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叁課(十四)追求現世的過患
【故一切聞思修行僅成形式,即爲不善業,少許亦不成善趣之因。】
修行者行持善法之時若僅僅以上述無記之念發心和惡念發心攝持,那麼無論聞思、修持什麼善法,一切行爲已都成爲追求現世而非爲解脫,故爲不善業。
善與不善的區別不在于形式之上,而在于發心之中。如華智仁波切曰:“心善身語善,心惡身語惡,心爲諸法源,調心佛善說。”《功德藏》亦曰:“樹根爲藥芽亦藥,根爲毒芽何用說,唯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因此觀待善惡的標准取決于內心之中。同樣,要觀察自己修行的好壞,就要時時反觀自心,看看貪嗔癡煩惱減少了多少,信心和慈悲心增長了多少。因爲功德是否增上不在于平常念誦了多少遍經文或者心咒,也不以每天修行的時間有多長,會講多少佛法的道理爲標准,只要能把自己的內心調整得非常清淨,即便每天修行的時間只有一分鍾,也是功德無量。但若沒有調好自己的內心,即便每天二十四個小時都在修法之中,你也仍舊只是一個凡夫。我們通常所說在尋找導師時,要觀待這位導師是否具德,也是以他內心的功德來定量,也就是觀察他信心和慈悲心是否圓滿作爲標准。
如今有些修行者,看起來精勤修法,廣做功德,似乎是一個很好的修行者,但平常脾氣怪得不得了,天天與家人、道友之間産生矛盾;只要一張口就是在講解哪個好、哪個不好,分別心非常嚴重。對于這樣的修行者,無論他自認爲自己的修行有多好,旁邊有多少人在贊歎,他所行持的善法與成辦解脫已經沒有絲毫之關系。因爲所謂解脫,並非在于形象之上,而在于內心之中,心的解脫才是真正的解脫。當內心沒有調伏,沒有趨向于善的時候,所從事的一切善法,真的沒有一點意義。
例如很多信衆都會念誦《金剛經》,要知道我們讀誦它的目的是爲了調伏自己的內心,若沒有起到這個作用,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經有的《金剛經》,還需要我們去念嗎?因爲無論我們念誦與否,經文都在那裏,但對自己而言,卻已經沒有絲毫利益。
因此要記住,如果發心沒有改變,一切聞思修行都僅僅是形式而已,連獲得善趣都不可得又談何解脫!所以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斷絕希求現世之發心非常重要。