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息经过接触点,被此不曾有过的感受吓了一跳。助理老师告知这是好的,不要怕。今天再有两次,比上次更长几分钟,心里非常宁静,眼前只有太阳般的金色光芒,只专注觉知息经过接触点。旁边师兄一个很大声的咳嗽,我却吓得跳起来,好像静坐时打香板,被打的人没感觉,旁边的人却吓得跳起来。当自己专注在觉知息时,为什么会被大一点的音声吓到?连走路时专注于觉知息也会被转弯的师兄吓一跳。我不是一个胆小的人,但今天为什么被吓好几次?我该怎么做?
答1:单纯只觉知息而忘记身体的存在是很好的禅修经验;很重要的是要继续如此修行。当禅修者的定力开始进步时,自然会对噪音敏感,因为声音对禅定而言犹如尖刺一般。你应当尽可能不去理会声音及其它一切对象,一心只专注于气息。当你的定力深且强时,就不会再受到这些境界干扰。
容易被声音或影像惊吓是由于对它们不如理作意的缘故。你不自觉地作意它们为某种可怕之境,因此惊吓等不善法就会生起。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与你过去的生活经验有关,并非每位禅修者都有如此的经历。你应该做的就是经常保持如理作意:就现在而言,就是只注意自己禅修的目标──气息。
问2:我是初学,以前很少有机会静坐。怎样的姿势能令我越坐越久,而不是几天下来就越坐越想爬起来,因为酸、痛、麻而起心动念想离开座位?
答2:在密集禅修刚开始的阶段,几乎每个人都难免有酸、痛、麻的问题。如果能有耐心,坚忍不拔地继续修行,渐渐就会适应,种种不舒服感受会消失,而且能坐得愈来愈久。
适当的坐姿因人而异:对于身材高瘦的人,结双跏趺坐通常是很容易的;对于身材矮胖的人,单盘坐或两脚并排平放而坐通常比较适当。你必须自己尝试及抉择那一种坐姿最舒适、耐久。
有一项重要的须知是应当保持身体骨架平衡,不要经常歪向某一侧。例如,这次静坐右脚在前、左脚在后;下次静坐则两脚的位置对调,如此调整坐姿以保持左右平衡。
问3:实在受不了时,我可否起来走走?但是如果我离开了,静坐时间会进步吗?
答3:坐得受不了时,可以起来站着,继续专注于气息。静坐的时间不适宜用来行禅。静坐时间是否会延长决定于你精勤与毅力的程度:如果你有规律地时常静坐,通常你就能愈坐愈久。
问4:请问如何解脱病苦?如何对治病痛?请禅师慈悲开示。
答4:在佛陀的时代,有一天罗塔比丘(Radha Bhikkhu)问佛陀说:「世尊,什么是病?」佛陀回答说:「五蕴就是病。」因此,只要还有五蕴存在,就必定还有病苦。例如,四大当中任何一大过度强盛时,就有病痛产生。四大不调可以由于业力、心理、时节或食物所造成。在这四种原因当中,我们只能设法改善心理、时节与食物,无法改变业力。由于五蕴就是病,因此解脱五蕴就解脱了病苦。如果想要解脱五蕴,就必须精勤修行直到证悟涅槃。涅槃里没有五蕴,没有病,没有苦。
对治病痛的方法是取用适当的食物与药物,居住于气候温和的安静处所。很重要的是要培育增上心(adhicitta),即止禅心、观禅心、道心与果心。这些是强而有力的心,有助于减轻病痛,乃至去除病痛。举例而言,我们的佛陀在般涅槃之前十个月时得到非常剧烈的背痛。他修行七色观法与七非色观法这两类观禅,然后进入阿罗汉果定。由于他的观禅强而有力,所以他的阿罗汉果定也是强而有力。从阿罗汉果定出定之后,他发愿说:「从今日起到般涅槃日为止,愿此病不再发作。」他每天都必须如此修行与发愿,来防止该病痛生起。因此,若要对治病痛,你应当效法佛陀,培育与禅定、观智、圣道智、圣果智相应的增上心。
问5:为什么吃得饱饱、睡得饱饱,上殿一样昏沉得很厉害,晚上一样肚子饿?
