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转正*轮▪P13

  ..续本文上一页,世尊。」

  从这个问答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五比丘已经彻底地照见色法并且了知色法是无常的,因此当佛陀问他们说「色是常的或无常的?」他们能够轻易地回答说「无常的」。那时他们能以观智清楚地照见色法的无常本质。如果还未照见色法的无常本质,他们就不可能那样回答。因此,如果你想要证悟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你也必须亲身以观智透彻地了知色法的无常本质。

  依据佛陀的教导,色法以微粒的形态生起。这些微粒称为色聚,它们可能比原子更小。你必须有系统地修行四界分别观,才能照见这些色聚。当你照见色聚时,会发现它们一生起后就立刻坏灭。然而此时还不应观照它们为无常,因为你还未彻底地破除色法的密集。你必须分析各种色聚,以透视其中的究竟色法。你会发现每一粒色聚里至少含有八种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有些色聚含有九种色法,即前面八种加上命根色(jivita)。有些色聚含有十种色法,即前面这九种加上净色(pasada-rupa)或性根色(bhava-rupa)或心所依处色(hadaya-rupa心色)等。唯有当你能如此分析色聚之后,才能透视到其中的究竟色法,然后才能观照它们的剎那生灭为无常。那时你能轻易地照见它们的无常本质。

  色法总共有二十八种,其中十八种是真实色法,它们是观智的目标;其余的十种是非真实色法,它们不是观智的目标 。然而,在你观照色法时,真实色与非真实色都必须观照,因为若不观照非真实色,就无法照见真实色。举例而言,若不观照空间(akasa),你就无法照见色聚。空间是非真实色,而不是真实色。其它非真实色法的情况也应同理类推。

  当佛陀问五比丘色法是常或无常的问题时,他们清楚地照见色法是无常的,因此回答说:「无常的,世尊。」接着佛陀再问:

  「既然是无常的,那么它是苦的还是乐的呢?」

  「苦的,世尊。」

  他们也照见色法是苦的。是那一种苦呢?是行苦(savkhara-dukkha),即受到不断生灭逼迫的苦。如果某物受到不断生灭逼迫,我们能说它是乐的吗?不能。五比丘能轻易地照见色法的苦本质。

  佛陀接着问说:

  「既然它是无常的、苦的、变化不定的,那么,如此地看待它是否适当:『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

  「当然不适当,世尊。」

  色法一生起后就立刻坏灭,因此它们是无常的;它们一直受到生灭的逼迫,因此是苦的;在色法当中没有一个能控制或主宰的稳定自我存在,因此是无我的。由于色, 法是无常、苦、无我的,所以我们不能说:「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如果色法中有一个自我存在,那么色法应当能稳定地长久存在。然而,事实上色法一生即灭,因此它们当中没有不变的自我。这就是为何五比丘回答说:「当然不适当,世尊。」这个回答意味着他们已经照见色法的无我本质。

  根据注释的解释,执着「这是我的」是爱取(tanhaggaha);执着「这是我」是慢取(mana- ggaha);执着「这是我的自我」是我取(atta- ggaha)。

  对色法的爱取通常透过认为色法能带来快乐的错觉而产生。当你照见色法受到不断生灭逼迫的这种苦本质时,你就不会说「这是我的」。因此,如果你一再地观照色法为「苦,苦,苦」,达到相当程度时爱取就会消失。观照色法为苦称为「苦随观」(dukkhanupassana),它与「爱取」互相对立。

  对色法的慢取通常透过认为值得骄傲的色法是恒常存在的错觉而产生。当你照见色法为无常时,你就不会说:「这是我」,因为它一直在改变。你无法在色法中见到「我」,如此你的骄慢就失去了立足点,因此当你观照色法为无常时,慢取就为逐渐消失。这种观法称为无常随观(anicca- nupassana),它与「慢取」互相对立。

  对色法的我取通常透过认为色法中有我的错觉而产生。当你照见色法为无常与苦时,就不会说色法中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存在。借着照见色法的无常本质与苦本质,你观照色法为无我,如此我取就会逐渐消失。这种观法称为无我随观(anattanupassana),它与「我取」互相对立。

  在本经中,佛陀首先解释无常相,接着解释苦相,最后才解释无我相,这是因为无我相很难明白的缘故。在其它经中,有时佛陀先解释无常相,然后解释无我相;有时佛陀先解释苦相,然后解释无我相。在本经中则先解释无常相与苦相,然后才解释无我相。

  听闻本经的五比丘能轻易地照见色法为无常、苦、无我。经文继续说:

  「你们认为如何,诸比丘,受是常的或是无常的呢?……

  想是常的或是无常的呢?……

  行是常的或是无常的呢?……

  识是常的或是无常的呢?……」

  五比丘透彻地照见五蕴,并且了知五蕴为无常、苦、无我。于是佛陀教导他们观禅的五蕴法门如下:

  「因此,诸比丘,对于一切的色,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或现在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细的、低劣的或高尚的、远的或近的,都应当以智慧如实地看待它们:『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

