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轉正*輪▪P27

  ..續本文上一頁安慰母親說:那榮譽還是屬于她們的。于是她用一個金色的碗盛滿美味的奶粥,再用另一個碗將它蓋起來。她將那兩個碗以茉莉花團團包住,然後領著衆仆人出去了。

  在前往將軍家的路上,她被將軍的部下擋住;但是她以好話勸誘他們讓她通過。當佛陀來到時,素馨說她要供養茉莉花環給佛陀,因而將那兩個以茉莉花包住的金色碗放入佛陀的缽中。佛陀接受那個供品之後,將它交給一個在家男居士,要他帶去將軍家裏。那時素馨發了如下的願,在人界與天界的畫布上描繪出具足所有特征的善女人形象:

  一、 願我在今後的每一世裏生活都無憂無慮;

  二、 願每個人都像喜愛茉莉花那般地喜愛我;

  叁、 願我的名字叫作素馨。

  佛陀到達將軍家裏之後,當他們要供養正餐前的湯給佛陀時,佛陀以手蓋住缽口,說已經有人供養奶粥給他了。那時,攜帶素馨的金色碗的在家男居士以碗中的奶粥供養佛陀,並且逐一地供養諸比丘。他如此盡情地給予每一位尊者奶粥,結果奶粥足以供給佛陀及十萬位比丘食用。這項奇迹乃是由于素馨堅強的行善意志所造成。佛陀與僧團用過奶粥之後,將軍就供養他們豐盛美味的食物。餐後將軍問奶粥是誰供養的。知道答案之後,將軍對素馨的勇氣深感佩服,就邀請她到自己家裏來,後來就娶她爲自己的夫人。從那時開始,每一世她的名字都叫作素馨,而且在每一世她出生的時候都有茉莉花飄聚下來,堆積高達膝蓋。

  在最後一世,她出生爲憍薩羅國王的女兒,波斯匿王子的姊妹。在她七歲的時候,佛陀第一次來到舍衛城。在供養祇園精舍那一天,她和五百位與自己同一天出生的女伴帶著花瓶與花來供養佛陀。聽完佛陀的開示後,她證得須陀洹果。她是佛陀的卓越優婆夷弟子當中的一位。有一天,她與五百位皇家少女坐著五百輛皇家馬車去拜訪佛陀,請問佛陀她們布施的功效。佛陀的回答涉及業果的多樣化,因此我想簡要地解釋如下:

  她問佛陀說:假設有信心、戒行與智能都同樣卓越的兩位弟子,其中一位作布施,另一位則不作布施,他們之間會有怎樣的差異?佛陀回答說:無論他們再投生于天界或人界,曾作布施的那個人在壽命、容貌、安樂、榮譽與力量方面都會超過另一個人。即使在更後來世,當他們都出家加入僧團時,他們之間還是有差異。此差異一直到他們都成爲阿羅漢之後才會消失,因爲兩個人的阿羅漢道智與阿羅漢果智是毫無差異的。這就是佛陀對她所提出問題的回答。

  根據《長老尼偈》(Therigatha),素馨在老年時才出家爲比丘尼,因爲她必須照顧自己的祖母,所以延遲出家。她的祖母過世之後,她與波斯匿王一起到祇園精舍,她帶著小毯與地毯來供養僧團。佛陀對他們開示。聽聞開示後她證得阿那含果。她請求出家,並且在佛陀說完偈頌之後證得阿羅漢果。

  聽完上述這些故事之後,希望大家都了解到:由于過去世所造業的差異,所以衆生有種種差異;而業的差異根源于無明、愛、取的差異。因此以無明、愛、取的多樣化爲根源,産生業的多樣化;業的多樣化則造成衆生的多樣化。從究竟谛的角度來看,衆生就是五取蘊。總共有過去、未來與現在、內與外、粗與細、劣與優、遠與近的十一種五取蘊。

  善巧的畫者造成美好的五取蘊;拙劣的畫者造成醜惡的五取蘊。無論美好或醜惡、低劣或高尚,它們都是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的。因此佛陀在第二部《皮帶束縛經》中如此開示:

  「諸比丘,正如一個畫家或油漆匠使用染料、蟲膠或郁金粉、靛色或茜草色在已經磨光的平板、牆壁或畫布上描繪出具足所有特征的男人或女人形像。同樣地,諸比丘,當未曾聞法的凡夫造成某物時,他只造成色,只造成受,只造成想,只造成行,只造成識。」

  佛陀接著問說:

  「你們認爲如何,諸比丘,色是恒常的還是無常的?」

  「無常的,世尊。」

  「既然是無常的,那麼它是苦的,還是樂的呢?」

  「苦的,世尊。」

  「既然它是無常的、苦的、變化不定的,那麼,如此地看待它是否適當:『這是我的;這是我;這是我的自我』?

