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叁課(十叁)成辦解脫必須斷絕惡念發心

  聖者言教 第叁課(十叁)成辦解脫必須斷絕惡念發心

  【2、欲求現世所欲、名譽、利贊、厚待、禮遇等,總之任何追求皆爲今生。】

  如果修行的目的僅僅是爲了獲得今生的名譽、贊歎、利益等,這樣的發心稱之爲惡念發心,追求解脫者必須斷絕如是發心。

  比如,有些人到幽靜山林閉關或者到高原求法,目的只是爲了自己的名聲越來越大,所得供養越來越多,此時即便你所行持的法是善法,可能對于得到一些名聞利養有些意義,但對成辦解脫恐怕沒有絲毫之利益。

  以前上師在高原地方常常會講這樣一個公案。往昔有一個人,特別渴求自己的名聲大一點。但他是個在家人,因此沒有想過通過修法得到名聲,而是希望能通過賺錢來博取名氣。開始,他到後藏拉薩一帶去做生意,賺了不少錢後衣錦還鄉。回家的頭幾天,的確有不少人贊歎他,但沒過幾天,他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不再有人提起他。失望之余,他又跑到漢地去做生意,希望賺更多的錢來讓人長久羨慕。結果,錢雖然賺了很多,但仍然無法換來人們長時間的關注。因此他想是否有什麼更好的方法能得到人們的注意呢?于是有一天,他就把母親打了一頓,這樣一來,他的名聲倒真的大了。因爲不管他到什麼地方,人們都會指著他罵,這就是打母親的那個人。雖然這是一個被人嘲笑的公案,但不難看出,人的虛榮心是有多麼強。

  有時候,很多人不願去觀察實實在在的功德,卻喜歡去執著一些很虛幻的東西。例如有人會說他自己閉關了多少年,就會有很多人贊歎他的修行有多麼殊勝,他內心也很高興,這完全是虛榮心在做怪。甚至以前我們在高原地方開玩笑地說,有些藏族和尚會對他的漢族弟子們說,他前二十年在什麼地方閉關,後二十年又在什麼地方閉關,但他還不到叁十歲,卻已經閉關四十年了,難道入胎之前他就在閉關嗎,這樣的謊言有誰會信嗎?但對佛法不太了解的人卻信以爲真。

  往昔有弟子對我說,他在高原地方修學多年,回到漢地後發現很多不如他的出家人都有衆多居士供養,內心不由生起羨慕之心,覺得他自己在高原地方修學那麼多年,對佛法也有所了解,爲什麼福報卻不如別人呢?因此內心有些不平衡。當我聽到這樣的說法時,心裏真的很傷心。因爲當一個修行者具有這樣的心態,無論他所修學的法有多麼殊勝,可以傳講多麼深奧的法,實際上對于解脫已經沒有絲毫之利益,因爲他已無法稱之爲一個真正的修行者。

  細致想想,佛教的道理還用得著一個修行者用口去說嗎?只要是一個認識字的人,就會讀誦《金剛經》,他口裏所說的法都是最殊勝的見解,都是佛陀的密意,但他就一定是一個佛教徒嗎?當然不是。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所需要的,並不是僅僅口中會說幾句佛法的道理,而是自己能真正去做到。相信很多信衆口中都能講出一些佛法的道理,但這是否代表我們已經真正具有這些見解呢?誠如惠能大師所說:“凡夫口誦,聖者心行。”真正的佛教不是口誦,而是心行。什麼時候你做得到,什麼時候你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往昔善星比丘和提婆達多,不僅口才好,對佛教理論也非常通達,但最終還是墮入叁惡趣的原因就在此上。因此要記住,能做到才是真正的佛教。在我們尋找具德上師的時候也同樣一個道理,不能僅僅觀待他口裏會說什麼等表面現象,而要看能否做到,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觀察功德,是否具備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我想只會口說,內心仍舊與庸俗同道的人,恐怕沒有資格做善知識。

  如今在漢地有這樣的習慣,如果誰隨喜了佛像的建造,就會在佛像下面寫上誰的名字等等。如果行持這樣的善法時,內心摻雜了追求世間名利的目的,那對成辦解脫沒有絲毫之利益。我相信每一個做功德的人,都是爲了成辦解脫,若僅僅爲了名利,何必用自己的血汗錢去造佛像呢?可能從事世間事業會獲得更大的名利。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當我們從事的善法摻雜了追求名利的目的時,從出世間的角度已經沒有功德了。梁武帝一生齋僧建廟,所做善事非常廣大,但達摩祖師說梁武帝所做善法沒有功德的原因,就是因爲梁武帝爲了世間名譽天天贊歎自己,慢慢就沒有功德了。所以作爲真正的修行者,必須斷除這種惡念發心。當發現自己內心深處有這種惡念的時候,先把行持善法擱置一旁,何時自己的心念轉變成菩提心,何時再去做這件善事。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從初次開始進入佛門乃至今天,所做善事一點都不少,但在消盡煩惱、功德增長之上,卻沒有體現很多,這是什麼原因呢?有時候我們真的要去觀察一下自己的發心。若是無記之念或惡念發心,我們所做的善事再多,也沒有解脫功德。以前不懂的時候沒辦法,現前懂了以後,無論從事什麼善法,都應該及時改變自己的發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