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七淨門與禅觀諸境▪P2

  ..續本文上一頁智」(anuloma nana vutthana )之義爲進趣得見涅槃之聖道。

  

   gamini之義爲邁向此聖道之特殊觀智,順就聖道智乃覺悟無常等義的所有毗婆舍那觀智中最終一個,貫通其前的其它毗婆舍那觀智與(相關之)聖道,爲迅速所生二或叁個邁向聖道智中的最終一個,其勢如奔。

  

   13.14.15. 預流智、道智及果智

  

  順就聖道智後,接著生起預流智(gotrabhu nana),聖道智(ariya magga nana)及果智(phala nana),此諸智中,順就聖道智見所現身心諸法之生滅,並依無常、苦、無我叁法印之一,多依無常法印,連續觀照法之生滅。預流智傾向于身心諸行(sankharas )之止息。道智及果智則爲進趣並證得身心諸行之止息寂滅。上述系依經典之詳釋並供完整資料之用。綜合明白地說,行者照見諸法恒生恒滅,于迅速生起二、叁覺觀後,突然趨證諸法之止息。此即道智及果智之生相,爲時不長,僅一瞬間,甚至不足一秒。

  

  

  

  

  七、見智清淨門

  

  道智爲七淨門之末,名「見智清淨門」(nanadassana visuddhi)。由道智及果智迅速趨證(身心諸行)止息之頃,當起下述返照:

  

   16.返照智

  

  返照前此輕松美妙地用功時,覺照曾突然加速。亦返照前此迅速生起二、叁覺照後,曾突然止息。此種返照名「返照智」(paccavekkhana nana),對毗婆舍那觀道(vipassana magga,內觀之道)及聖道(ariya magga聖人之道)返觀。返觀成就道智時身心諸行寂滅者爲覺觀涅槃之「返照智」(paccavekkhana nana)在果叁摩缽提(phala samapatti趨證果智)中對果(phala)之返觀尤爲顯著。

  

   成就身心諸行寂滅之道智即「見智清淨門」,爲七淨門之末。順就聖道智、預流智、道智、果智及返照智均系特出智慧,于毗婆舍那觀智成熟具足時剎那間最後一並生起。

  

   上述道智及果智乃首先出現之須陀洹道智果智。成就此初步之道及果,即證得須陀洹sotapanna(預流)而得免生惡道,七還人天。七還之中,續修禅觀直至成就阿羅漢道及果而證阿羅漢,斷諸煩惱,體證涅槃。

  

   因此,值此佛法之世,宜起修毗婆舍那禅觀,最起碼要成就須陀洹果。得聽此篇開示者皆真修實練之行人,如依上述十六觀智,成就道、果及返照等智將大快平生。即使未能證得,亦應繼續努力以達成。

  

  

  

  入果定(果叁摩缽提)

  

  已證道智及果智者,如想再證一次諸所證者而繼續用功,將很快成就「行舍智」。定力強者,不久即達須陀洹果智,在此境界並會停留較久而非如前次般短暫。趨證道果而停留彼處名入果定,遠離諸苦,長享安樂。

  

  

  

  精進趣向更高道果

  

  波羅蜜功德具足者,若更欲證待證之道智及果智,將從「恒生恒滅智」入手,循諸毗婆舍那觀智步步前進,最終成就更高之道及果智。

  

  

  

  祝福語

  

  祝諸位皆得努力成就最起碼之須陀洹道智及果智,甚或更高道果。祝諸位依所示妥善用功,速滿所願由道及果智而證涅槃。(Mahasi Sayadaw: Progress of Insight through the Seven Stages of Purification)

  

  

  

  譯後語

  

  翻譯要達到信、達、雅,尤其是佛經祖語,是一件吃力的工作。在十六觀智的命名上,譯者認爲應該使人望名即能生義,故參考《巴利文字典》,將大部份散見現存譯名舍去而重新訂名。如第一智 nama-rupa-pariccheda-nana,有譯「名色分別智」者,今訂名爲「色心辨別智」,似可免除色心分開的誤會,且用「心」字比用「名」更一目了然;第二智paccaya-pariggaha-nana,有譯「把握因緣智」,如改爲「緣覺智」,似更易懂,蓋此智爲明白如是因、如是果之智,有現成的緣覺一詞可用;第叁智sammasana nana有譯「遍知智」者,嫌義過廣,此智悟無常、苦、無我叁法印,即名「叁法印智」(或法印智)當既簡且明;第四智 udayabbaya nana有譯「生滅智」或「生滅隨觀智」,似應譯成「恒生恒滅智」,強調生滅之恒時當更符本意;第六智bhaya nana有譯爲「怖畏正智」或「怖畏現起智」,茲改譯「覺怖智」,以符原文怖之覺知義;第七智adinava nana有譯「過患正智」或「過患隨觀智」,如用「苦患智」強調苦似更切實;第九智 muncitukamyata-nana有譯「欲脫正智」或「欲解脫智」,易令人誤爲欲之解脫,如改名「求解脫智」,則名實相符;第十智patisankha-nana有譯「省慮正智」或「省察隨觀智」與「複起」之原意脫節,如名「複起觀智」(或複精進修觀智)較符實情;第十二智 vutthana-gamini(aunloma nana)有譯「隨順智」,頗欠周全。此智可以傳遞奧運火之喻,vutthana-gamini nana喻如傳遞聖火之接力者,奔向聖火壇(聖道),其最終一名點燃聖火者既是接力者vutthana-gamininana,又是趨就火壇點火者,名anuloma nana,貫接前後,所以 vutthana-gamini是驟起邁向聖道的二、叁個觀智,名邁向聖道智似頗恰當,比二、叁中之最終一個既貫通順其前之觀智,又親臨(就)聖道,故名之「順就聖道智」,所以vutthana-gamini與anuloma 雖同爲一智,卻稍有別;第十叁智gotrabhu譯爲「進始正智」或「種性智」。此智其實就是預入聖流的智慧,成就者免淪惡道,故有現成的預流可用,應譯爲「預流智」;第十六智paccavekkhana nana有譯爲「省察正智」或「思惟反射智」。此智雖有些思惟省察的味道,但重在猶如臨終的回光返照,如譯爲「返照智」(或回光返照智)更能傳神。

