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七淨門與禅觀諸境▪P3

  ..續本文上一頁續過程。如他能正確的觀察到這個目標,他體會到什麼及他經驗到什麼?並非他該關注和敘述那些無關聯的目標,而是他應能夠准確的報告有關他所觀察的目標及他所經驗膨脹的行動是什麼。

  

   在習禅中有兩種步驟。第一是,觀察或專注于目標。第二是,觀察或專注目標後所産生的「識」。只有在這兩種步驟後,習禅者才有能力說出他所體會到或經驗到的實際情形。

  

   在此,關于所專注的基本目標,習禅者必須能夠說出其專注心與習禅目標(腹部之膨脹)的延續行動是否一致(一起呈現)。假如這兩種步驟能夠一致,他體會到什麼(知道什麼),是腹部膨脹的形式,或者是腹部膨脹的張力及行動。

  

   腹部膨脹的物質構造中有叁個形態。它們被列爲:

  

   1.形狀,2.形式,3.本質。

  

   形狀體態就是習禅者所專注的腹部形狀。由于腹部是身體的一部份,因此膨脹的腹部也是物質性的形狀體態。

  

   形式體態。這個體態的構成是腹部在任何一個特定片刻所導致的。如,腹部是扁的、膨脹或是收縮?在巴利文經典的專有名詞裏,這種情形叫行相或相貌(akara)。另一個行相的例子是,手掌是握緊成拳頭或者是張開?再一個例子是,身體的姿勢是行、住、坐或臥?

  

   如習禅者在修習時專心觀察腹部,他將先體會到形狀或形式體態,然後才能體會到本質體態。可是體會到形狀和形式體態不是內觀智慧。習禅者一定要超越形狀或形式體態的體會,才能體會到本質體態。即是腹部膨脹時的顯著行動和張力。如果習禅者專心觀察,他將體會到這種本質的體態。他應能夠在報告時敘述。可是,他必須根據事實「體會到」來說出,而不是從他想象他體會到如此這般。他必須依據他本身實際所獲得的內觀智慧作出報告。

  

   相同地,習禅者也必須能夠觀察、體會,及報告當他呼出氣時,腹部的連續收縮過程。行禅(cankama )也是如此。當提起腳時,他是否有能力一致的觀察從起點至終點的連續提升行動?假如有這能力,他體會到什麼?他是體會到腳或者是提升的形式體態,或是感覺腳越來越輕和向上升,又或是腳越來越重和被推動。

  

   他必須有能力報告這叁個體態中的任何一個。他的注意力必須集中才能使他做出如此的報告。當他把腳推向前時,他的觀察或專注心與腳的推進行動是否能夠一致?這裏也是如此,他體會到什麼?他是體會腳或者是推進的形式又或者是這個行動的一些本質。例如,腳從後推進及被拉向前?相同地,當他放下腳時,他是否有能力觀察或專注從起點至終點,以至觸及地面的累進放下行動。他將體會到什麼?體會到腳或放下的形式,或是這行動的本質。例如,腳越來越輕軟?

  

   對于觀察或專注其他的目標時也是一樣。例如,彎曲和伸張四肢,轉向或身體躺下,承擔坐的姿勢成站的姿勢。習禅者是否能一致的觀察或專注從其起點至終點所呈現的現象?重要的是,習禅者的報告要限製他所觀察特定目標的叁個體態,而不是錯亂的報告。

  

   習禅者必須明白以下叁種精神與物質特征的涵義。

  

   1.特殊特征或自然特征(sabhava lakkhana)

  2.有條件特征(sankhata lakkhana)

  3.普通特征(samanna lakkhana)

  

   Sabhava lakkhana的意思是精神與物質現象的特殊特征。舉例來說,硬或軟(地質或是占有空間的性質),是骨或肉的特殊特征。這個特征只是屬于地質,而不是其余的叁個性質(凝聚、冷熱、流動)。其他的特殊特征是火質(冷熱的性質)。水質(凝聚的性質)和風質(流動的性質)也是特殊特征。

  

   專注能力的識是精神的特殊特征。觸把心染上色彩(使淨或不淨)及與其他現象接觸。受是感覺能力。

  

   一切精神與物質現象的每一個特征都有起點、中間及終點。在巴利文經典裏,稱之爲生、住、滅。「生」的意思是一個現象的起點或呈現。「住」是過程或成長或是邁向消失。「滅」是解散或消失。這叁個特征被稱爲有條件的特征。

  

   一切精神與物質現象的第叁個特征是稱爲普通的特征。所有因緣現象無常、苦、無我構成普通特征。

  

   在巴利文經典裏,這叁種特征被稱爲無常的特征、苦或不滿足的特征及無我的特征。這些特征對一切精神與物質現象來說是很普通和普遍的。因此,它們被稱爲普通特征。

  

   簡要的說,我們務必了解上述的叁個特征。那就是現象的特殊特征、條件特征(即是呈現、成長及消失)、以及普通特征。

  

   在這叁個特征中,我們習禅,是要邁向領悟所觀察或專注其精神與物質現象的特殊特征。問題是,我們怎樣運用正精進來領悟現象的特征?我們必須觀察或領悟這些現象的實相及它的起點。只有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將領悟它們的特殊特征,否則無他法。

  

