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轉正*輪▪P28

  ..續本文上一頁到息經過接觸點,被此不曾有過的感受嚇了一跳。助理老師告知這是好的,不要怕。今天再有兩次,比上次更長幾分鍾,心裏非常甯靜,眼前只有太陽般的金色光芒,只專注覺知息經過接觸點。旁邊師兄一個很大聲的咳嗽,我卻嚇得跳起來,好像靜坐時打香板,被打的人沒感覺,旁邊的人卻嚇得跳起來。當自己專注在覺知息時,爲什麼會被大一點的音聲嚇到?連走路時專注于覺知息也會被轉彎的師兄嚇一跳。我不是一個膽小的人,但今天爲什麼被嚇好幾次?我該怎麼做?

  答1:單純只覺知息而忘記身體的存在是很好的禅修經驗;很重要的是要繼續如此修行。當禅修者的定力開始進步時,自然會對噪音敏感,因爲聲音對禅定而言猶如尖刺一般。你應當盡可能不去理會聲音及其它一切對象,一心只專注于氣息。當你的定力深且強時,就不會再受到這些境界幹擾。

  容易被聲音或影像驚嚇是由于對它們不如理作意的緣故。你不自覺地作意它們爲某種可怕之境,因此驚嚇等不善法就會生起。這種現象之所以發生與你過去的生活經驗有關,並非每位禅修者都有如此的經曆。你應該做的就是經常保持如理作意:就現在而言,就是只注意自己禅修的目標──氣息。

  問2:我是初學,以前很少有機會靜坐。怎樣的姿勢能令我越坐越久,而不是幾天下來就越坐越想爬起來,因爲酸、痛、麻而起心動念想離開座位?

  答2:在密集禅修剛開始的階段,幾乎每個人都難免有酸、痛、麻的問題。如果能有耐心,堅忍不拔地繼續修行,漸漸就會適應,種種不舒服感受會消失,而且能坐得愈來愈久。

  適當的坐姿因人而異:對于身材高瘦的人,結雙跏趺坐通常是很容易的;對于身材矮胖的人,單盤坐或兩腳並排平放而坐通常比較適當。你必須自己嘗試及抉擇那一種坐姿最舒適、耐久。

  有一項重要的須知是應當保持身體骨架平衡,不要經常歪向某一側。例如,這次靜坐右腳在前、左腳在後;下次靜坐則兩腳的位置對調,如此調整坐姿以保持左右平衡。

  問3:實在受不了時,我可否起來走走?但是如果我離開了,靜坐時間會進步嗎?

  答3:坐得受不了時,可以起來站著,繼續專注于氣息。靜坐的時間不適宜用來行禅。靜坐時間是否會延長決定于你精勤與毅力的程度:如果你有規律地時常靜坐,通常你就能愈坐愈久。

  問4:請問如何解脫病苦?如何對治病痛?請禅師慈悲開示。

  答4:在佛陀的時代,有一天羅塔比丘(Radha Bhikkhu)問佛陀說:「世尊,什麼是病?」佛陀回答說:「五蘊就是病。」因此,只要還有五蘊存在,就必定還有病苦。例如,四大當中任何一大過度強盛時,就有病痛産生。四大不調可以由于業力、心理、時節或食物所造成。在這四種原因當中,我們只能設法改善心理、時節與食物,無法改變業力。由于五蘊就是病,因此解脫五蘊就解脫了病苦。如果想要解脫五蘊,就必須精勤修行直到證悟涅槃。涅槃裏沒有五蘊,沒有病,沒有苦。

  對治病痛的方法是取用適當的食物與藥物,居住于氣候溫和的安靜處所。很重要的是要培育增上心(adhicitta),即止禅心、觀禅心、道心與果心。這些是強而有力的心,有助于減輕病痛,乃至去除病痛。舉例而言,我們的佛陀在般涅槃之前十個月時得到非常劇烈的背痛。他修行七色觀法與七非色觀法這兩類觀禅,然後進入阿羅漢果定。由于他的觀禅強而有力,所以他的阿羅漢果定也是強而有力。從阿羅漢果定出定之後,他發願說:「從今日起到般涅槃日爲止,願此病不再發作。」他每天都必須如此修行與發願,來防止該病痛生起。因此,若要對治病痛,你應當效法佛陀,培育與禅定、觀智、聖道智、聖果智相應的增上心。

  問5:爲什麼吃得飽飽、睡得飽飽,上殿一樣昏沈得很厲害,晚上一樣肚子餓?

  答5:昏沈困倦可以由身體的因素或心理的因素所造成。就身體的因素而言,四大不平衡會造成昏沈:當地大或水大過度強盛時,你會感到昏昏欲睡,因爲這兩大都有沈重的本質。相反地,當火大或風大過度強盛時,你會失眠、睡不著。我們身體的四大一直在變化當中,不能期待它們永遠處在平衡與和諧的狀態,尤其當我們換到一個新環境或新的生活型態時。然而,這種不調現象通常是暫時的,身體會自己調整過來。爲了避免在靜坐時睡著,用餐後你可以小睡片刻。

  就心理的因素而言,當你的心活力不充沛時,就容易受到昏沈睡眠煩惱的侵襲而感到困倦。對治這種昏沈睡眠的方法是激發修行的精進心與濃厚興趣。你可以思惟生、老、病、死之苦,四惡道之苦,過去世與未來世輪回之苦及現在世尋求食物之苦,如此能激起應當及時修行的警惕心(samvega悚懼)。然後可以思惟修行佛法所帶來的大利益,如獲得當下的安樂住處、未來的投生善趣與究竟解脫一切痛苦。如此思惟能激起修行的精進心與濃厚興趣。當你的定力愈來愈深時,漸漸就能克服昏沈睡眠煩惱。

