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转正*轮▪P4

  ..续本文上一页

  诸比丘,什么是苦呢?任何身体的痛苦感受、身体的不愉快感受或由于身体接触而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诸比丘,那称为苦。

  诸比丘,什么是忧呢?任何心理的痛苦感受、心理的不愉快感受或由于心理接触而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诸比丘,那称为忧。

  诸比丘,什么是恼呢?任何时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恼的法而有忧恼、大忧恼,以及由于忧恼、大忧恼而感受到的苦痛,诸比丘,那称为恼。」

  然后佛陀以概括的方式如此解释苦谛:「简单地说,五取蕴是苦。」五取蕴都是观智的目标。

  什么是五取蕴呢?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及识取蕴。什么是色取蕴呢?在《蕴品相应.蕴经》(Khandha Sutta, Khandha Vagga Samyutta, S22, 48)中,佛陀开示说:

  “Yam kibci rupam atitanagatapaccuppannam ajjhattam va bahiddha va olarikam va sukhumam va hinam va panitam va yam dure santike va sasavam upadaniyam ayam vuccati rupupadanak- khandho.”

  意即:

  「无论是过去的、未来的或现在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细的、低劣的或高尚的、远的或近的,只要是会成为烦恼与执取之目标的色法都称为色取蕴。」

  佛陀以同样的方式解释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及识取蕴。因此大家应当了解,不只是现在的五取蕴是苦谛法而已,过去的、未来的、内在的、外在的、粗的、细的、低劣的、高尚的、远的与近的五取蕴也都是苦谛法。

  为什么这些五蕴是烦恼与执取的目标呢?众生的身心是由五蕴所构成的。由于无明、爱欲与邪见的缘故,他们将这些五蕴认定为「我」、「我的」或「我的自我」。因此,对尚未如实地照见诸法的凡夫而言,这些五蕴都是烦恼与执取的目标。事实上,除了出世间名法以外,其余的蕴都是取蕴。

  不了知四圣谛就无法证悟涅槃,而苦谛正是四圣谛当中的一项,它包括上述的十一种五取蕴。如果想要证悟涅槃、解脱生死轮回,就必须了知这些五取蕴。

  经文接着解释第二项圣谛如下:

  「诸比丘,这是苦集圣谛:

  造成投生的是爱欲,它伴随着喜与贪同时生起,四处追求爱乐,也就是欲爱、有爱及非有爱。诸比丘,这就是苦集圣谛。」

  在本经中佛陀教导说爱欲是集谛。然而在《因缘品相应》(Nidana Vagga Samyutta)中,佛陀教导说缘起法也是集谛,因此无明(avijja)、爱(tanha)、取(upadana)、行(savkhara)与业(kamma)都是集谛。简单地说,一切不善业与能造成投生的善业都是集谛。

  在《谛分别》(Sacca Vibhavga)中,佛陀以五种方式来解释集谛:

  一、 爱欲(tanha)是集谛;

  二、 十种烦恼(贪、瞋、痴、骄慢、邪见、疑、昏沉、掉举、无惭、无愧)是集谛;

  三、 一切不善法是集谛;

  四、 一切不善法及能造成投生的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是集谛;

  五、 一切不善法与能造成投生的善法或一切不善业力与能造成投生的善业力都是集谛。

  既然一切不善业力与能造成投生的善业力都是集谛,那么为什么佛陀在本经中只说到爱欲是集谛呢?举例而言,只要一颗种子中还有黏性或潜能,处在适宜的环境时就还会生根发芽。同样地,只要业力还有爱欲伴随,它就还会结成果报;如果没有爱欲,业力就无法结成任何果报。这就是为何佛陀说爱欲是集谛的理由。

  由于爱欲的缘故,众生「四处追求爱乐」。我想引述《阿沙卡本生经》(Assakajataka)的故事来说明众生如何四处追求爱乐。

  有一次世尊住在只园精舍时,他针对一位思念前妻的比丘说了这个故事。世尊问该比丘是否真的思念女人。该比丘答道:「是的。」世尊继续问道:「你思念的是谁?」该比丘答道:「我已故的前妻。」当时世尊说道:「比丘,你不只是这一次对该女人充满爱欲而已,在过去她对你的爱亦令你极端痛苦。」于是世尊说了以下的故事。

  在以前,有一位名叫阿沙卡(Assaka)的国王住在迦尸国的波达里城,公正地统治着他的国家。他的皇后乌巴里(Ubbari)是他极亲爱的人。她非常优美动人,只是比不上仙女之美而已,但已超越了所有其它的女人。在她死后,国王非常哀恸凄苦。他把她的尸体涂上油膏,置放在棺材里,然后自己躺在床底下,不吃也不喝,而只是悲泣。虽然他的父母、亲戚、朋友、国师及臣民都向他说一切事物终需毁坏的,所以不必悲伤,但是都劝服不了他。在七天里,他就只是悲伤地躺着。

  当时菩萨是住在喜玛拉雅山脚下的一位沙门。他拥有五神通及八定。有一天,他以天眼通观察印度时看到阿沙卡王正在悲泣,于是立刻下定决心要去帮助他。他运用神通飞上天空,然后降落在国王的公园,犹如一尊金像地坐在园里的石座上。

