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七净门与禅观诸境▪P2

  ..续本文上一页智」(anuloma nana vutthana )之义为进趣得见涅槃之圣道。

  

   gamini之义为迈向此圣道之特殊观智,顺就圣道智乃觉悟无常等义的所有毗婆舍那观智中最终一个,贯通其前的其它毗婆舍那观智与(相关之)圣道,为迅速所生二或三个迈向圣道智中的最终一个,其势如奔。

  

   13.14.15. 预流智、道智及果智

  

  顺就圣道智后,接着生起预流智(gotrabhu nana),圣道智(ariya magga nana)及果智(phala nana),此诸智中,顺就圣道智见所现身心诸法之生灭,并依无常、苦、无我三法印之一,多依无常法印,连续观照法之生灭。预流智倾向于身心诸行(sankharas )之止息。道智及果智则为进趣并证得身心诸行之止息寂灭。上述系依经典之详释并供完整资料之用。综合明白地说,行者照见诸法恒生恒灭,于迅速生起二、三觉观后,突然趋证诸法之止息。此即道智及果智之生相,为时不长,仅一瞬间,甚至不足一秒。

  

  

  

  

  七、见智清净门

  

  道智为七净门之末,名「见智清净门」(nanadassana visuddhi)。由道智及果智迅速趋证(身心诸行)止息之顷,当起下述返照:

  

   16.返照智

  

  返照前此轻松美妙地用功时,觉照曾突然加速。亦返照前此迅速生起二、三觉照后,曾突然止息。此种返照名「返照智」(paccavekkhana nana),对毗婆舍那观道(vipassana magga,内观之道)及圣道(ariya magga圣人之道)返观。返观成就道智时身心诸行寂灭者为觉观涅槃之「返照智」(paccavekkhana nana)在果三摩钵提(phala samapatti趋证果智)中对果(phala)之返观尤为显著。

  

   成就身心诸行寂灭之道智即「见智清净门」,为七净门之末。顺就圣道智、预流智、道智、果智及返照智均系特出智慧,于毗婆舍那观智成熟具足时剎那间最后一并生起。

  

   上述道智及果智乃首先出现之须陀洹道智果智。成就此初步之道及果,即证得须陀洹sotapanna(预流)而得免生恶道,七还人天。七还之中,续修禅观直至成就阿罗汉道及果而证阿罗汉,断诸烦恼,体证涅槃。

  

   因此,值此佛法之世,宜起修毗婆舍那禅观,最起码要成就须陀洹果。得听此篇开示者皆真修实练之行人,如依上述十六观智,成就道、果及返照等智将大快平生。即使未能证得,亦应继续努力以达成。

  

  

  

  入果定(果三摩钵提)

  

  已证道智及果智者,如想再证一次诸所证者而继续用功,将很快成就「行舍智」。定力强者,不久即达须陀洹果智,在此境界并会停留较久而非如前次般短暂。趋证道果而停留彼处名入果定,远离诸苦,长享安乐。

  

  

  

  精进趣向更高道果

  

  波罗蜜功德具足者,若更欲证待证之道智及果智,将从「恒生恒灭智」入手,循诸毗婆舍那观智步步前进,最终成就更高之道及果智。

  

  

  

  祝福语

  

  祝诸位皆得努力成就最起码之须陀洹道智及果智,甚或更高道果。祝诸位依所示妥善用功,速满所愿由道及果智而证涅槃。(Mahasi Sayadaw: Progress of Insight through the Seven Stages of Purification)

  

  

  

  译后语

  

  翻译要达到信、达、雅,尤其是佛经祖语,是一件吃力的工作。在十六观智的命名上,译者认为应该使人望名即能生义,故参考《巴利文字典》,将大部份散见现存译名舍去而重新订名。如第一智 nama-rupa-pariccheda-nana,有译「名色分别智」者,今订名为「色心辨别智」,似可免除色心分开的误会,且用「心」字比用「名」更一目了然;第二智paccaya-pariggaha-nana,有译「把握因缘智」,如改为「缘觉智」,似更易懂,盖此智为明白如是因、如是果之智,有现成的缘觉一词可用;第三智sammasana nana有译「遍知智」者,嫌义过广,此智悟无常、苦、无我三法印,即名「三法印智」(或法印智)当既简且明;第四智 udayabbaya nana有译「生灭智」或「生灭随观智」,似应译成「恒生恒灭智」,强调生灭之恒时当更符本意;第六智bhaya nana有译为「怖畏正智」或「怖畏现起智」,兹改译「觉怖智」,以符原文怖之觉知义;第七智adinava nana有译「过患正智」或「过患随观智」,如用「苦患智」强调苦似更切实;第九智 muncitukamyata-nana有译「欲脱正智」或「欲解脱智」,易令人误为欲之解脱,如改名「求解脱智」,则名实相符;第十智patisankha-nana有译「省虑正智」或「省察随观智」与「复起」之原意脱节,如名「复起观智」(或复精进修观智)较符实情;第十二智 vutthana-gamini(aunloma nana)有译「随顺智」,颇欠周全。此智可以传递奥运火之喻,vutthana-gamini nana喻如传递圣火之接力者,奔向圣火坛(圣道),其最终一名点燃圣火者既是接力者vutthana-gamininana,又是趋就火坛点火者,名anuloma nana,贯接前后,所以 vutthana-gamini是骤起迈向圣道的二、三个观智,名迈向圣道智似颇恰当,比二、三中之最终一个既贯通顺其前之观智,又亲临(就)圣道,故名之「顺就圣道智」,所以vutthana-gamini与anuloma 虽同为一智,却稍有别;第十三智gotrabhu译为「进始正智」或「种性智」。此智其实就是预入圣流的智慧,成就者免沦恶道,故有现成的预流可用,应译为「预流智」;第十六智paccavekkhana nana有译为「省察正智」或「思惟反射智」。此智虽有些思惟省察的味道,但重在犹如临终的回光返照,如译为「返照智」(或回光返照智)更能传神。