  也可以運用對治昏沈的七種方法:當你專注于某一種業處(如安般念)時,若昏沈睡眠的現象發生,你可以暫時停止專注那種業處,而改專注其它種業處,如佛隨念、慈心觀等。若如此做了仍不能去除昏沈,你應思惟曾經牢記的教法(pariyatti-dhamma)。若仍不能去除昏沈,你應完整地背誦曾經牢記的教法。若仍不能去除昏沈,你應用力拉扯耳朵,並按摩四肢。若仍不能去除昏沈,你應去洗臉、朝不同的方向遠眺、以及仰望星空。若仍不能去除昏沈,你應作光明想(alokasabba)。若仍不能去除昏沈,你應來回地行禅以便去除昏沈。漸漸地,你的定力會愈來愈深,也就能克服昏沈。

  饑餓是由于身體內消化之火強盛的緣故。另一種可能性是你還不習慣于不吃晚餐的生活。漸漸習慣這種生活之後,你就會覺得不吃晚餐也沒什麼大礙。

  問6:爲何有些禅修者修到阿達…阿達…(俗語;意即異常、呆滯)?我們如何防止及它的初步征狀是什麼?這種人應該停止禅修嗎?

  答6:可能由于過去世業力的緣故,所以他們變得呆滯、遲鈍,特別是當他們的結生心(patisanti-citta)與有分心(bhavavga-citta)剎那中沒有智慧心所時,或雖然有智慧心所但是力量很薄弱時。他們應當依照正確的方法,盡可能地繼續修行止禅與觀禅。雖然他們可能無法在今生證得禅那與道果,但是他們今生的精進修行將使他們能夠在未來生修行成功,證得聖果。

  另一種可能性是他們並沒有正確地依照佛陀所教導的方法來修行。因爲不了解應當時時保持正念于禅修的目標,所以他他們可能會任由自己的心四處漂蕩。由于不守護自己的心,有時就會産生問題。避免發生問題的方法就是要依照正確的方法修行;若能有良師指導則又更好。

  還有另一種可能性是他們並不是真的精神異常;但是由于他們一心一意精勤地在修行,不了解禅修的人從他們遲鈍的外表下判斷,就誤以爲他們精神不正常。能夠放下一切憂慮、一心專精禅修是值得鼓勵的事情。即使佛陀本人也是贊歎保持聖默然,禁止比丘談論無用的閑言閑語。誤解這種禅修者的那些人應當研究禅修的道理,並且親身實際地修行,不應該單看外表就遽下結論。

  問7:如何突破障礙?

  答7:一般而言,障礙可歸納爲五種,即所謂的「五蓋」(pabcanivarana)。五蓋就是欲貪、瞋恨、昏沈與睡眠、掉舉與追悔、懷疑。由于它們阻礙禅修的進步,所以稱它們爲蓋。如果能克服五蓋,禅修者就能穩定地進步,乃至成功。克服五蓋對禅修者而言非常重要,因此我想多加解釋。

  五蓋的遠因是在長久的生死輪回中累積的無數煩惱。這些煩惱以潛伏的形態含藏于衆生的名色相續流當中。五蓋的近因是不如理作意(ayonisomanasikara)。因此,克服五蓋的徹底方法就是完全地滅除一切煩惱,包括潛伏性的煩惱在內。克服五蓋的暫時性方法就是運用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在此,不如理作意是指不適當的、方向錯誤的注意;或者是指視無常爲常、視苦爲樂、視無我爲我、視不淨爲淨的作意。如理作意則正好相反,乃是適當的、方向正確的注意;或者是視無常爲無常、視苦爲苦、視無我爲無我、視不淨爲不淨的作意。

  關于欲貪蓋,佛陀在《增支部.一法集》(Eka-Nipata of Avguttara Nikaya)裏如此說: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淨相(美麗之相)那樣有能力導致未生起的欲貪生起,或增長已生起的欲貪。

   對于不如理作意淨相之人,若欲貪還未生起即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增強與增長。」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不淨相(厭惡之相)那樣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欲貪生起,或斷除已生起的欲貪。

   對于如理作意不淨相之人,若欲貪還未生起即不會生起,若已生起即會被斷除。」

  因此,想要克服欲貪蓋的人不應繼續將人、事、物看成是美麗的,而要思惟它們爲不淨。不淨觀可以大略地分爲兩種,即有生命體的不淨觀(savibbanaka asubha)及無生命體的不淨觀(avibbanaka asubha)。有生命體的不淨觀是指觀察身體的叁十二個部份,即頭發、身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頭、骨髓、腎髒、心髒、肝髒、肋膜、脾髒、肺髒、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腦、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液、皮脂、唾液、鼻涕、關節滑液、尿液。無生命體的不淨觀是專注于屍體的各種不淨相。屍體的十種不淨相是:膨脹相、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食殘相、散亂相、斬斫離散相、血塗相、蟲聚相、骸骨相。這些是克服欲貪蓋的方法。

  關于瞋恨蓋,佛陀如此開示:

  「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會像醜惡相那樣有能力導致未生起的瞋恨生起,或增長已生起的瞋恨。

   對于不如…

《轉正*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