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转正*轮▪P27

  ..续本文上一页安慰母亲说:那荣誉还是属于她们的。于是她用一个金色的碗盛满美味的奶粥,再用另一个碗将它盖起来。她将那两个碗以茉莉花团团包住,然后领着众仆人出去了。

  在前往将军家的路上,她被将军的部下挡住;但是她以好话劝诱他们让她通过。当佛陀来到时,素馨说她要供养茉莉花环给佛陀,因而将那两个以茉莉花包住的金色碗放入佛陀的钵中。佛陀接受那个供品之后,将它交给一个在家男居士,要他带去将军家里。那时素馨发了如下的愿,在人界与天界的画布上描绘出具足所有特征的善女人形象:

  一、 愿我在今后的每一世里生活都无忧无虑;

  二、 愿每个人都像喜爱茉莉花那般地喜爱我;

  三、 愿我的名字叫作素馨。

  佛陀到达将军家里之后,当他们要供养正餐前的汤给佛陀时,佛陀以手盖住钵口,说已经有人供养奶粥给他了。那时,携带素馨的金色碗的在家男居士以碗中的奶粥供养佛陀,并且逐一地供养诸比丘。他如此尽情地给予每一位尊者奶粥,结果奶粥足以供给佛陀及十万位比丘食用。这项奇迹乃是由于素馨坚强的行善意志所造成。佛陀与僧团用过奶粥之后,将军就供养他们丰盛美味的食物。餐后将军问奶粥是谁供养的。知道答案之后,将军对素馨的勇气深感佩服,就邀请她到自己家里来,后来就娶她为自己的夫人。从那时开始,每一世她的名字都叫作素馨,而且在每一世她出生的时候都有茉莉花飘聚下来,堆积高达膝盖。

  在最后一世,她出生为憍萨罗国王的女儿,波斯匿王子的姊妹。在她七岁的时候,佛陀第一次来到舍卫城。在供养祇园精舍那一天,她和五百位与自己同一天出生的女伴带着花瓶与花来供养佛陀。听完佛陀的开示后,她证得须陀洹果。她是佛陀的卓越优婆夷弟子当中的一位。有一天,她与五百位皇家少女坐着五百辆皇家马车去拜访佛陀,请问佛陀她们布施的功效。佛陀的回答涉及业果的多样化,因此我想简要地解释如下:

  她问佛陀说:假设有信心、戒行与智能都同样卓越的两位弟子,其中一位作布施,另一位则不作布施,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差异?佛陀回答说:无论他们再投生于天界或人界,曾作布施的那个人在寿命、容貌、安乐、荣誉与力量方面都会超过另一个人。即使在更后来世,当他们都出家加入僧团时,他们之间还是有差异。此差异一直到他们都成为阿罗汉之后才会消失,因为两个人的阿罗汉道智与阿罗汉果智是毫无差异的。这就是佛陀对她所提出问题的回答。

  根据《长老尼偈》(Therigatha),素馨在老年时才出家为比丘尼,因为她必须照顾自己的祖母,所以延迟出家。她的祖母过世之后,她与波斯匿王一起到祇园精舍,她带着小毯与地毯来供养僧团。佛陀对他们开示。听闻开示后她证得阿那含果。她请求出家,并且在佛陀说完偈颂之后证得阿罗汉果。

  听完上述这些故事之后,希望大家都了解到:由于过去世所造业的差异,所以众生有种种差异;而业的差异根源于无明、爱、取的差异。因此以无明、爱、取的多样化为根源,产生业的多样化;业的多样化则造成众生的多样化。从究竟谛的角度来看,众生就是五取蕴。总共有过去、未来与现在、内与外、粗与细、劣与优、远与近的十一种五取蕴。

  善巧的画者造成美好的五取蕴;拙劣的画者造成丑恶的五取蕴。无论美好或丑恶、低劣或高尚,它们都是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的。因此佛陀在第二部《皮带束缚经》中如此开示:

  「诸比丘,正如一个画家或油漆匠使用染料、虫胶或郁金粉、靛色或茜草色在已经磨光的平板、墙壁或画布上描绘出具足所有特征的男人或女人形像。同样地,诸比丘,当未曾闻法的凡夫造成某物时,他只造成色,只造成受,只造成想,只造成行,只造成识。」

  佛陀接着问说:

  「你们认为如何,诸比丘,色是恒常的还是无常的?」

  「无常的,世尊。」

  「既然是无常的,那么它是苦的,还是乐的呢?」

  「苦的,世尊。」

  「既然它是无常的、苦的、变化不定的,那么,如此地看待它是否适当:『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

  「当然不适当,世尊。」

  「受是恒常的还是无常的?……想是恒常的还是无常的?……行是恒常的还是无常的?……识是恒常的还是无常的?……」

  由这些问答当中,我们可以了知五取蕴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不应将它们看成是「我的」、「我」或「我的自我」。接着佛陀教导观禅的修行方法如下:

  「因此,诸比丘,对于一切的色,不论是过去的、现在的或未来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细的,低劣的或高尚的,远的或近的,都应当以智慧如实地如此看待它们:『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

  对于一切的受……一切的想……一切的行……对于一切的识,不论是过去的、现在的或未来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细的,低劣的或高尚的,远的或近的,都应当以智慧如实地如此看待它们:『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

