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轉正*輪▪P3

  ..續本文上一頁accagata- vatta)。「往返義務」是指入村托缽與返回時都專注于修行止禅或觀禅。

  這五項當中,第一項是在成就四無礙解智那一生證得的;後四項則是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培育的。所以我們不要忘記這項事實:聽聞佛陀開示《轉*輪經》的這五位比丘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就已曾積累深厚的波羅蜜,足以使他們在證悟阿羅漢果時也成就四無礙解智。

  關于兩種極端,佛陀解釋說:

  「一種是沈迷于感官享樂,這是低下的、粗俗的、凡夫的、非神聖的、沒有利益的行爲;另一種是自我折磨的苦行,這是痛苦的、非神聖的、沒有利益的行爲。」

  佛陀說兩種極端當中的一種是沈迷于感官享樂。我們的菩薩──悉達多太子(Prince Siddhattha)──在出家之前享受了許多年的感官欲樂:他住在分別適合于一年叁季的叁座豪華宮殿裏;娶了美麗的妻子──耶輸陀羅公主,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羅候羅;他周遭的一切人事物都是愉悅迷人的。然而,他無法在如此放逸的生活中找到他累世所追求的真理。這就是爲何他在成道之後宣示說:沈迷于感官享樂是低下的、粗俗的、凡夫的、非神聖的、沒有利益的行爲。

  若人沈迷于感官享樂,他對欲樂的執著會日漸增強,他將陷入貪欲的漩渦之中,無法自拔,因而無法證悟涅槃或達到其它禅修成果。

  另一種極端是自我折磨的苦行,如逐漸延長屏住呼吸的時間;斷食;只吃草、只吃苔藓、塵土等;一天只吃一顆豆,一天只吃一粒芝麻,一天只吃一粒米;長久時間一腳站立;睡臥在尖刺上等等。古時候的印度人誤以爲煩惱的根源來自身體,因此他們想盡辦法折磨自己的身體,以期滅除煩惱。我們的菩薩出家之後曾經修行諸如此類的自我折磨苦行,其艱難程度無人可比。「他的身體極端削瘦;他的腿看起來猶如蘆葦稈;他的髋部猶如駱駝的蹄;他的脊椎在背部突顯出來,猶如一條繩索;他身上的肋骨猶如破屋的椽條;他的眼睛深深地陷入頭部裏,看起來像深井底部的水一般。」他甚至修行到接近死亡的邊緣。即使達到如此艱難的苦行,他仍然無法找到自己熱切追求的真理。因此他在成道後宣示說:自我折磨的苦行是痛苦的、非神聖的、沒有利益的行爲。

  若人沈迷于自我折磨的苦行,就無法培育深厚的定力。沒有深厚的定力就無法如實地了知諸法,因此無法徹悟四聖谛。

  佛陀繼續說道:

  「借著避免這兩種極端,如來實踐中道。此中道引生徹見、引生真知,通向寂靜、勝智、正覺、涅槃。」

  稱爲「中道」的理由是它避免了上述那兩種極端。

  這裏所謂的「徹見」(cakkhu眼)是指透視四聖谛的慧眼;「真知」(bana智)是指了悟四聖谛的智慧;「寂靜」(upasama)是指一切煩惱滅盡無余;「勝智」(abhibba)是指了悟四聖谛的智慧;「正覺」(sambodha)是指了知四聖谛的聖道智。「涅槃」(Nibbana)是生死輪回的結束,是永遠的解脫,是究竟之樂。

  在此我想引述經上的話來說明四聖谛的重要性。在《相應部.大品.谛相應.轭孔經》(Samyutta Nikaya, Mahavagga, Sacca Samyutta, Chiggalayuga Sutta)中佛陀說:

  「諸比丘,假設有人將中間有一個洞的轭丟入大海,而在大海中有一只瞎眼的海龜,每隔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你們認爲如何,諸比丘?那只每隔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的瞎眼海龜會不會將頭伸入那塊轭中間的洞呢?」

  「世尊,如果那只海龜要如此做到的話,那必然要經過很長久的時間才可能辦到。」

  「那只每隔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的瞎眼海龜將頭伸入那塊轭中間的洞所需要的時間比愚癡者墮入地獄之後要再投生到人間所需要的時間更短。什麼緣故呢?諸比丘,因爲愚癡者的行爲沒有受到佛法引導,沒有正當的行爲,沒有善行,沒有德行,而是造了許多互相毀滅及毀滅弱者的業。爲什麼會如此呢?諸比丘,因爲他們沒有見到四聖谛。何謂四聖谛呢?即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與導致苦滅的道聖谛。

  因此,諸比丘,應當精勤于了知『這是苦』;應當精勤于了知『這是苦的原因』;應當精勤于了知『這是苦的息滅』;應當精勤于了知『這是導致苦滅之道』。」

  由此可知,若想避免墮入惡道,就必須了知四聖谛。中道是了知四聖谛與獲得證悟涅槃的徹見、真知、正覺的唯一道路。

  《轉*輪經》中繼續說道:

  「諸比丘,那引生徹見、引生真知,通向寂靜、勝智、正覺、涅槃的中道是什麼呢?