  

  

  

  伍、習禅者報告指南 /  班迪達法師 著

   馬來西亞佛教徒坐禅中心 中譯

  

  經過習禅教導後,還有些習禅者(yogi)不能正確的修習及不能向禅師准確的報告他們的經驗。一些習禅者能夠順利修習,但是卻不能正確的描述他們怎樣修禅及他們的經驗。這個講座的目的是有意協助這些習禅者正確的報告他們怎樣修禅,他觀察什麼目標及修習禅定的經驗。

  

   關于習禅法,已故緬甸馬哈希禅師(Mahasi Sayadaw)已灌錄一個概括講解(給初學者),給予精確的指導;在四念處(Satipatthana)禅定中開始觀察所應注意的基本目標,那就是當習禅者呼吸時腹部的膨脹及收縮。

  

   從經典上的解釋,每一時刻,精神與物質現象都在習禅者的六根呈現。當看到一個目標時,那個能看目標的眼根及所看到的目標都是物質現象,而使一個人知道目標的眼識是精神現象。同樣地,經驗聲音、氣味、嘗味、觸覺及妄念,和種種身體上的行動,例如彎曲和伸張手臂,傳向或躺下及走路時的步伐都是精神與物質現象的呈現。馬哈希禅師曾經指示,當這一切呈現時,必須仔細觀察其實相,甚至不可忽略瑣碎事項。

  

   雖然馬哈希禅師的指示是以清楚及簡易的詞句來講解,習禅者將它實行于實際修習時,卻面對一些難題。爲了協助習禅者克服這些難題,這個坐禅中心的禅師須要向初學者講解及示範怎樣去觀察及專注于所要注意的基本目標;當其它(次要)目標如思想和回憶,感覺呈現、外來的影響,像色塵和聲音接觸到精神時或者其他舉止行動呈現時應怎樣觀察。

  

   這些解釋須要屢次的以及越簡易越好的向初學者重複。雖然如此,一些初學者還是不能真正的明白及在修習時不能正確的跟隨。爲了排除這些難題,禅師須要應用一些易于牢記的格言。

  

  第一格言是:說出你怎樣觀察基本目標及在意識中有什麼結果?(換言之:你知道什麼?)

  

  習禅者呼吸時,腹部的膨脹與收縮行動就是專注心所應拴住的基本目標。這基本目標的意思是說在沒有其它顯著的目標時,習禅者必須觀察它。當已被觀察的次要目標消失後,應再專注觀察腹部膨脹與收縮的行動。

  

   習禅者必須能夠講出他怎樣觀察或注意從腹部起點至終點的膨脹行動。例如,當他吸氣時,腹部開始膨脹有點快,如他繼續吸氣腹部也隨著膨脹。當習禅者停止吸氣,膨脹的行動也就到了終點。

  

   當觀察或專注腹部的膨脹行動時,必須體驗及知道所有的行動過程。經典上鼓勵,應把它運用在經驗一切身(Sabba Kaya Patisamvedi)。這告誡的涵義是說,一切有關腹部膨脹行動的現象,必須盡可能持續的觀察它的起點、中間及終點(即不間斷)。觀察心或專注心必須持續不斷的觀察腹部叁個膨脹階段的行動,即起點、中間及終點。初學者當然不可能觀察到全部叁個階段的行動,不過,他必須精進不懈的以便有能力做到。他如此地被催促以便精進不懈,以免他輕率地對待自己的禅修,以致修禅課程結束了也沒有獲得多大的益處。另一方面,要確保習禅者能嚴肅及有足夠的專注心集中于目標上。

  

   習禅者必須能夠說出他是否有足夠的集中力來觀察目標,觀察心與目標是否能一致,他是否能夠觀察到腹部行動的連…

《七淨門與禅觀諸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四念處選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