  诸比丘,具备如此的认知之后,善学的圣弟子对色厌患、对受厌患、对想、对行、对识厌患。如此厌患之后,他远离欲染。远离欲染之后,他得到解脱。得到解脱之后,生起了如此的智慧:『我已经得到解脱。』他了解:『生已灭尽,梵行已立,应作皆办,不受后有。』」

  彻底灭除身见与其它一切烦恼之道

  我们已经讨论过如何观照十一种五取蕴;十一种五取蕴就是苦谛。我们也讨论过如何观照缘起;缘起就是集谛。苦谛法与集谛法是行法,是观禅的目标(所缘)。它们空无常、空无乐、空无我。若想照见它们为空,就必须交替反复地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我想引用佛陀回答莫伽罗阇(Mogharaja)的话来进一步肯定上述的陈述:

  莫伽罗阇是跋婆梨(Bavari)派来亲近佛陀的十六名弟子之一。跋婆梨曾经担任波斯匿王的国师,后来他太老了,无法亲自来见佛陀,所以派遣弟子来跟随佛陀学习。莫伽罗阇请问佛陀说:如何看待五取蕴世间才能脱离死亡?佛陀回答说:

  Subbato lokam avekkhasu, Mogharaja sada sato.

  Attanuditthim uhacca, evam maccutaro siya.

  Evam lokam avakkhantam, maccuraja na passati.

  意即:

  「莫伽罗阇,应当看待十一种五取蕴的世间为空无常、空无乐、空无我。必须经常保持如此的正念。若能如此观照五取蕴世间,就能借着舍弃我见而脱离死亡的魔掌。死亡之神无法看见如此看待世间的人。」

  这是佛陀的回答。因此当禅修者观照行法的三相,照见它们为空无常、空无乐、空无我时,他的观智就会提升,而且渐渐能舍弃对行法的怖畏与欢喜。他对行法的态度变得冷淡与中立,不将它们看成「我」、「我的」或「自我」,就像一个已经与妻子离婚的男人对妻子的态度变得冷淡一样。

  假使一个男人娶了一个美丽、可爱、迷人的妻子。他如胶似漆地深爱自己的妻子,乃至难以忍受与她片刻分离。如此,当他见到自己的妻子与其它男人站在一起、或谈话或说笑时,他会感到生气、不高兴与心神不安。可是后来,当他愈来愈发现妻子的许多缺点时,他感到愈来愈厌烦,而想要舍离妻子。最后他与妻子离婚,而不再将妻子认为是「他的」。从那时候开始,无论他见到以前的妻子与任何人做任何行为,他都不会再感到生气、不高兴或心神不安,而只会感到冷淡与中立。同样地,当禅修者一再地观照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之后,就会想要舍离一切的行法,因为他见到行法中没有什么能被执取为「我」、「我的」或「自我」。他舍离对行法的怖畏与欢喜,对行法的态度变得冷淡与中立。

  当他如此知见时,他的心从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退缩、退撤、退却,不再向外执取三有。他的心中建立起中舍或厌离。就像稍微倾斜的莲叶上的水滴会退缩、退撤、退却,而不会向外分布;同样地,禅修者的心从三有退缩、退撤、退却。

  正如家禽的羽毛或筋腱的破片被丢入火中时会退缩、退撤、退却,而不会自外扩展;同样地,禅修者的心从三有退缩、退撤、退却。他的心中建立起中舍或厌离。如此,他生起了行舍智。

  如果他的观智知见涅槃(永恒的安乐)为寂静,则该智慧不再注意一切行法的生起,而只会投入于涅槃。然而,如果他的观智还未知见涅槃,就会一再地取行法为目标,持续地观照其三相。如此不断地观照,当五根成熟时,他的观智就能投入涅槃。

  所有四种圣道智都知见涅槃。第一种圣道智(Sotapattimaggabana须陀洹道智)彻底无余地灭除身见与怀疑。第二种圣道智(sakadagamimaggabana斯陀含道智)削弱贪欲与瞋恨的力量。第三种圣道智(anagamimaggabana阿那含道智)彻底无余地灭除瞋恨与欲界的贪欲。第四种圣道智(arahattamaggabana阿罗汉道智)彻底无余地灭除对色界与无色界的一切执着、昏沉与睡眠、骄慢、掉举及无明。

  若要成为须陀洹圣者,就必须观照行法为空无常、空无乐、空无我。若要成为斯陀含圣者、阿那含圣者或阿罗汉圣者,也同样必须如此观照。

  如果禅修者能够逐步地以四种圣道智知见涅槃,他必定能借着舍弃我见而脱离死亡的魔掌。死亡之神无法看见如此看待世间的人。这就是彻底灭除身见与其它一切烦恼之道。

  愿大家尽快了悟佛法!

  愿大家尽快断除诸漏!

  愿大家尽快证得涅槃!

   问答类编

  克服障碍

  问1:感谢昨天发的「安般念简介」。我很认真地去了解它并且感受它,所以今天进步很快,更加专注,更加有正念,更加有信心。但是前几天静坐时一剎那间忘记自己身体的存在,只专注…

《转正*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