  根据《中部.阐陀教诫经》(Channovada Sutta, Majjhima Nikaya)的注释,「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就是三相;因此如果你观照十一种色法为无常、苦、无我,你就是在观照「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这两种「三相」的解释法是一样的。

  当五比丘在听闻佛陀开示《无我相经》时,他们能依循佛陀的教导而修行,当下观照过去、未来与现在、内在与外在、粗与细、低劣与高尚、远与近的色法,并且交替地观照这十一类色法为无常、苦、无我。他们在听闻佛法的当时就能透彻地修行观禅,了知这三相。

  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受、想、行、识,因此佛陀开示说:

  「对于一切的受……

  对于一切的想……

  对于一切的行……

  对于一切的识,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或现在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细的、低劣的或高尚的、远的或近的,都应当以智慧如实地看待它们:『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

  由此可知,五比丘在听闻佛陀开示的当下就能观照十一种五取蕴的三相。

  大家应当记得,他们从过去十万大劫以来就曾数度于过去诸佛的教化期中修行这种观禅,这是他们能证悟的一项因素。另一项因素是,自从听闻《转*轮经》之后,他们就能透彻地了知十一种五蕴为无常、苦、无我。他们在五天的时间里一再反复地观照这三相。当他们证悟阿罗汉果的观智成熟时,佛陀为他们开示这部《无我相经》,原因是那时若他们再度观照十一种五蕴为无常、苦、无我,就能证悟阿罗汉果。这是佛陀为他们开示本经的理由。

  佛陀继续开示说:

  「诸比丘,具备如此的认知之后,善学的圣弟子对色厌患、对受厌患、对想厌患、对行厌患、对识厌患。如此厌患之后,他远离欲染。远离欲染之后,他得到解脱。得到解脱之后,生起了如此的智慧:『我已经得到解脱。』他了解:『生已灭尽,梵行已立,应作皆办,不受后有。』」

  圣弟子对十一种五蕴感到厌患,因为他清楚地照见五蕴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世尊如此开示时,五比丘对世尊的话感到欣悦与欢喜。此经说完之后,五比丘的心解脱诸漏,了无执着。

  在听闻佛陀开示的同时,五比丘当下观照十一种五蕴为无常、苦、无我。当他们的观智逐渐成熟时,他们就以斯陀含道智了悟涅槃,将贪欲与瞋恨的力量削弱。然后他们以阿那含道智了悟涅槃,彻底地灭除了瞋恨与欲界的贪欲。最后他们以阿罗汉道智了悟涅槃,彻底地灭除剩余的所有烦恼,诸如骄慢、愚痴、掉举、昏沉与睡眠、无明。每一种道智都彻底地灭除特定的烦恼。当他们证悟阿罗汉道时,阿罗汉道智彻底地灭除了剩余的一切烦恼,因此他们能「解脱诸漏,了无执着」。若想证得阿罗汉果,你也必须如此修行。

  如何实际地修行呢?我想依据《泡沫譬喻经》(Phenapindupama Sutta)来解释观照十一种五取蕴为无常、苦、无我的方法。请听经文:

  一时世尊住在恒河岸边的阿毗陀处(Ayojjha)。当世尊第一次来到阿毗陀处时,那里的居士供养一座僧寺给世尊及僧团居住。

  当世尊居住在那里时,有一天傍晚他从所住的香舍出来,坐在恒河岸边。他见到一大团泡沫顺着河水流过来,心里想:「我要讲述关于五蕴的开示。」于是他对围坐在他身边的众比丘说:

  「诸比丘,假设恒河上漂着一大团泡沫,一个视力良好的人视察它、深思它、仔细地研究它,于是那团泡沫对此人而言是空的、虚的、没有实体的,因为一团泡沫中那里能有什么实体存在呢?同样地,诸比丘,无论是那一种色:过去的、未来的或现在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细的、低劣的或高尚的、远的或近的,比丘都视察它、深思它、仔细地研究它,于是色对比丘而言是空的、虚的、没有实体的,因为色当中那里能有什么实体存在呢?」

  佛陀说这个譬喻的用意何在呢?

  我们必须考虑以下的几个要点:

  一、 首先,他用泡沫空虚、没有实体的本质来比喻色法(rupa物质)空洞、没有实体的本质。如果你修成四界分别观,就会亲自见到我们所执着的这个身体事实上是没有实体与实质的。身体只是由极端微小的粒子构成的集团而已;这种微粒称为色聚(rupa kalapa)。而色聚又是由剎那生灭的究竟色法所组成的。就像当我们试着要握住泡沫时,泡沫会立刻破灭,同样地,我们身体里的这些色聚一生起后就立刻解体、消逝。新生起的色聚取代了旧的,然后同样地立刻消逝。正如我们不可能随自己的意愿而塑造泡沫,同样地,构成我们身体的色法也不是我们意志所能控制的,没有恒常的实质或自我存在。事实…

《转正*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