  那就是八聖道分,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諸比丘,這就是引生徹見、引生真知,通向寂靜、勝智、正覺、涅槃的中道。」

  在此我要加以解釋。什麼是「正見」(samma-ditthi)呢?在《大念處經》中,佛陀解釋正見的四個層面如下:“dukkhe banam, dukkhasamudaye banam, dukkhanirodhe banam, dukkhanirodhagamini- patipadaya banam”──「了知苦谛的智慧、了知集谛的智慧、了知滅谛的智慧、了知道谛的智慧」──這四種智慧稱爲正見。

  什麼是「正思惟」(samma-savkappa)呢?將心投入苦谛、將心投入集谛、將心投入滅谛、將心投入道谛。這四種將心投入的法稱爲正思惟。由于禅那法也包含于苦谛中,因此將心投入禅那目標與禅那法也是正思惟。

  因此正見與正思惟經常相伴存在。它們生起于同一個心識剎那中。

  「正語」(samma-vaca)、「正業」(samma- kammanta)與「正命」(samma-ajiva)屬于戒學,即戒行的訓練。

  什麼是「正精進」(samma-vayama)呢?修行止禅時,爲了完全專注于止禅目標而付出的努力稱爲正精進。修行觀禅時,爲了徹知苦谛、集谛、滅谛與道谛而付出的努力稱爲正精進。

  什麼是「正念」(samma-sati)呢?對苦谛的憶念不忘、對集谛的憶念不忘、對滅谛的憶念不忘及對道谛的憶念不忘。這四種憶念不忘稱爲正念。

  什麼是「正定」(samma-samadhi)呢?在止禅中,八定稱爲正定。八定即: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及非想非非想處定。在觀禅中,專注于行法的無常、苦、無我叁相稱爲正定。此正定通常與正見相伴存在,生起于同一個心識剎那中。這是世間的正定。出世間的正定則以涅槃爲目標(所緣),與聖道智同時生起。

  佛陀繼續說道:

  「諸比丘,這是苦聖谛: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求不得也是苦。簡單地說:五取蘊是苦。」

  生、老、病、死依據世俗谛(sammuti sacca)與究竟谛(paramattha sacca)而言都是苦。所有的究竟名色法都有生(jati)、住(jara;老)、滅(marana;死)這叁時。佛陀在《大念處經》中如此解釋生、老、死:

  「諸比丘,什麼是生呢?無論是任何衆生,在任何衆生的群體,都有誕生、産生、出現、生起、諸蘊的顯現、諸處的獲得,諸比丘,那稱爲生。

  諸比丘,什麼是老呢?無論是任何衆生,在任何衆生的群體,都有衰老、老朽、牙齒損壞、頭發蒼白、皮膚變皺、壽命損減、諸根老熟,諸比丘,那稱爲老。

  諸比丘,什麼是死呢?無論是任何衆生,在任何衆生的群體,都有死亡、逝世、解體、消失、命終、諸蘊的分離、身體的舍棄、命根的毀壞,諸比丘,那稱爲死。」

  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稱爲有貪之苦(saragadukkha),意思是因爲執著而産生的苦。佛陀在《大念處經》中如此解釋:

  「諸比丘,什麼是怨憎會苦呢?在這裏,任何人有了不想要的、討厭的、不愉快的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或法塵,或者任何人遭遇到心懷惡意者、心懷傷害意者、心懷擾亂意者、心懷危害意者,與這些人會合、交往、聯絡、結合,諸比丘,那稱爲怨憎會苦。

  諸比丘,什麼是愛別離苦呢?在這裏,任何人有想要的、喜愛的、愉快的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或法塵,或者任何人遇到心懷善意者、心懷好意者、心懷安慰意者、心懷安穩意者、母親、父親、兄弟、姊妹、朋友、同事或血親,然後喪失了與這些人的會合、交往、聯絡、結合,諸比丘,那稱爲愛別離苦。

  諸比丘,什麼是求不得苦呢?諸比丘,會遭受生的衆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生,希望我不要投生!』然而此事無法借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老的衆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老,希望我不要變老!』然而此事無法借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病的衆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病,希望我不要生病!』然而此事無法借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死的衆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死,希望我不要死亡!』然而此事無法借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愁、悲、苦、憂、惱的衆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愁、悲、苦、憂、惱,希望我沒有愁、悲、苦、憂、惱!』然而此事無法借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除了這幾種苦之外,在某些經中佛陀還提到另外五種苦,即愁、悲、苦、憂、惱。佛陀在《大念處經》中如此解釋:

  「諸比丘,什麼是愁呢?任何時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惱的法而有憂愁、悲傷、苦惱、內在的哀傷、內在的悲痛,諸比丘,那稱爲愁。

  諸比丘,什麼是悲呢?任何時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惱的法而有痛哭、悲泣、大聲悲歎、高聲哀呼,諸比丘,那稱爲悲。…

《轉正*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