   當習禅者吸氣時,腹部膨脹。在吸氣之前,腹部沒有膨脹。習禅的心必須繼續觀察,從起點至終點的腹部膨脹行動。只有這樣,習禅者才能體會這個行動的實在本性。什麼是它的實在本性(特征)?在吸氣時,風進入,那麼風是什麼?這是張力性質、行動性質。這就是習禅者所體會行動的實相。只有當他觀察或專注原有的行動及起點,同時繼續觀察至消失時,他才能體會。如果他不如此的觀察或專注,他甚至不能體會形狀或是形式體態。至于它的本質體態更不必說了,更不能體會到。當他持續不斷的專注于智慧禅目標,即是當他吸進及呼出氣時,腹部的膨脹與收縮,他的定力將累進增強。當定力增強後、他將不再體會腹部的形狀體態或者膨脹與收縮的形式體態。他的正智將超越這些見識,致使他體會所觀察或專注腹部行動中的張力、壓力及行動。當他呼出氣時,他將感覺到張力消失及呼盡氣時,腹部的收縮行動也到了終點。

  

  至于在行禅裏的行動,腳的提升,推向前及降下到地面上,亦複如是。

  

   禅師將不會告訴習禅者他們將體會到什麼,但將指示他們怎樣去觀察或專注。這與演算數學題是一樣的,教師將不會說出答案而只教導得到答案的公式。

  

   同樣的指示可運用在其他身體的行動,身體的感覺經驗及呈現于心的念頭。這一切開始呈現時就應專注其原本現象,以致使實在本性被體會。

  

   我們已經討論過第一格言:只有在原本的現象一開始呈現時就觀察,實在本性才將被揭發。

  

   第二格言說:只有當實在本性(sabhavaLY;)被體會後,條件特征才逐漸呈現。意思是說被專注的現象將被體會其呈現、成長和消失。當條件特征被體會後,普通特征將顯現,一旦實在本性被定力及專注心拴住後,很自然的,這兩種特征:條件特征和普通特征將顯現。當普通特征顯現時,將揭發無常、苦、無我,即是現象不能自主的特征。

  

  第叁格言是:只有當條件特征逐漸明顯後,普通特征才將被體會。

  

   第四格言是:當普通特征體會後,內觀智慧就浮現。

  

  內觀智慧浮現後,將漸漸成熟。內觀智慧成熟後,道智( magganana)將隨著浮現。接著是聖道正智(ariyamagganana)。這將使習禅者證悟涅槃,即是了斷精神與物質和苦。

  

   必須重複的是,在報告時,習禅者必須敘述他確實體會到的,而不是想象中所體會到的。只有他確實體會的,才是他本身的智慧。想象出來的,不過是借來的(二手或間接)知識,與他所觀察現象的實在本性或特征不符合。

  

   當習禅者坐禅時,觀察或專注基本目標,即是腹部膨脹與收縮行動時,種種妄念與心的目標將産生,這就是心不受控製的本性。我們的心傾向于分散,離開基本目標,繼續著種種淨與不淨的念頭。那麼,習禅者應怎麼辦呢?只是專注一切觸及心的目標。你是否有能力這樣做呢?你必須可以。如你可以,妄念是否繼續著或是否被拴住或者完全消失了?或者你的專注歸向規律的基本目標。你應能夠如此的報告所有發生的事項。

  

  第五格言是:所有被觀察及知道的妄念應被敘述。

  

  當初學者專注基本目標時,感受還不會呈現。但是多半會有妄念。雖然如此,初學者是不可能專注所有呈現的念頭。爲了減少這些妄念,初學者應盡量緊密的專注于所注意的基本目標。不過當他坐禅五、十或十五分鍾後,符合于心的結果,某些不舒適的身體感受易于呈現。當感受呈現時,它們應被觀察。在報告時,與其引用經典上的語言「感受」,不如以日常簡易的語言來描述。例如,癢、痛、麻或剌痛等。這些自然呈現的感受,應以上述的方法來觀察它;它們是否變強、變弱、持續或消失。

  

  第六個格言是:所有的感受應被觀察、了解及在報告時敘述。

  

  接著,還有什麼現象應被專注及了解?它們是看到的景物、聽到的聲音、嗅到的氣味及嘗到的味道。還有像喜歡、內疚、怠惰、分心、挂慮、疑惑、回憶、理解、注意、滿意、歡喜、鎮定、平靜、禅悅等等的精神現象。

  

   佛陀把它們總稱爲心的目標。假如「喜愛」呈現,當被觀察時,會怎樣?跟隨著喜愛的是執著。習禅者應能夠如此的報告。另舉個例子,習禅者正經驗慵懶和昏沈,當他觀察這些心境時,呈現了分心。如分心也被觀察或專注,會怎樣?無論心的目標何時呈現,應觀察它們。

  

   以下是四念處智慧禅的四個簡略注意目標。

  

   身體的行動(身念處)

   感受  (受念處)

  識的形態 (心念處)

  心的目標 (法念處)

  

   在這種禅修中,有叁項事件連續發生。(A)現象的呈現。(B)觀察或專注呈現的現象。(C)習禅者知道和體會些什麼?

  

  第七個格言是:所有産生的現象需要如此的了解。

  

  (B)(C)是習禅者所應關注的。

  

   對于每一個所注意的目標(屬于以上所述的四個範疇)。重要的是要了解上述的叁個連續事件。習禅者所關心的是觀察或專注以上(B)項。這個格言是:「呈現的、被觀察的、知道的及體會到的,都應在報告時徹底的敘述。」

  

  

《七淨門與禅觀諸境》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四念處選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