  「當然不適當,世尊。」

  「受是恒常的還是無常的?……想是恒常的還是無常的?……行是恒常的還是無常的?……識是恒常的還是無常的?……」

  由這些問答當中,我們可以了知五取蘊都是無常、苦、無我的。不應將它們看成是「我的」、「我」或「我的自我」。接著佛陀教導觀禅的修行方法如下:

  「因此,諸比丘,對于一切的色,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或未來的,內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細的,低劣的或高尚的,遠的或近的,都應當以智慧如實地如此看待它們:『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自我。』

  對于一切的受……一切的想……一切的行……對于一切的識,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或未來的,內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細的,低劣的或高尚的,遠的或近的,都應當以智慧如實地如此看待它們:『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自我。』

  諸比丘,具備如此的認知之後,善學的聖弟子對色厭患、對受厭患、對想、對行、對識厭患。如此厭患之後,他遠離欲染。遠離欲染之後,他得到解脫。得到解脫之後,生起了如此的智慧:『我已經得到解脫。』他了解:『生已滅盡,梵行已立,應作皆辦,不受後有。』」

  徹底滅除身見與其它一切煩惱之道

  我們已經討論過如何觀照十一種五取蘊;十一種五取蘊就是苦谛。我們也討論過如何觀照緣起;緣起就是集谛。苦谛法與集谛法是行法,是觀禅的目標(所緣)。它們空無常、空無樂、空無我。若想照見它們爲空,就必須交替反複地觀照它們爲無常、苦、無我。我想引用佛陀回答莫伽羅阇(Mogharaja)的話來進一步肯定上述的陳述:

  莫伽羅阇是跋婆梨(Bavari)派來親近佛陀的十六名弟子之一。跋婆梨曾經擔任波斯匿王的國師,後來他太老了,無法親自來見佛陀,所以派遣弟子來跟隨佛陀學習。莫伽羅阇請問佛陀說:如何看待五取蘊世間才能脫離死亡?佛陀回答說:

  Subbato lokam avekkhasu, Mogharaja sada sato.

  Attanuditthim uhacca, evam maccutaro siya.

  Evam lokam avakkhantam, maccuraja na passati.

  意即:

  「莫伽羅阇,應當看待十一種五取蘊的世間爲空無常、空無樂、空無我。必須經常保持如此的正念。若能如此觀照五取蘊世間,就能借著舍棄我見而脫離死亡的魔掌。死亡之神無法看見如此看待世間的人。」

  這是佛陀的回答。因此當禅修者觀照行法的叁相,照見它們爲空無常、空無樂、空無我時,他的觀智就會提升,而且漸漸能舍棄對行法的怖畏與歡喜。他對行法的態度變得冷淡與中立,不將它們看成「我」、「我的」或「自我」,就像一個已經與妻子離婚的男人對妻子的態度變得冷淡一樣。

  假使一個男人娶了一個美麗、可愛、迷人的妻子。他如膠似漆地深愛自己的妻子,乃至難以忍受與她片刻分離。如此,當他見到自己的妻子與其它男人站在一起、或談話或說笑時,他會感到生氣、不高興與心神不安。可是後來,當他愈來愈發現妻子的許多缺點時,他感到愈來愈厭煩,而想要舍離妻子。最後他與妻子離婚,而不再將妻子認爲是「他的」。從那時候開始,無論他見到以前的妻子與任何人做任何行爲,他都不會再感到生氣、不高興或心神不安,而只會感到冷淡與中立。同樣地,當禅修者一再地觀照行法的無常、苦、無我叁相之後,就會想要舍離一切的行法,因爲他見到行法中沒有什麼能被執取爲「我」、「我的」或「自我」。他舍離對行法的怖畏與歡喜,對行法的態度變得冷淡與中立。

  當他如此知見時,他的心從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退縮、退撤、退卻,不再向外執取叁有。他的心中建立起中舍或厭離。就像稍微傾斜的蓮葉上的水滴會退縮、退撤、退卻,而不會向外分布;同樣地,禅修者的心從叁有退縮、退撤、退卻。

  正如家禽的羽毛或筋腱的破片被丟入火中時會退縮、退撤、退卻,而不會自外擴展;同樣地,禅修者的心從叁有退縮、退撤、退卻。他的心中建立起中舍或厭離。如此,他生起了行舍智。

  如果他的觀智知見涅槃(永恒的安樂)爲寂靜,則該智慧不再注意一切行法的生起,而只會投入于涅槃。然而,如果他的觀智還未知見涅槃,就會一再地取行法爲目標,持續地觀照其叁相。如此不斷地觀照,當五根成熟時,他的觀智就能投入涅槃。

  所有四種聖道智都知見涅槃。第一種聖道智(Sotapattimaggabana須陀洹道智)徹底無余地滅除身見與懷疑。第二種聖道智(sakadagamimaggabana斯陀含道智)削弱貪欲與瞋恨的力量。第叁種聖道智(anagamimaggabana阿那含道智)徹底無余地滅除瞋恨與欲界的貪欲。第四種聖道智(arahattamaggabana阿羅漢道智)徹底無余地滅除對色界與無色界的一切執著、昏沈與睡眠、驕慢、掉舉及無明。

  若要成爲須陀洹聖者,就必須觀照行法爲空無常、空無樂、空無我。若要成爲斯陀含聖者、阿那含聖者或阿羅漢聖者,也同樣必須如此觀照。

  如果禅修者能夠逐步地以四種聖道智知見涅槃,他必定能借著舍棄我見而脫離死亡的魔掌。死亡之神無法看見如此看待世間的人。這就是徹底滅除身見與其它一切煩惱之道。

  願大家盡快了悟佛法!

  願大家盡快斷除諸漏!

  願大家盡快證得涅槃!

   問答類編

  克服障礙

  問1:感謝昨天發的「安般念簡介」。我很認真地去了解它並且感受它,所以今天進步很快,更加專注,更加有正念,更加有信心。但是前幾天靜坐時一剎那間忘記自己身體的存在,只專注…

《轉正*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