答5:昏沉困倦可以由身体的因素或心理的因素所造成。就身体的因素而言,四大不平衡会造成昏沉:当地大或水大过度强盛时,你会感到昏昏欲睡,因为这两大都有沉重的本质。相反地,当火大或风大过度强盛时,你会失眠、睡不着。我们身体的四大一直在变化当中,不能期待它们永远处在平衡与和谐的状态,尤其当我们换到一个新环境或新的生活型态时。然而,这种不调现象通常是暂时的,身体会自己调整过来。为了避免在静坐时睡着,用餐后你可以小睡片刻。
就心理的因素而言,当你的心活力不充沛时,就容易受到昏沉睡眠烦恼的侵袭而感到困倦。对治这种昏沉睡眠的方法是激发修行的精进心与浓厚兴趣。你可以思惟生、老、病、死之苦,四恶道之苦,过去世与未来世轮回之苦及现在世寻求食物之苦,如此能激起应当及时修行的警惕心(samvega悚惧)。然后可以思惟修行佛法所带来的大利益,如获得当下的安乐住处、未来的投生善趣与究竟解脱一切痛苦。如此思惟能激起修行的精进心与浓厚兴趣。当你的定力愈来愈深时,渐渐就能克服昏沉睡眠烦恼。
也可以运用对治昏沉的七种方法:当你专注于某一种业处(如安般念)时,若昏沉睡眠的现象发生,你可以暂时停止专注那种业处,而改专注其它种业处,如佛随念、慈心观等。若如此做了仍不能去除昏沉,你应思惟曾经牢记的教法(pariyatti-dhamma)。若仍不能去除昏沉,你应完整地背诵曾经牢记的教法。若仍不能去除昏沉,你应用力拉扯耳朵,并按摩四肢。若仍不能去除昏沉,你应去洗脸、朝不同的方向远眺、以及仰望星空。若仍不能去除昏沉,你应作光明想(alokasabba)。若仍不能去除昏沉,你应来回地行禅以便去除昏沉。渐渐地,你的定力会愈来愈深,也就能克服昏沉。
饥饿是由于身体内消化之火强盛的缘故。另一种可能性是你还不习惯于不吃晚餐的生活。渐渐习惯这种生活之后,你就会觉得不吃晚餐也没什么大碍。
问6:为何有些禅修者修到阿达…阿达…(俗语;意即异常、呆滞)?我们如何防止及它的初步征状是什么?这种人应该停止禅修吗?
答6:可能由于过去世业力的缘故,所以他们变得呆滞、迟钝,特别是当他们的结生心(patisanti-citta)与有分心(bhavavga-citta)剎那中没有智慧心所时,或虽然有智慧心所但是力量很薄弱时。他们应当依照正确的方法,尽可能地继续修行止禅与观禅。虽然他们可能无法在今生证得禅那与道果,但是他们今生的精进修行将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生修行成功,证得圣果。
另一种可能性是他们并没有正确地依照佛陀所教导的方法来修行。因为不了解应当时时保持正念于禅修的目标,所以他他们可能会任由自己的心四处漂荡。由于不守护自己的心,有时就会产生问题。避免发生问题的方法就是要依照正确的方法修行;若能有良师指导则又更好。
还有另一种可能性是他们并不是真的精神异常;但是由于他们一心一意精勤地在修行,不了解禅修的人从他们迟钝的外表下判断,就误以为他们精神不正常。能够放下一切忧虑、一心专精禅修是值得鼓励的事情。即使佛陀本人也是赞叹保持圣默然,禁止比丘谈论无用的闲言闲语。误解这种禅修者的那些人应当研究禅修的道理,并且亲身实际地修行,不应该单看外表就遽下结论。
问7:如何突破障碍?
答7:一般而言,障碍可归纳为五种,即所谓的「五盖」(pabcanivarana)。五盖就是欲贪、瞋恨、昏沉与睡眠、掉举与追悔、怀疑。由于它们阻碍禅修的进步,所以称它们为盖。如果能克服五盖,禅修者就能稳定地进步,乃至成功。克服五盖对禅修者而言非常重要,因此我想多加解释。
五盖的远因是在长久的生死轮回中累积的无数烦恼。这些烦恼以潜伏的形态含藏于众生的名色相续流当中。五盖的近因是不如理作意(ayonisomanasikara)。因此,克服五盖的彻底方法就是完全地灭除一切烦恼,包括潜伏性的烦恼在内。克服五盖的暂时性方法就是运用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在此,不如理作意是指不适当的、方向错误的注意;或者是指视无常为常、视苦为乐、视无我为我、视不净为净的作意。如理作意则正好相反,乃是适当的、方向正确的注意;或者是视无常为无常、视苦为苦、视无我为无我、视不净为不净的作意。
关于欲贪盖,佛陀在《增支部.一法集》(Eka-Nipata of Avguttara Nikaya)里如此说: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净相(美丽之相)那样有能力导致未生起的欲贪生起,或增长已生起的欲贪。
对于不如理作意净相之人,若欲贪还未生起即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增强与增长。」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不净相(厌恶之相)那样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欲贪生起,或断除已生起的欲贪。
对于如理作意不净相之人,若欲贪还未生起即不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被断除。」
因此,想要克服欲贪盖的人不应继续将人、事、物看成是美丽的,而要思惟它们为不净。不净观可以大略地分为两种,即有生命体的不净观(savibbanaka asubha)及无生命体的不净观(avibbanaka asubha)。有生命体的不净观是指观察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即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头、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脑、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液、皮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液。无生命体的不净观是专注于尸体的各种不净相。尸体的十种不净相是: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这些是克服欲贪盖的方法。
关于瞋恨盖,佛陀如此开示: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丑恶相那样有能力导致未生起的瞋恨生起,或增长已生起的瞋恨。
对于不如…
《转正*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