  

  

  

  伍、习禅者报告指南 /  班迪达法师 着

   马来西亚佛教徒坐禅中心 中译

  

  经过习禅教导后,还有些习禅者(yogi)不能正确的修习及不能向禅师准确的报告他们的经验。一些习禅者能够顺利修习,但是却不能正确的描述他们怎样修禅及他们的经验。这个讲座的目的是有意协助这些习禅者正确的报告他们怎样修禅,他观察什么目标及修习禅定的经验。

  

   关于习禅法,已故缅甸马哈希禅师(Mahasi Sayadaw)已灌录一个概括讲解(给初学者),给予精确的指导;在四念处(Satipatthana)禅定中开始观察所应注意的基本目标,那就是当习禅者呼吸时腹部的膨胀及收缩。

  

   从经典上的解释,每一时刻,精神与物质现象都在习禅者的六根呈现。当看到一个目标时,那个能看目标的眼根及所看到的目标都是物质现象,而使一个人知道目标的眼识是精神现象。同样地,经验声音、气味、尝味、触觉及妄念,和种种身体上的行动,例如弯曲和伸张手臂,传向或躺下及走路时的步伐都是精神与物质现象的呈现。马哈希禅师曾经指示,当这一切呈现时,必须仔细观察其实相,甚至不可忽略琐碎事项。

  

   虽然马哈希禅师的指示是以清楚及简易的词句来讲解,习禅者将它实行于实际修习时,却面对一些难题。为了协助习禅者克服这些难题,这个坐禅中心的禅师须要向初学者讲解及示范怎样去观察及专注于所要注意的基本目标;当其它(次要)目标如思想和回忆,感觉呈现、外来的影响,像色尘和声音接触到精神时或者其他举止行动呈现时应怎样观察。

  

   这些解释须要屡次的以及越简易越好的向初学者重复。虽然如此,一些初学者还是不能真正的明白及在修习时不能正确的跟随。为了排除这些难题,禅师须要应用一些易于牢记的格言。

  

  第一格言是:说出你怎样观察基本目标及在意识中有什么结果?(换言之:你知道什么?)

  

  习禅者呼吸时,腹部的膨胀与收缩行动就是专注心所应拴住的基本目标。这基本目标的意思是说在没有其它显著的目标时,习禅者必须观察它。当已被观察的次要目标消失后,应再专注观察腹部膨胀与收缩的行动。

  

   习禅者必须能够讲出他怎样观察或注意从腹部起点至终点的膨胀行动。例如,当他吸气时,腹部开始膨胀有点快,如他继续吸气腹部也随着膨胀。当习禅者停止吸气,膨胀的行动也就到了终点。

  

   当观察或专注腹部的膨胀行动时,必须体验及知道所有的行动过程。经典上鼓励,应把它运用在经验一切身(Sabba Kaya Patisamvedi)。这告诫的涵义是说,一切有关腹部膨胀行动的现象,必须尽可能持续的观察它的起点、中间及终点(即不间断)。观察心或专注心必须持续不断的观察腹部三个膨胀阶段的行动,即起点、中间及终点。初学者当然不可能观察到全部三个阶段的行动,不过,他必须精进不懈的以便有能力做到。他如此地被催促以便精进不懈,以免他轻率地对待自己的禅修,以致修禅课程结束了也没有获得多大的益处。另一方面,要确保习禅者能严肃及有足够的专注心集中于目标上。

  

   习禅者必须能够说出他是否有足够的集中力来观察目标,观察心与目标是否能一致,他是否能够观察到腹部行动的连…

《七净门与禅观诸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四念处选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