  波达里城的一位年轻婆罗门走进公园里时看到了菩萨。向菩萨问候之后,他即坐在一旁。菩萨友善地向他问道:「你们的国王是否是个公正的国王?」

  该青年答道:「是的,尊者,国王很公正。然而他的皇后刚死不久。他把她的尸体置放在棺材里之后,就一直悲伤地躺着,至今已经七天了。为何您不去解除国王的悲恸?像您如此具备德行的人应该解除国王的悲伤。」

  菩萨答道:「我不认识国王,年轻人。但是如果他来问我,我将会告诉他该皇后投生到哪里,而且还会令她说话。」

  该青年说道:「若是如此,尊者,请您在这里等候,我去请国王来见您。」菩萨同意了,而那青年婆罗门即赶快去见国王,告诉他这件事。他向国王说:「您应该去见见那位拥有神通的人!」

  国王想到能够再见到乌巴里皇后就感到非常高兴。于是他乘坐马车去到那公园。向菩萨问候之后,他即坐在一旁,问道:「有人告诉我说你知道我的皇后投生到哪里,这是否是真的?」

  「是的,国王,我知道。」菩萨答道。

  国王就问她投生在什么地方。

  菩萨答道:「噢,国王,由于她对自己的美貌过度自满而生活放逸、不做善事,因此如今她投生在这座公园里成为一只粪虫。」

  「我不相信!」国王说道。

  「好,那么我就带她来见你,并且令她说话。」菩萨说道。

  「请令她说话!」国王说道。

  菩萨命令道:「那两只忙着在牛粪里钻的粪虫给我过来见国王!」通过他的神通力,牠们来到国王面前。菩萨指着其中一只粪虫向国王说道:「噢,国王,你瞧,那就是你的皇后乌巴里!她刚刚跟随着她的粪虫丈夫从牛粪堆中出来。」

  「什么?我的皇后乌巴里是一只粪虫?我不相信!」国王叫了起来。

  「噢,国王,我将令她说话。」

  「令她说话吧,尊者!」

  菩萨即以神通力赐予她说人话的能力,然后说:「乌巴里!」

  「什么事,尊者?」她以人语问道。

  「妳在前世名叫什么?」菩萨问她。

  「尊者,我名叫乌巴里,是阿沙卡王的皇后。」她答道。

  菩萨继续问道:「告诉我,现在妳比较爱阿沙卡王,还是比较爱这只粪虫?」

  她答道:「噢,尊者,那是我前生的事。当时我和阿沙卡王住在这公园里,一起享受色、声、香、味、触五欲。但是如今我的记忆已经由于转世而变得模糊,他对我来说又算得是什么呢?现在我甚至希望以他的喉血来涂我这粪虫丈夫的脚哪!」随后她即以人语在国王的面前颂出以下的偈语:

  阿沙卡大王曾经是我亲爱的丈夫,

  我们相亲相爱地走在这座公园里。

  然而如今新愁新欢已令旧的消失,

  我的粪虫丈夫远比阿沙卡更亲近。

  阿沙卡王听后即刻对自己的作为感到懊悔。他当下即命人把皇后的尸体移掉,并且清洗自己的头。他向菩萨顶礼之后就回到城里。后来他娶了另一位皇后,公正地统理国家。而菩萨在教导国王、解除他的悲伤之后,就回到喜玛拉雅山去了。

  说完这个故事之后,世尊再开示佛法。在开示结束之时,那位思念前妻的比丘证悟了初道与初果。随后世尊说明那世的人物:「你已故的前妻就是乌巴里;你这思念前妻的比丘就是阿沙卡王;舍利弗就是那位年轻的婆罗门;那沙门就是我。」

  如此,乌巴里皇后在作人的时候生活放逸、追求爱乐。她那伴随着喜与贪的爱欲造成她投生为一只雌粪虫。纵然投生为粪虫那样卑微的生命,她还是继续沉迷于爱乐,与新的丈夫寻欢作乐。这正是爱欲的特质。然而,不只是乌巴里皇后而已,一切尚未证果的凡夫都在生死轮回里四处追求爱乐,却不知爱欲会带来生死轮回中无尽的痛苦。

  爱欲可分为三种,《清净道论》解释其含义如下:

  一、 欲爱(kama-tanha):以欲望而贪爱享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

  二、 有爱(bhava-tanha):伴随着常见而贪爱六尘。常见(sassata-ditthi)认为六尘是灵魂,生生世世存在。

  三、 非有爱(vibhava-tanha):伴随着断见而贪爱六尘。断见(uccheda-ditthi)认为六尘是灵魂,在人死亡之后即完全毁灭。

  大家应当记住集谛是苦的因。在本经中佛陀如此教导:「简单地说,五取蕴是苦。」因此集谛是五取蕴生起的原因。大家应当记住这种因果关系。

  接着经文解释第三项圣谛:

  「诸比丘,这是苦灭圣谛:

  即是此爱欲的息灭无余、舍弃、遣离、解脱、无着。」

  在本经中,佛陀教导说爱欲的息灭无余是灭谛;而在其它经中,佛陀教导说苦谛的息灭无余是灭谛。为什么有这两种不同的解释法呢?事实上它们是指同样的道理。由于爱欲息灭无余,或者说由于无明、爱、取、行、业息灭无余,所以五蕴(苦谛)就会息灭无余。由于因灭,所以果灭。这两种解释法中,一种…

《转正*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