的殊勝光明現起。

  于是,世尊說出這句有感而發的話:「憍陳如確實已經明白了,憍陳如確實已經明白了。」這就是憍陳如得到其名號「明白的憍陳如」(Abbasi-Kondabba)之由來。

  其余的四位比丘(跋提迦、衛跋、摩诃那摩、阿說示)屬于第四種人。雖然他們有機緣聽聞《轉*輪經》,但是那時他們並未證得任何聖道果。佛陀必須一再地教導他們如何觀照五蘊及緣起,然後教導他們如何觀照這些行法無常、苦、無我的本質。佛陀每天都教導他們,他們才每天有一位證悟須陀洹果。

  憍陳如在聽聞《轉*輪經》而證得須陀洹果之後,即刻請求出家。佛陀以如此的話表達同意:「善來,比丘,法已善說,善修梵行以滅盡一切苦。」這是憍陳如尊者受比丘戒的情況。隨後跋提迦、衛跋、摩诃那摩及阿說示也逐日地證悟須陀洹果,並且以同樣的方式得到比丘戒。

  你想脫離痛苦嗎?如果想離苦,請聆聽《谛相應.重閣經》(Kutagara Sutta, Sacca Samyutta):

  「諸比丘,若有人如此說:『不必如實地徹見苦聖谛,不必如實地徹見苦集聖谛,不必如實地徹見苦滅聖谛,不必如實地徹見導致苦滅的道聖谛,我就能究竟離苦。』──這是不可能的。

  諸比丘,就像有人如此說:『不需要建築樓房的下層,我就能建築上層。』這是不可能的。同樣地,若有人如此說:『不必如實地徹見苦聖谛,不必如實地徹見苦集聖谛,不必如實地徹見苦滅聖谛,不必如實地徹見導致苦滅的道聖谛,我就能究竟離苦。』──這是不可能的。

  然而,諸比丘,若有人如此說:『如實地徹見苦聖谛,如實地徹見苦集聖谛,如實地徹見苦滅聖谛,如實地徹見導致苦滅的道聖谛之後,我就能究竟離苦。』──這是可能的。

  諸比丘,就像有人如此說:『建築了樓房的下層之後,我就要建築上層。』這是可能的。同樣地,若有人如此說:『如實地徹見苦聖谛,如實地徹見苦集聖谛,如實地徹見苦滅聖谛,如實地徹見導致苦滅的道聖谛之後,我就能究竟離苦。』──這是可能的。

  因此,諸比丘,應當精勤于了知:『這是苦』;應當精勤于了知:『這是苦的原因』;應當精勤于了知:『這是苦的息滅』;應當精勤于了知:『這是導致苦滅之道』。」

  若想解脫生死輪回,最重要的是要了知四聖谛。佛陀在《相應部.邊際村經》(Kotigama Sutta, Samyutta Nikaya)中很清楚地顯示這一點:

  一時世尊住在跋耆族的邊際村。那時世尊如此對諸比丘說:『諸比丘,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徹見四聖谛,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長久的輪回中流轉、徘徊。是那四項(聖谛)呢?

  諸比丘,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徹見苦聖谛,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長久的輪回中流轉、徘徊。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徹見苦集聖谛,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長久的輪回中流轉、徘徊。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徹見苦滅聖谛,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長久的輪回中流轉、徘徊。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徹見導致苦滅的道聖谛,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長久的輪回中流轉、徘徊。

  諸比丘,那苦聖谛已經被了知與徹見;那苦集聖谛已經被了知與徹見;那苦滅聖谛已經被了知與徹見;那導致苦滅的道聖谛已經被了知與徹見;對于存在的愛欲已經被切斷,通向存在的渠道已經被毀滅,已經不會再有來生。」

  這是世尊所開示的話。如此開示之後,善逝大師又如此說:

  由于不如實

  徹見四聖谛

  我等長久地

  流轉種種生

  今聖谛已見

  有渠已切斷

  斷除苦之根

  更不複再生

  

   無我相經

  (Anattalakkhana Sutta)

  本經是佛陀成道後在人間開示的第二部經,開示的時間是在佛陀成道後第一次雨季安居的第五天,亦即在佛陀開示《轉*輪經》之後第五天。

  大家應當了解:那時五比丘都已經成爲須陀洹,能夠以須陀洹道智透徹地了知四聖谛,尤其是苦谛法──五取蘊。

  何謂五取蘊?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及識取蘊。色取蘊包括會成爲執取之目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內在與外在、粗與細、低劣與優勝、遠與近的這十一種色法。同樣的道理,會成爲執取目標的十一種受稱爲受取蘊,會成爲執取目標的十一種想稱爲想取蘊,會成爲執取目標的十一種行稱爲行取蘊,會成爲執取目標的十一種識稱爲識取蘊。這十一種五取蘊是苦谛法。五比丘能以觀智與道智透徹地了知它們。

  再者,他們也透徹地了知集谛法,即必須觀照緣起,了知因果關系。苦谛法與集谛法稱爲行法(savkhara-dhamma)。他們能輕易地觀照行法爲無常、苦、無我。正因爲如此,所以他們在聽完《無我相經》之後能證悟阿羅漢果。

  他們具備快速證悟的近因與遠因這兩項因素:他們已經在那一生中修行觀禅,證得須陀洹果,這是近因。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他們已曾觀照苦谛法與集谛法爲無常、苦、無我,達到行舍智的階段,這是遠因。在這兩種因素的支持下,他們能夠快速地證悟阿羅漢果連同四無礙解智。這些是他們的證悟的因素與情況。

  且讓我們看經文:

  (此經)講于波羅奈附近的鹿野苑。

  那時,世尊告訴五比丘說:

  「諸比丘,色不是我。諸比丘,如果色是我,那麼色就不會遭遇疾病,而且人們可以控製色,說道:『讓色成爲這樣,不要讓色成爲那樣。』然而,諸比丘,因爲色不是我,所以色會遭遇疾病,人們不能控製色,說道:『讓色成爲這樣,不要讓色成爲那樣。』」

  色法的這種無我本質是「不自在」(avasavattanaka),意即色法不會依個人或自我的意願而生起;它們由于因緣和合而生起,由于因緣壞滅而壞滅。接著佛陀教導其余的四蘊如下:

  「受不是我。諸比丘,如果受是我,那麼受就不會遭遇疾病,而且人們可以控製受,說道:『讓受成爲這樣,不要讓受成爲那樣。』

  想不是我……

  行不是我……

  識不是我。諸比丘,如果識是我,那麼識就不會遭遇疾病,而且人們可以控製識,說道:『讓識成爲這樣,不要讓識成爲那樣。』然而,諸比丘,因爲識不是我,所以識會遭遇疾病,人們不能控製識,說道:『讓識成爲這樣,不要讓識成爲那樣。』」

  因此五蘊都是不自在的,不是我們所能控製的。這是它們的無常本質。

  然後佛陀以問答的方式來開示,這稱爲「記說」(veyyakarana)。

  「你們認爲如何,諸比丘,色是常的或無常的呢?」

  「無常的…

《轉正*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